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近三成地級市出現人口流失?官方首提收縮型城市 什麽概念?

記者:胥會雲編輯:深思

來源:第一財經、中國江蘇網

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下稱《重點任務》),其中明確,要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重點任務》釋放出了一系列重大信號: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加大推進力度;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覆蓋面將進一步擴大;房地產調控將實現城城協同,等等。

《重點任務》中包含大量乾貨,不少重磅信息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一、大城市落戶限制取消或將放開放寬

通知提出: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二、新的城市群呼之欲出

通知提出,加快頒布實施天山北坡、滇中兩個邊疆城市群發展規劃。

三、房地產調控政策將城城協調

通知提出,要健全都市圈建案供應體系,強化城市間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協同。

四、土地市場迎來“鯰魚”

通知提出,在符合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

五、特色小鎮要打假

通知提出,建立規範糾偏機制,逐年開展監測評估,淘汰錯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鎮、濫用概念的虛假小鎮、缺失投資主體的虛擬小鎮。省級發展改革委要組織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相關部門協調推進,避免政出多門、產生亂象。

首提“收縮型中小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文件中,首次提到了“收縮型中小城市”這個概念。文件指出:“對於收縮型中小城市,《重點任務》稱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什麽是收縮型城市?中國有多少收縮型中小城市?什麽原因導致了它們的收縮?又該如何應對收縮之勢?

學術界以人口流失作為衡量城市收縮的具體指標,將中國收縮城市定義為: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常住人口出現持續流失的城市。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中國城市收縮的空間格局。他表示,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337個地級/副省級行政區中,有90個城市發生了人口流失,佔比為26.71%,也就是說這些城市發生了收縮。

張學良說,26.71%的收縮型城市,集中分布於中國東北和長江經濟帶地區,主要包括甘肅、貴州、重慶、湖北、安徽、福建、江蘇、遼寧,以及黑龍江北部、內蒙古北部和中部、四川東部。

與之相對應的非收縮城市,也就是人口增加的地區,則多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中部地區部分省市。

如果進一步分析,從全市收縮和市轄區收縮兩個維度來看收縮型城市的話,我們又會發現,這些地級/副省級行政單元中,全市和市轄區人口同時增長的城市數量最多,包含226個樣本,說明中國大部分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處於人口集聚的狀態。

而全市和市轄區人口同時減少的城市,也就是狹義的收縮城市,包含26個樣本,佔收縮城市比重的29.89%。

這些狹義的收縮城市較多地分布於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龍江四省,以湖北黃岡市、隨州市、恩施自治州,以及四川廣安市、資陽市、廣元市的收縮最為嚴重。

張學良說,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市轄區人口的減少更大程度上預示城市經濟和消費活力的下降,未來將面臨更大的經濟社會發展風險。

特徵

與非收縮城市相比,收縮城市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人口方面:

研究結果顯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期,收縮城市的初始人口規模以及各行業人口均大於非收縮城市,但在樣本考察期間,兩類城市的人口密度差距逐漸擴大,到了2010年,收縮城市的這兩個指標都低於非收縮城市約9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到了2010年,非收縮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高出收縮城市27.28%。

經濟效率和財政收支方面:

到2010 年,非收縮城市的人均GDP達到收縮城市的1.67倍左右,部門面積GDP則從2000年的2.99倍提升至2010年的3.45倍。

與之相反,2010年收縮城市預算內財政支出及收支缺口佔GDP比重較高,反映出收縮城市擴張的財政政策與收縮的人口規模之間的矛盾。

經濟結構方面:

收縮城市的第二產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均低於非收縮城市。其中,第二產業佔GDP比重低於非收縮城市約6.32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則低2.34個百分點。

城市化率、教育水準、工資水準和老齡化等方面:

兩次普查年間,收縮城市的城市化率都比非收縮城市低10個百分點左右;非收縮城市的大專及以上教育水準人口佔比高出收縮城市3.37個百分點,而職工平均工資是後者的1.14倍。

此外,收縮城市老齡化程度高出非收縮城市3.42個百分點。

張學良說,隨著人口的持續流失,收縮城市尤其是狹義的收縮城市,其生產效率、財政收支、產業結構、教育水準和老齡化程度等指標均發生了變化,與非收縮城市相比,已表現出愈加鮮明的地區差距。

考慮到城市收縮將成為部分城市發展的“新常態”,張學良對記者表示,需要改變“城市必須增長”的思維模式,關注人口流失現象。

“在收縮城市的未來發展規劃中,應采取‘適應’收縮的態度,將收縮視為一種不可回避的後果,積極應對收縮城市可能引發的危機。”

如何應對?張學良說,應遏製與人口流失相悖的空間擴張趨勢。借鑒國際上“精明收縮”理念,優化而非逆轉收縮城市,關注收縮城市潛在發展動力,優化收縮城市建築和土地集約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此外,還要著重關注人口流失背後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持續的人口流失是城市收縮的表面特徵,城市收縮可能同時伴隨生產效率下降、失業率升高、人力資本存量下降等問題,更加值得關注。”張學良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