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批美退出《中導條約》:美國使世界變得不安全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月17日發布的題為《退出將會破壞幾十年來的裁軍努力》的文章稱,2月1日,美國川普政府宣布暫停遵守《中導條約》,這觸發了為期6個月的談判。在此期間,美國和俄羅斯可以試圖在正式退出該條約前解決雙方之間的分歧,儘管這幾乎不可能實現。

文章認為,放棄《中導條約》可能具有戰略優勢。當一個簽約國違反條約,另一個簽約國如果仍留在條約裡就可能會限制自己的選擇。

然而,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關係陷入緊張之際,退出該條約最終將削弱它們的安全。

因為該條約是對冷戰後期重新軍事化的回應,有賴於西方的團結。雖然美國和蘇聯進行了談判,但談判的最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西方聯盟的團結和北約內部在軍控問題上的認真磋商。

《中導條約》簽署於1987年,是在蘇聯1976年部署SS-20導彈引發的爭議中誕生的。由於射程較短,SS-20導彈隻對歐洲大陸構成威脅。對蘇聯而言,這種導彈的部署滿足2個戰略目標:第一,擴大了蘇聯的武器庫。第二,潛在削弱了北約國家間的關係,因而也削弱了該聯盟本身。蘇聯的策略起初奏效了:儘管歐洲領導人希望北約立即作出反應,但美國決策者對這一威脅不屑一顧,該聯盟因此受損。

北約用了3年多的時間才克服這種分歧。1979年,北約作出“雙軌”決定,以對蘇聯中程導彈作出反應。北約計劃在幾個歐洲國家部署美國的中程導彈,並提出就這類武器進行軍控談判。不出所料,這一雙軌決定激怒了蘇聯領導人,他們最初拒絕談判,直到北約取消其部署意圖。

當蘇聯後來入侵阿富汗時,東西方關係破裂,導致正在進行的軍控努力中斷。北約領導人認為,對這一侵略行為作出統一反應至關重要,他們成立了特別協商小組,以推動有關可能的《中導條約》的討論。

文章稱,這一策略起了作用。1980年7月,當蘇聯最終同意談判時,北約內部已經開始協商。隨著裡根當選美國總統,帶來了更多激進言論,這個特別協商小組在協調盟國之間的輿論方面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鑒於歐洲反核情緒的上升,歐洲需要認真致力於在雙軌決策中保持部署新武器的政治意願。歐洲輿論不僅從一開始就說服美國相信應對蘇聯部署核武器的重要性,而且隨著美國在大選後對軍備控制的興趣減弱,歐洲也向美國施壓,要其繼續走軍控之路。

按照1981年特別協商小組會議的話說,軍控因此成為“合資企業”。即使輿論有時候出現分歧,但美國與歐洲決策者攜手合作,以確保在談判進程中統一陣線。

1983年11月,蘇聯中斷談判,繼續部署SS-20導彈,這進一步幫助北約保持在西方輿論中的地位。北約內部的磋商幫助該聯盟實現了政治團結,甚至幫助成員國邊緣化國內的不同意見。

直到1985年,蘇聯才重新開始談判,並促成了1987年《中導條約》的簽訂。關鍵是蘇聯在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而美國在此前幾年中通過與北大約作加強了影響力。

文章評論稱,對該條約進行談判所需的工作量以及參與者的相對立場,應該讓今天想著退約的任何人三思而後行。西方領導層的團結使美國得以在日內瓦成功對抗蘇聯。在整個任期內,川普政府一直在設法削弱這種團結,從公開批評北約盟友,到在幾個重要問題上完全缺乏磋商。

此外,北約內部的關鍵領導人不像其前任那樣擁有相對強大的實力。川普面臨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即將發布的報告的壓力。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本國試圖解決脫歐問題時緊緊抓住權力不放。默克爾已經宣布,她打算辭去德國總理職務,這讓人們對她的國家未來在北約發揮領導作用的能力產生懷疑。所有這一切都表明西方聯盟內部存在更大的分歧——特別是,極右翼政治和本土主義浪潮正在興起,公開敵視冷戰後期的聯盟政治。

川普政府願意單方面放棄重要的軍備控制條約,先是與伊朗,現在是與俄羅斯,這使世界變得不那麽安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