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驚險!21天新生兒腸梗阻致休克,佛山醫生這個動作搶回生機

新生兒監護室內,出生36天的患兒一口氣喝完媽媽送來的50ml母乳,揮舞著小手,看不出和普通新生兒有什麼區別。

5月4日晚上八點,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新生兒科內,21天的新生兒出現小腸嵌頓致腸梗阻,腸管充血淤紫,腸管蠕動幾近消失。新生兒四肢冰冷,反應逐漸變差,隨時可能出現休克。

醫務人員發現險情後,立即進行急診手術。兩個小時後,患兒腸管出現紅色生機,腸管恢復蠕動,患兒轉危為安。

21天新生兒腸梗阻,出現休克

5月4日下午約六點鐘,禪城區中心醫院新生兒科接診了一位21天的新生兒,家屬描述患兒初始出現嘔吐黃白色胃內容物,1天后患兒嘔吐黃綠色胃內容物,反應遲鈍。

入院後新生兒科醫生髮現患兒右側腹股溝區腫物突起,懷疑患兒為疝氣疾病,俗稱「小腸氣」。隨即聯繫該院疝外科醫生吳偉衡會診。

「小兒疝患者因腹壁肌肉薄弱,發生嵌頓時,90%以上患兒都可以手法複位(嬰兒倒立用手輕推腫塊複位),基本不需要急診手術。」 吳偉衡說,正常情況下,面對如此小的患兒第一想法都是保守治療,能避免手術則避免手術。

見到患兒後,結合患兒病情,吳偉衡初步判定為急性小腸嵌頓致腸梗阻引起嘔吐,隨即對患兒進行手法複位。

然而手法複位並未成功,必須考慮急診手術治療。吳偉衡立即和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並聯繫該院疝外科主任潘乃梁。

「當時患兒四肢發涼,呼吸心率較快,反應遲鈍,已經出現休克。」從家中趕到醫院的潘乃梁看到患兒後,判定患兒實際嵌頓時間已經超過一天,不排除絞窄(嵌頓性疝發展到腸壁動脈血運障礙階段,即為絞窄性疝)的可能性。此刻時間就是生命,早一分鐘進行手術,小孩就多一分生存的機率。

潘乃梁當機立斷,迅速聯繫新生兒科主任莫文輝,以及在上海進修小兒麻醉回院的麻醉師何妹儀,共同保證患兒術中呼吸道及液體管理,保證患兒手術過程中麻醉下維持穩定的狀態。正式展開和死神的賽跑。

切除還是保留腸管?這個動作挽救患兒

約晚上八點半,經驗豐富的潘乃梁考慮到患兒腹股溝區腫物絞窄時間較長,應立即松解嵌頓部位的疝環口,迅速恢復腸管血流。於是實行開放手術入路,打開腹外斜肌腱膜,松解疝環。「患兒的腸管充血淤紫,腸管蠕動幾近消失,明顯已經發生絞窄。」 潘乃梁回憶說。

「患兒的腸管已經發黑了,為防止放入腹腔後發生遲髮型缺血壞死、腸穿孔等,一般都採取切腸措施。」 同時,讓潘乃梁擔心的是,若是切腸,由於新生兒腸壁薄弱,只能做單層縫合,且縫針後腸液仍可從針眼處溢出,從而導致嚴重腹腔感染,加重休克,還可能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

切除還是保留?潘乃梁沒有急於下決定,而是予腸管熱敷,使用藥物擴張血管,將腸管放入腹腔內並耐心觀察。也正是這個動作,讓患兒有了生機。

「45分鐘後腸管上很多黑點都消失了,90%的腸管恢復了蠕動,逐漸向紅色轉變。」漫長的等待後,潘乃梁決定保留腸管。同時,為了更好觀察患兒腹部恢復情況,在腸管處增加留置腹腔引流管觀察引流液。若發生腸穿孔,則引流液明顯增多並出現腸液,若腹腔引流管量持續減少,則說明患兒逐漸朝良好的方向發展。

由於患兒處於新生階段,感染、失水等情況都進一步加重患兒休克。晚上十點鐘,手術結束後,潘乃梁就患兒病情和新生兒科商討制定了進一步處理方案,給予患兒積極抗感染、補液、補充營養等治療。

「腔腹引流管導出的黃色液體量持續減少,且沒有出現腸液。」莫文輝說,手術後第三天,醫護人員為患兒拔掉了引流管。

目前,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能夠正常進食,體重也由最初的3.35kg增加到3.75kg。由於搶救及時,患兒生命轉危為安,如果再晚半個小時,後果不堪設想。

■為何21天新生兒疝氣如此嚴重?

潘乃梁介紹,由於腫塊突出時會引起疼痛,患兒哭鬧不停,而小孩不會自行還納疝出物,哭鬧會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引起嵌頓致腸壞死,嚴重情況下將導致小孩休克,這種情況下,及時搶救非常重要。

「腹股溝疝」俗稱「小腸氣 」,根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腹股溝疝發病率為0.3%-0.5%,其中兒童和老年患者的發病率高達1%-5%。

潘乃梁提醒家長,小腸氣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股溝區或陰囊出現可復性包塊,哭鬧及站立行走時突出明顯,安靜平臥或睡眠時會縮小或消失。家長們在給寶寶洗澡時多關注雙側陰囊是否對稱或腹股溝區有無包塊,尤其在哭鬧時應多觀察該區域。

【撰文】李楠

【通訊員】劉滿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