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服熱水,外敷冰塊,古人避暑有多野?

全文共1605字 | 閱讀需5分鐘

全國各地的氣溫一路爬升,在宣告著:夏天來臨!

面對入夏以後動輒35度+的高溫,廣大人民群眾一點也不慌。因為科技發展到今天,空調製冷電器和一些科技控溫產品的普及讓人們已不再懼怕火熱的盛夏。但其實,古人雖沒有科技加持,他們的想象力和智慧也足以撐起夏日生活的半邊天。

飲食納涼降內熱

古人消暑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內消暑就要從飲食做起。

我們現在的消暑利器——冰棒,可是從唐代就有人學會製作了。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就凍成了簡易冰棒。有商業頭腦的民眾甚至拿到集市上去售賣,普惠眾生……

古法造冰棒了解一下

信奉中醫的古人還強調“藥食同源”,有的食物能在夏季有“清熱解毒”的奇效。

例如從宋代開始,消暑神器綠豆湯逐漸流行,直到今天媽媽還是會煮給你吃;此外還有甘草湯、蓮子湯等,據說飲用後能夠養心益腎,而中醫理論亦稱:心靜,自然涼。

綠豆湯都喝過

這甘草湯可就不一定了

物理降溫更舒適

但畢竟“吃”能解決的問題有限,還應該輔以外力來降溫,雙管齊下。

外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冰”,它不僅是製作、保存冷食的必備,必要時還能給身體降溫。如在之前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在幫皇后降溫的時候,就製作出了一種叫做“冰鑒”的神器。但古代沒有冰箱,如何製冰?

最初,古人的冰是窖冰。冬天結的冰,會被藏於窖中以供來夏使用。春秋時,甚至已經設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存窖冰的“冰井”。《事物紀原》記載,“《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曰:凌,冰室也。“據說冰淇淋就是在這裡演化出的。

去山裡取冰那可是挺難的

製冰技術在唐末更為普及,生產火藥時用到的硝石(硝酸鈣)是一種白色晶體,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至結冰。於是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開始試驗,最後成功把水結成了冰。因此有了普遍可獲得的冰,使得上文中提到的各種冰食才得以廣為流傳。

看來這貨可製火藥,亦可製冰

除製冰外,人們還善於尋找自然涼爽的場所來為身體提供舒適,如“親水”避暑。據《夢粱錄》記載,明清時的南方人就有集體到西湖邊上避暑的習慣。

人真的多啊

那要是不方便出門怎麽辦呢?聰穎如古代人民,也發明了自己的“空調房”。如先秦時期出現了“窟室”,內部的溫度比外部涼爽不少,這也是現代地下室的始祖;繁盛的唐代還有了“涼屋”和“含涼殿”,後者內有“扇車”,可達到消暑目的。

歷史的車輪轉到北宋,出現了折疊扇,美化扇子的藝術也是空前興盛,如在扇上作畫之類,說上幾宿也說不完。不過扇子的最大價值還是用來製造風,人們當然希望能夠以最小的力氣造出最大的風。到電力革命後數十年,這種願望終於實現了……

當藝術品時

扇面的設計非常講究

1880年,電力應用已經日趨成熟,美國人舒樂將扇形葉片接到電動機上,接通電源,葉片飛速轉動,陣陣涼風襲來。此乃電風扇的雛形,也開啟了電力消暑的革命。

科技加持最涼爽

電風扇來了,空調還會遠嗎?終於,1928年,威利斯開利為我們再次打開了納涼新世界的大門。

當時26歲的開利下班冒著汗等火車時,受到路邊霧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啟發,大腦快速轉動:如果把空氣溫度降到足夠低,讓它凝結出水,再集中排出,那麽空氣的濕度不就降低了嗎?

初代空調雛形

於是他把想法落實到行動,很快,一台由電力驅動的“空氣處理儀”發明成功,並於1906年獲得專利。之後他又創辦了開立公司,在1928推出了第一代家用空調。從此,科技賦予了人類能夠在炎熱夏季涼爽舒適的生活體驗。

到了1974年,春蘭集團的前身“泰州市無線電元件九廠”應客戶訂貨要求研製出第一台窗式空調CKF-3A,此時的空調就已經顯現出與現今空調相似的雛形。

空調的出現大大改善了夏季的納涼效果,但也讓人們在夏天變得更加慵懶。在冷氣充足的室內一坐一天是常態,因空調冷氣以及室外燥熱,人們運動量減少,各種“空調病”也隨之而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啊,有機會還是要到大自然中多運動一個

雖然很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