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並不高明的“洗文”:評《觀看與信念》一文

《枯木怪石圖》

文︱辛棔脽

多少年來“聽說過,沒見過”的蘇軾唯一存世名作《枯木怪石圖》,香港某拍賣行忽然從日本征集到手,並呈現於世人面前,引得議論紛紛。這幾個月來,說真說偽的都有。這個熱門話題,本人也頗為關注。

幾天前看到清華大學談晟廣教授發布一文,名為《觀看與信念:枯木怪石圖是蘇軾真跡嗎?》(見公號“中國藝術史與考古”,以下簡稱“談文”),流傳甚廣。仔細看了一下文章,洋洋灑灑地羅列了涉及此畫的各種資訊,頗有教益。這篇文章令我對談教授刮目相看,特別是其中對元代楊遵藏章及其生平的考訂,令人頗為信服。

不料昨日有人提示,談文最有學術價值的關於“楊遵用印”的部分,文獻內容以及結論居然來自於十六年前別人的考證。聽了之後,頗為震驚!於是查閱了源頭:發表在上海《書法》雜誌2002年第四期上的孫向群《楊氏集古印譜考辨》一文(以下簡稱“孫文”)。此文根據《枯木怪石圖》中楊遵的用印,搜集相關史料文獻,理清了宋代楊億、元代楊載與楊遵之間的關係,推算出楊遵的大致生年。這是一篇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對一個前人未曾研究透徹的問題,做了初步的清晰研究。

將談文關於楊遵的考證文字與孫文細細核對,不難發現,無論論證過程還是考證結論,前者都與後者高度重合,甚至連引用文獻的內容都完全一致。下面做一個詳細比照。

談文:

楊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錢唐,篆隸皆師杜待製”( 元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枯木怪石圖》上楊遵“浦城楊文公家宗道齋圖書印”(Y2),“浦城楊文公”所指是北宋著名文人楊億(974-1020);又據元初文人楊載(1271-1323)墓志銘:“仲弘諱載,姓楊氏,其先建為浦城人,上距宋翰林學士文公凡十一世……父起潛,補京學諸生,因家於杭州又為杭州人……娶翟氏,子男三人,長即選也,次遵,次迪。”(元黃溍[1277-1357]《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三《楊仲弘墓志銘》)由此可知,楊遵是楊載之子,父子是北宋文人楊億的後人。楊載博涉群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由戶部賈國英薦於朝,以布衣召為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複科舉,登進士第,受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趙孟頫《雙松平遠圖》卷後,現存唯一的一段題跋即是楊載所書。據《楊仲弘墓志銘》,楊載於1323年去世的時候,其長子楊選只有八歲,由此可推知其次子楊遵的生年是在1317-1322之間。未知是楊載留給其子的遺產,還是楊遵成年後所獲,楊載生前曾題的趙孟頫《雙松平遠》,後來成了楊遵的收藏,楊鈐有“楊遵之印”“長宜子孫”“楊氏法書名畫”等一系列鑒藏印。

孫文:

《史書會要》卷七中記:楊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錢唐,篆隸皆師杜侍製。

當代印學史論家韓天衡先生編《歷代印學論文選》中記:楊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錢塘,生平事跡不詳。

近年,在《翰海97拍賣會》一冊中58號拍品為楊遵唯一傳世書法作品——《臨張伯英二王四帖》,這幅作品使人們識得了楊氏書法之面目。在該冊的介紹中稱其“以薦起家,累官鎮江知府。暇輒登覽山川賦詩寄興”,經查考《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四中確有據《南畿志》而記載楊遵在洪武初知鎮江事:

《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四“職官志 ·名宦三·松常鎮三府”:明楊遵,字宗道。洪武初守鎮江,廉明有為,善於撫禦流離複業,百廢具舉。性好學,文章政事一時翕然稱之。

楊遵的印章在蘇軾《枯木怪石》卷中就有九枚之多。從這些印章的內容中,我們得知楊遵號“海嶽闇主”和“懷玉山人”。特別是有一印的印文表明了楊遵的宗系,文曰:“浦城楊文公家宗道齋圖書印”,這方印不禁讓我把他和元代著名文人“浦城楊載”聯繫起來,楊載(1271-1323年)字仲弘,浦城人,居錢唐。《元史》卷百九十有傳,稱其為:“博涉群書,為文有跌宕氣,年四十不仕,吳興趙孟在翰林,得載所為文,極為推重之,由是載之文名隱然動京師”。他倆都是祖籍福建,遷居錢唐,他倆之間定有什麽關聯。

《金華黃先生文集》中有《楊仲弘墓志》一則,使我解開了兩者關係之謎。

……仲弘諱載,姓楊氏,其先建為浦城人,上距宋翰林學士文公凡十一世……父起潛,補京學諸生,因家於杭州又為杭州人,……娶翟氏,子男三人,長即選也,次遵,次迪……。

原來他們同是北宋翰林楊文公楊億後人,楊遵為楊載次子,楊文公名楊億(974-1020)七歲能屬文,雍熙初,年十一,太宗詔見,授秘書省正字,特賜袍笏,景德三年(1006年)為翰林學士,楊遵的家學之淵可見一斑。

黃晉的這篇《楊仲弘墓志》使我們對於楊遵的生年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其父墓志銘中有:“仲弘既卒之明年,(1324年,泰定元年甲子)往哭焉,其友蔣堂,代至八歲孤選之言……”楊載死於至治三年八月十五日(1323年,至治三年癸亥),此志寫於1324年,那時楊遵的哥哥楊選也只有八歲,且弟兄三人,可見那時楊遵最大不過六七歲,最小也有二三歲。因此楊遵的生年可定在1317-1321年之間。

作為一篇發表於十六年前的論文,孫文的主要貢獻,在於找到了一系列新材料,初步恢復了楊遵的生平事跡。首先,該文指出1997年瀚海58號拍賣品《臨張伯英二王四帖》是楊遵傳世唯一書法真跡,並指認“海嶽闇主”一印系楊遵自用,同時指出蘇軾《枯木怪石圖》(也就是即將在香港拍賣的那幅)上有楊遵九枚印章。其中一枚“浦城楊文公家宗道齋圖書印”是關鍵資訊。正是這枚印章,坐實了北宋的楊億(974-1020)是楊載家族的先輩。再聯想到楊遵與楊載是否有聯繫。最後根據《楊仲弘墓志》,發現楊遵是楊載次子。由此推斷,楊載生年在1317-1321之間。

上述所有要點,全部出現在談文中。

“海嶽闇主”

“浦城楊文公家宗道齋圖書印”

談文進一步說:

楊遵傳世有《臨張伯英二王四帖》(現身於瀚海1997年秋拍)曾經明代大鑒藏家項元汴(1525-1590)收藏,項元汴根據卷上“海嶽闇主”“海嶽闇主者印”等印【圖6b】,誤認為是米芾所書,題簽便作“米元章臨張伯英二王四帖”。

孫文:

近年,在《翰海97拍賣會》一冊中58號拍品為楊遵唯一傳世書法作品——《臨張伯英二王四帖》,這幅作品使人們識得了楊氏書法之面目。……楊遵的印章在蘇軾《枯木怪石》卷中就有九枚之多。從這些印章的內容中,我們得知楊遵號“海嶽闇主”和“懷玉山人”。

談文提到《枯木竹石圖》的俞希魯跋,同時談及俞希魯為楊遵所藏《楊氏集古印譜》作序,也是孫文的考證內容之一。

《枯木竹石圖》俞希魯跋

談文:

又從俞希魯作《楊氏集古印譜序》來看,楊遵與俞有著較好的情誼。

俞希魯(1279-1368),字用中,永嘉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出身世家,其父俞德鄰(1232-1293),祖父俞卓在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為廬江令,僑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俞希魯“學業浩博,淹貫群籍”(《乾隆鎮江府志》),著名的元《至順鎮江志》,正是出自其手。據明初宋濂《芝園續集》之《俞先生墓碑》,俞希魯卒於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十二日,終年90歲。這就說明,俞希魯為楊遵跋《枯木怪石圖》和撰《楊氏集古印譜序》,都是在元亡之前。

孫文:

再看俞希魯的序(《楊氏集古印譜序》),俞希魯(1279-1368)字用中,丹徒人,庸弟。舉受處為獨峰書院長。移饒為長薌書院,除慶元路學教授,擢歸安縣丞,升江山縣尹,改永康,皆著治績。至正十七年以松江府判仕。明洪武元年卒,年九十。編有《至順鎮江志》。其序曰:

余家藏王子弁《嘯堂集古錄》,列古印刻式三十有七。後遊杭,識竹房吾子行,得《學古編》,其所收益富,當時視為賅博。乃今見浦城楊侯宗道印譜,絕出二書遠甚,……盍亦錄梓而行諸世,俾好事者得有所考焉。宗道其勉之。京口俞希魯

談文大多數是描述性的文字,談教授將《枯木怪石圖》與道教題材相聯繫,竟得出蘇軾崇尚道教的結論,卻忽視蘇軾與佛教的淵源,已顯出對蘇軾的無知。而文中最有學術價值的內容,也就是論證元代楊遵藏印與楊載、楊遵之間關係的部分,則與孫文使用的材料高度重合。談文從蘇軾《枯木怪石圖》上存在元代楊遵的一組印章談起,也是依照這組印章中的“浦城楊文公家宗道齋圖書印”,指出楊遵與北宋楊億之間的關係,再根據《楊仲弘墓志》闡述楊遵為楊載之子。接著談到楊遵傳世真跡,依然引用1997年瀚海58號拍賣品《臨張伯英二王四帖》,指出其中的印鑒與《枯木怪石圖》存在聯繫。就連《楊氏集古印譜序》關於題跋者俞希魯與楊遵關係的記載,也是來自孫文的考證。

要說這些成果全部都是談教授自己獨立發現的,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反覆檢查文章,讓人感到恐怖的是,談文將孫文用到的材料重新安排了次序,粗看之下,似乎的確是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把別人辛辛苦苦蹲圖書館找來的文獻、證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究得出的結論,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一番,好像是自己的發現,隻字不提原作者的功勞。這正是此類“洗文”的妙處。

當代學者使用他人的學術成果必須標明出處,這是學術鐵律。而談晟廣教授所用的“洗文”手段,對讀過孫向群先生文章的讀者而言,實在並不高明。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