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發改委首提“收縮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縮?

記者 閆桂花

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的說法。發改委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跟四十年高速發展過程中民眾對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的普遍感知不同,在產業轉型、老齡化、區域政策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國很多地方城市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受到學界和輿論界的關注。

“收縮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Ha?u?ermann H.and W.Siebel於1988年提出,用來指代受去工業化、郊區化、老齡化以及政治體制轉軌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區空心化的現象。2004年,收縮城市國際研究網絡(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沿用這一術語,並將城市收縮定義為“人口規模在1萬以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面臨人口流失超過兩年,並經歷結構性經濟危機的現象”。

在中國,學者就衡量收縮的人口基數、收縮的時間年限和人口規模等問題並未達成一致,因為測算方式不同,也得出了不一樣的收縮城市數據。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利用兩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2010年)數據,對2865個縣市(區)中涉及到行政區劃變動的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26.71%的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37.16%的縣市(區)發生收縮。其中,以中國東北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收縮最為嚴重,且集中出現了“市區—市轄區”雙收縮的現象。

清華大學教授龍瀛則在2016年的一次公開講座中表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說有10000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間流失。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吳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數據,經過調整後,從660個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樣本城市中,識別出2016年人口數據少於2007年且連續三個自然年人口增長為負的城市。

在660個建制市中,總計80個城市(見下圖及表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縮,佔比12.1%,其中地級市24個,縣級市56個,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縮幅度不大,僅有9個城市的收縮幅度超過5%。總計476個城市仍然處於人口持續增長,佔比72.1%,其中地級市248個,縣級市277個。總計45個城市相對穩定,佔比6.5%,其中地級市18個,縣級市37個。

注:收縮城市名單由吳康教授提供

吳康指出,有些收縮城市屬於結構性危機收縮,比較典型的如東北的阜新、伊春以及廣東東莞、義烏;另外還有大城市周邊的收縮,比如三河、高碑店;欠發達縣級市收縮,比如天長、龍泉;邊境偏遠型城市收縮,比如根河、額爾古納等。

吳康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收縮城市”不是個負面概念,這是伴隨著城市化和產業轉型階段出現的,傳統上執迷於“增長”和“擴張”的規劃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以及精明收縮的範式轉變。

張學良認為,面對城市收縮,要在跨區域方面加強合作,關注區域的、整體的利益,實現總體效率的提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