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導條約:美國退群了,但天塌不下來

【文/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晨楓】

10月20日報導,川普宣布,由於俄羅斯違約,而中國根本沒有簽署,美國準備退出中導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簡稱INF)。INF在字面上針對中程核武器,但為了堵上漏洞,也涵蓋在INF射程範圍內的常規彈頭武器。

 

川普退出INF,拿俄羅斯違約說事,但明擺著是對著中國來的

INF奠定了冷戰後歐洲安全秩序的基礎。從7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開始部署可以機動發射而且具有很高精度的SS-20為代表的新一代中程彈道飛彈。到1979年,蘇聯已經選定14個SS-20發射場,至少1個發射場已經進入實戰狀態。到1986年,華約共有279枚SS-20已經部署,可發射837枚核彈頭(每枚SS-20可以運載3枚彈頭)。

SS-20的精度、生存力、突防力使得冷戰時代的歐洲核態勢驟然嚴峻

美國馬上回敬以“潘興2”

另一個就是陸基巡航飛彈

作為回應,北約從1983年開始在西德部署108枚新一代“潘興II”中程彈道飛彈,另有126(一說262)枚留在美國國內作為備用;並在西德(96枚)、荷蘭(48枚)、意大利西西裡(112枚)和比利時(48枚)部署陸基BGM-109G“獅鷲”巡航飛彈(實際上就是“戰斧”的陸基核彈頭型)。一時間,歐洲上空核陰雲密布。

從50年代開始,歐洲的核陰雲就沒有散開過,不停地在大規模核報復和靈活反應、逐步更新之間倒騰。但70年代中期開始的新的一輪核更新格外危險,這是因為新一代核飛彈不僅可以機動發射,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存力,還具有打擊的突然性和精度。中程彈道飛彈的彈道低伸,飛行時間短,事實上沒有有意義的預警時間。巡航飛彈貼地飛行,可算是最早的遠程隱身打擊力量手段,也有很強的突防能力。

更有甚者,新一代中程彈道飛彈具有比傳統核武器高得多的精度。SS-20號稱是蘇聯第一種精確的彈道飛彈;“潘興II”採用末端雷達地形匹配技術後,號稱可以達到50米圓概率誤差的精度;巡航飛彈更是可以達到米級精度。這些新型核飛彈適合用於突發地精確打擊重要軍事目標,而不再只是大規模殺傷的威懾工具。在理論上,這可以精確約束打擊範圍和控制打擊烈度,避免對平民的無謂殺傷,把對手打痛但不至於逼迫對手痛下同歸於盡的決心,極大地降低了核門檻。

但核大國之間不可能坐等對方更新。一旦越過核門檻,雙方都擔心,如果不搶先破壞對方的更新可能,會造成毀滅性的被動。因此,降低核門檻的新一代核飛彈反而破壞了核時代超級大國之間避戰的慣例,極大地提高了大戰的風險。美蘇核軍備競賽就是掉入這樣的困境。

為了降低核大戰的風險,戈爾巴喬夫與裡根簽訂了一系列核裁軍協定,其中1987年12月8日簽訂的INF規定,美蘇停止研發和部署所有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彈道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已經部署的必需全部拆除。

蘇聯曾提出,由於INF的重點在歐洲,蘇聯不必拆除全部中程彈道飛彈,而是部分撤到烏拉爾以東。美國堅決否決了這個提議,理由有兩個:1)中程彈道飛彈是機動的,無法核實是不是又從烏拉爾以東回到了歐洲;2)美國心裡想的是徹底消除蘇聯的中程彈道飛彈威脅,根本不願意留這樣一個尾巴。最後的INF如美國提議,雙方徹底禁止中程彈道飛彈,包括陸基巡航飛彈,但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不在此列。

但在INF中,蘇聯是吃虧的,蘇聯空缺但美國強項的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都沒有包括進去

INF無疑是軍控史上的裡程碑,但蘇聯被美國擺了一道:蘇聯在80年代沒有成熟的巡航飛彈,美國放棄了陸基巡航飛彈,但保留了強項的海基(包括艦載和潛射)與空射巡航飛彈,並且常規彈頭化,在歷次戰爭中大舉使用,成為一種非常成功的準戰略武器,並維持了對蘇聯(核後來的俄羅斯)二十多年的單方面優勢。

蘇聯在理論上也可以研發自己的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但由於小型渦扇長期過不了關,直到近些年才初步形成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力量,並在敘利亞戰爭中得到成功應用。

在INF二十多年後,俄羅斯終於打造了自己的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力量,並在敘利亞戰爭中得到成功應用

美國指控俄羅斯9K729違反INF,俄羅斯否認

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在開始不動聲色地研製陸基巡航飛彈,在“東方2018”演習中露面的9K729(也稱“伊斯坎德爾K”)就是代表作。俄羅斯方面聲稱9K729的射程在INF下限之下,但這糊弄不了人,9K729絕對具有超過500公里射程的潛力。俄羅斯的RS-26機動發射彈道飛彈的最低射程高於5500公里,其扁平和可機動彈道有可能使其可作為中程飛彈使用,但有說法由於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RS-26已經放棄。由於這些動向,美國不斷指控俄羅斯違反了INF。

俄羅斯指控美國武裝無人機相當於陸基巡航飛彈

俄羅斯還指控美國用於飛彈防禦測試而研製的靶彈也實際上是中程彈道飛彈,違反INF

俄羅斯則反指控美國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如“捕食者”、“劫掠者”等)早已違反了INF。廣義地來看,察打一體無人機也確實可看作多次使用的陸基巡航飛彈,其航程顯然違反INF的規定。美國為反導試驗研製的靶彈在射程和彈道特性上也確實符合INF的定義,啞彈頭換上實戰彈頭就是如假包換的中程彈道飛彈,這也是俄羅斯指控美國違反INF的依據。

雙方的指控和辯護自然是一地雞毛,什麽問題也不解決。但美俄至少在名義上都沒有重啟中程彈道飛彈的研製。

時間快進到21世紀,美國夢醒,重回大國對抗的老路,但中國取代了俄羅斯成為頭號對手。另外,美國拿俄羅斯違反INF說事,實際上俄羅斯在陸基巡航飛彈打擦邊球,美國並不太擔心,有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製衡。但中國的中程彈道飛彈就很怵頭了。

中國不是INF簽約國,而中國中導力量的發展突飛猛進

據說射程1500公里的東風21D把美國航母從中國海岸線逼退,射程可達關島的東風26同樣具有反艦能力

中國不是INF的簽約國,不受INF限制。中國的常規軍力與核軍力還不能與美國相比,但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核常兩用的中程彈道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這對美國的亞太戰略是巨大的威脅,尤其是美軍作戰體系高度依賴的前沿空軍基地和預警指揮通信設施,對美國盟國更是巨大的壓力。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將美國航母戰鬥群逼退中國的海岸線,也在本質上打亂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爭構想。

薩德也好,海基反導也好,盾硬永遠追不上矛尖

最要命的是,儘管美國反飛彈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飛彈與反飛彈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遊戲,而在這遊戲中,進攻的飛彈通常佔上風。貌似嚴密的反飛彈系統不僅不可能避免漏洞,而且成本高昂。這與空襲和防空相似,儘管防空飛彈高度發達,空襲依然是主動和佔上風的一方。或者用足球做比喻,最優秀的守門員也不可能贏得球賽。

中國的高超音速技術世界領先,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困境

中國在高超音速技術方面的領先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困境,高超音速技術不僅在射程上模糊了短程飛彈與中程飛彈的界限,也由於速度和機動性的組合而極大地加強了突防能力。防空反導技術畢竟比INF簽約時代有了巨大的進步。巡航飛彈在本質上是一次性使用的低空突防飛機,對高度設防和技術對等的對手已經不能確保可靠突防了。中程以下的彈道飛彈基本上按照簡單彈道飛行,末端機動能力有限,同樣難以確保可靠突防。但高超音速武器結合了接近巡航飛彈的機動性和接近彈道飛彈的速度,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沒有可靠的攔截手段。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美國擁有現成的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力量,但需要大型宙斯盾戰艦和核潛艇或者重型轟炸機才能攜帶和發射。這些戰略資源高度緊缺,而且戰時生存力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迅速崛起的中國軍力進一步突顯了這些困難。INF武器從適合公路機動的重型卡車上機動發射,研發、部署成本大大降低,生存力大大增加,對飛彈的尺寸和重量也不敏感,更新余地大大增加。

在戰術層面上,美國陸軍長期忽視炮兵發展。野戰炮兵的射程長期落後於歐洲、俄羅斯和中國,遠程戰場支援火力更是空缺,完全依靠空中力量。反恐戰爭的教訓使得美國陸軍意識到,有機炮兵火力比空中火力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可持續性和及時性,大國對抗的新環境可能使得空中火力根本靠不住。美國陸軍正在推行“大六件”計劃,涵蓋遠程精確火力、下一代戰鬥車輛、未來直升機、戰場網絡、防空反導和單兵裝備,但重點實際上是在防空反導、戰場網絡和遠程精確火力,其中要求炮兵的“戰略火力”射程達到2000公里以上。這無疑是INF的範疇了。

在戰役層面上,以常規彈頭INF武器反製常規彈頭INF武器屬於對等反擊,不易失控成為核更新。機動發射的INF武器也不易在第一波打擊中被摧毀,這一點與固定的機場和預警指揮控制設施很不相同,大大增加美國和盟國作戰體系的作戰彈性。

在戰略層面上,美國在亞太部署INF武器將大大加強遠程打擊力量,既做到向亞太傾斜,又緩解美軍在亞太不足的常規軍力,有利於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平衡。

在政治層面上,中國不是INF的簽約國,對美國遵守還是違反INF沒有發言權,除了針鋒相對搞軍備競賽,對美國重啟INF武器的研發和部署缺乏反製手段。另一方面,美國INF武器部署到亞太盟國的基地,中國必然反對。如果運作得當,美國可以把軍備競賽更新和區域安全態勢惡化的罪責怪到中國頭上,挑動鄰國反對中國,甚至迫使中國加入INF 2.0或者某種軍備控制機制,限制中國的飛彈數量和部署。

但這首先有突破現有INF的問題。

只要符合美國的需要,美國對於踐踏自己簽訂的國際軍控條約沒有心理負擔,小布什撕毀反導條約就是一個例子。“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簡稱CSBA)在2014年就提出部分廢除INF,在歐洲依然禁止INF武器,但在世界其他地區(其實就是亞太)取消限制,不僅容許美國在亞太部署INF武器,也鼓勵俄羅斯仿效。蘭德公司也有專門研究報告,分析廢除INF及對東亞戰略平衡的利弊。川普政府在今年2月發布的《核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中呼籲美國重新開始研製中程彈道飛彈,以此向俄羅斯施加壓力。2019年的《國防授權法案》修正案要求總統在2019年1月15日前告知參議院,俄羅斯是否“實質性違反”該條約,以及中導條約是否仍對美國具有法律約束力。俄羅斯只是幌子,中國才是目標。川普的表態只能說是蓄謀已久。

事實上,俄羅斯也早就想修改甚至廢除INF了。

冷戰之後,俄羅斯軍力急劇萎縮,防禦態勢急劇惡化,北約的出髮線已經前出到離莫斯科不到500公里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新倚重核軍力是俄羅斯最經濟、有效的選擇。與常規軍力相比,核軍力好像是無窮大,把核軍力這個無窮大放進軍力對比計算後,常規軍力的強弱突然就失去了意義。儘管核軍力有“中看不中用”的問題,但這只是對低烈度衝突而言的。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沒有人會對有核國家避用大殺器心存幻想。。

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是俄羅斯僅剩的領先軍事技術之一,廢除INF之後,俄羅斯正式重啟機動發射中程彈道飛彈的研發是大概率事件,與高超音速技術相結合後,很可能輕易突破北約在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反導屏障,如果後者不是被俄羅斯短程彈道飛彈搶先打掉的話。

中國也是俄羅斯不言的心病。俄羅斯一直在西方情節和東方情節之間搖擺,但從內心裡,東方只是用來攫取的,西方才是精神家園。中國的INF武器至少在理論上對俄羅斯也是威脅,而俄羅斯受到INF的約束,沒有有效的反製。在一些人看來,中國一旦解決了台灣問題,接下去就可能轉向其他邊境方向。中俄邊境劃界已經解決,但中國有不少人對於在清末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喪失的西伯利亞大片土地耿耿於懷,一旦條件成熟,力量就緒,“收回失土”的呼聲可能形成很大的壓力。

在美歐的強力圍堵下,俄羅斯不僅喪失了超級大國的地位,重返歐洲不成,連俄羅斯的龍興之地烏克蘭都被硬性割離,被迫一步三回頭地向東轉,與中國抱團取暖。但俄中親近還是疏遠都是策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效保衛俄羅斯利益,這才是俄羅斯一切安全政策的出發點。

在老布什時代,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就提議過取消INF,美國不同意,俄羅斯不願也不敢承擔毀約的罪責,於是提議把INF擴大,把中國和其他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也包括進來。這也符合美國利益。問題是中國沒有理由加入INF,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廢除INF後,最大的受害者是歐洲,這是9K729的估計射程

但廢除了INF,就徹底放開了俄羅斯的手腳,最大的受害者是歐洲。解禁INF武器不僅重新使得歐洲在核陰雲的籠罩之下,北約對俄羅斯的常規優勢也受到抵消。英法沒有研發INF武器的牙口,北約將再次依賴美國INF武器,民間再次掀起反核浪潮中,給已經不太平的歐洲增加不合時宜的動蕩。美國不顧歐洲利益而廢除INF的做法可能在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已經深刻的裂隙中再打入大大的楔子。儘管川普對於得罪歐洲不在乎,美歐聯盟是美利堅帝國的實力基礎,動搖根基的事情最終也是損害美國利益的。

廢除INF當然也放開了美國的手腳。對於美國來說,“戰斧”上陸沒有難度,重啟中程彈道飛彈的研發也在美國的技術和經濟能力範圍之內。美國也在加緊各種高超音速武器的研製,現在的陸基版為了繞過INF的限制,連超級大炮、直升機發射這樣的腦洞也出來了。

廢除INF也放開了美國的手腳,對當前如火如荼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至關重要

解決技術問題後,還要解決亞太部署問題,才能抵消中國的單方面INF優勢。最適合的基地無疑是日本、韓國、菲律賓和關島,澳大利亞北方處在INF武器射程的上限,在理論上也可以作為基地。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但澳大利亞對於主動往中國的核打擊名單上湊肯定沒有興趣。澳大利亞實際上也太遠,主流INF武器都有點鞭長莫及。

韓國最大的安全威脅在於北方,韓國最大的安全保證則是中國對北方的約束,而不是駐韓美軍。不管特金會如何抓眼球,中國對朝鮮半島安全的決定性影響在幾輪南北、美朝互動中已經很清楚了。名義上還是防禦性的“薩德”對中韓關係的衝擊已經夠大了,徹底進攻性的INF武器的衝擊只能是災難性的,逼迫中國出手向朝鮮提供遠程壓製武器甚至全面更新朝鮮軍事力量。這不符合韓國利益。在作戰層面上,敏感的INF武器的部署離三八線太近也不安全。

日本的反核運動一直高漲,INF武器具有明顯的核潛力,美國的承諾未必能平息反核運動,當年在西歐部署“潘興II”和“獅鷲”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另外,日本國土狹小多山,人口密集。部署少量INF武器形不成有效威懾和實際戰鬥力,大量部署則難以避開人煙密集地區,在和平時刻難以隱藏,在戰時則機動不開,也容易招來對人煙密集地區的報復打擊甚至先發製人的打擊。

在關島部署沒有外交問題,但也有島上土地狹小的問題,在這樣狹小的地方大量部署高價值而又無法大幅度機動的目標,在軍事上很不妥當。安德森空軍基地已經建造B-2專用的完善設施,但依然在考慮往更遠的夏威夷轉移,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菲律賓是一個異數。在杜特爾特時代,菲律賓與中國關係走近了,但菲律賓與中國依然有南海爭端,在傳統上也深受美國影響,在某個時候再次倒向美國不無可能。另一方面,菲律賓也有把美國基地趕出去的先例,引來INF武器遠遠超過南海爭端的需要,反而引來核報復的潛在危險,也未必符合菲律賓的利益。菲律賓複雜的國內安全形勢和脆弱的海岸守備也未必適合部署這樣的高價值武器系統。

INF級武器對中國周邊戰場有重大影響,但必須說,美國在這一關鍵領域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最大的問題還是無控核更新。INF武器是核常兩用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中國的一貫政策,來自中國的INF武器的常規性質不難判別。但美國不僅在條令上強調搶先核打擊,而且有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先例,美國向中國本土發射的INF武器在落地之前是不可能判別是核是常的。為了避免被解除核武裝,中國難保不搶先更新,最終反而提高了全面核衝突的危險。美國的原意是降低使用準戰略武器的門檻,而不是引火上身,開辟引向全面核衝突的快車道。

美國或許有意通過INF軍備競賽,把中國置於核危險之中,迫使中國簽署INF 2.0,最後雙方裁減核軍備,以此來降低核衝突危險。但中國不是嚇大的。在中國還沒有核武器的年代,美國就沒少對中國發過核威脅。與中國搞常規彈頭INF軍備競賽更加沒戲,這是罕有的中國對美國軍事技術領先的領域,中國的產能也不是美國能比的。在部署上,寬廣深厚的沿海和腹地更不是美國能比的。正在研發的高超音速武器還將進一步強化中國的優勢。

再說,中國人的長處就是學習。INF 1.0裡美國得以保留海基和空射巡航飛彈,最大的原因就是蘇聯根本沒有對應的東西,空手是套不到白狼的。美國要想迫使中國簽署INF 2.0,不先燒個幾百上千億打造個規模和技術水準與中國相當的中導力量,中國憑什麽要理會美國?

當然,美國畢竟是超級大國,中國的領先不是美國不可能趕上的,但這也是要燒錢才辦得到的。川普一改奧巴馬的緊縮財政,使得財政赤字飆升,經濟受貿易戰的拖累也即將顯現,這些製約有可能使得軍費飆升成為短命行為。冷戰後美國急於用武力強行打造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過度消耗軍力,大批主戰裝備磨耗嚴重,軍費開支已經受到重建三軍實力的重壓。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全新打造強大的INF力量,實際上力有不逮。

但姿態還是要做的。霸凌不僅符合川普在高壓下開天價的做派,也是博爾頓這樣對美國意志和美國實力當作宗教信仰一樣的人的天經地義。問題是,美國可以不在乎反導條約,不在乎INF,甚至START,美國在乎防止核擴散條約嗎?在乎飛彈技術控制機制嗎?還有眾多構成當代國際安全基礎的其他國際條約?也好,美國人在研究中國,也該學學中國人的智慧,有一句話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