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套疊

一、什麼是腸套疊?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俗稱「腸子打結」。

本病是嬰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症,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佔嬰兒腸梗阻的首位。

腸套疊佔腸梗阻的15%~20%。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嬰幼兒,繼發性腸套疊則多見於成人。

絕大數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的10%。

按套入腸的頂部和外鞘頸部腸段的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統計,最多見的為回盲型,佔39%,其次為回結型,31.5%,回回型、6.7%和結結型,4.7%,其餘為少見類型。

按腸套疊發生部位、有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將其分為原發性腸套疊和繼發性腸套疊。

原發性多見於嬰幼兒;繼發性多見於腫瘤、創傷及手術後和腸道的炎症性病變等的成年人。

二、哪些人容易得腸套疊?

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出現腸套疊,只是發病率不同,腸套疊多見於2歲以內患兒,尤其是4~10個月為高峰期。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下降。

性別:男 : 女為 2-3 : 1;

季節:四季可見,春季多見,與此時期上呼吸道炎症和腺病毒感染較多有關;

體質:多發生於營養狀況良好、身體肥胖的小兒。

除了2歲以內的患兒,其他人也會得腸套疊,只是癥狀不典型:

1.年齡越大,發病過程越緩慢,呈亞急性腸梗阻的癥狀。腸梗阻是不完全性,腸壞死發生較遲。

2.癥狀常不典型,有陣發性腹痛,腹塊能明顯觸及,常無便血或發病數天后出現,嘔吐亦不多見。

3.多伴有器質性腸病:如腸道息肉、平滑肌瘤、美克爾憩室、淋巴瘤、纖維瘤及癌腫等,或有腹部創傷史。

三、發病原因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原發性

佔小兒腸套疊數的75%~90%,成人僅10%~15%為原發性。嬰幼兒腸套疊發病年齡多在1歲以下,5~9個月乳兒的發病率最高,2歲以上逐漸減少,多發於氣候變化較大的季節,特別多見於春秋季節。此季節上呼吸道和淋巴結的病毒感染較多,可能致腸蠕動失去正常的節律性,或形成痙攣。

嬰幼兒期為腸蠕動節律處於較大變化時期,易發生腸蠕動紊亂,如增添輔食或食物性質、環境、氣溫的改變,腸管本身疾病如腸炎等誘發腸蠕動紊亂而引起腸套疊。

新生兒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後數年內才逐漸固定附著於後腹壁;因系膜過長、鬆弛,致使回盲部遊動過大,是該部位腸套疊發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腫瘤

是成人腸套疊最常見的原因。

腸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纖維瘤及癌腫等,均可引起繼發性腸套疊。這是因為回盲部或其他腸段如有腫瘤存在,常會導致腸蠕動失常,而成為引起套疊的誘套點。

小腸套疊以絨毛狀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種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綜合征等良性病變為多見。十二指腸良性腫瘤引起套疊較為罕見。

3.創傷與手術

腹部創傷及手術後發生腸套疊的報導日漸增多。對創傷或腹部手術後發生腸套疊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腸壁血腫、水腫、粘連,腸道功能紊亂,電解質失衡,腸腔內置管及慢性腸擴張、腸吻合口對位不良有關。腹部創傷和手術後多為小腸型套疊。

4.其他原因

腸道炎症引起腸蠕動紊亂,主要有局限性迴腸炎、非特異性回盲部潰瘍、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闌尾炎等,此外腸結核、菌痢性或傷寒性潰瘍者可引起腸套疊。先天性畸形如Meckel憩室、盲腸缺如、回結腸成直線連接及腸蛔蟲病、小腸氣囊腫、特發性過敏性紫癜腸壁血腫等都是繼發性腸套疊的少見病因。

四、臨床表現

小兒腸套疊的臨床典型的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嘔吐、血便和腹內腫塊四聯征及全身情況改變。多見於肥胖健壯的2歲以內嬰幼兒,突然發病。大一點的患兒早期往往癥狀不典型。

而成人腸套疊多表現為慢性反覆發作,一般伴有慢性器質性疾病,多表現為不完全梗阻癥狀。

1.腹痛

這是腸套疊的主要癥狀。腹痛突然發生,呈陣發性疼痛。

患兒表現為突然性劇烈哭鬧、尖叫,面色蒼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於數分鐘內平靜,短時間隔後再次發作。間歇期內,神志自如。

多次發作後間隔縮短,間歇期嗜睡,24h以後則發作頻繁度可能下降,腹痛劇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蓋。

無法表達的小嬰兒則出現陣發性哭吵,發作間隙表現正常或安靜入睡。

發生腸壞死、腸麻痹後,腹痛可失去陣發性發作特徵。對晚期就診患兒要仔細詢問陣發性哭鬧病史。

此外,約有不足10%的嬰兒可表現為無痛型腸套疊,就診時即已精神萎糜、嗜睡、多因疼痛刺激劇烈或大出血引起休克所致。

2.嘔吐

為腸套疊的早期癥狀。多因腸系膜被牽拉而產生的反射性嘔吐。吐出物為胃內容物或腸內容物。幼兒嘔吐開始為不消化食物如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接著可能有草綠色的膽汁,嘔吐後可有全身扭動,屏氣表現,嚴重時甚至吐出有糞臭的液體,此說明腸套疊引起梗阻已十分嚴重。

3.便血

腸套疊初期,結腸蠕動增加,腸腔內壓升高,患兒排出少量正常糞便,後期糞便中出現血跡,隨之因腸缺血壞死而排暗紅色血塊或果醬樣大便。有時為深紅色血水,也有時僅為少許血絲。

回結腸型腸套疊早期就有血便;

小腸型腸套疊血便出現較晚,無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腸指診指套可見染血。

4.腹部包塊

約80%的病例腹部可觸及腸套疊所形成的腫塊,腫塊多沿結腸區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動,形狀為臘腸或香蕉狀,中等硬無壓痛,略帶彈性。此為確立腸套疊診斷最有意義的體征。

一般見於疾病的初期,當腹痛緩解、腹肌鬆弛時,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右上腹部摸到像臘腸或香蕉一樣的腫塊。

5.全身情況

隨著腸套疊病情的進展,患兒逐漸出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後可出現腸壞死,產生明顯的腹膜炎體征。全身情況惡化,表現出發高熱,嚴重脫水以及電解質失衡的明顯中毒癥狀與休克徵象。

6.非典型癥狀者

對於不典型的腸套疊,可能會隻出現腹疼,而嘔吐、血便等癥狀早期可能都不明顯,給早期診斷也帶來一定困難。

7.成人腸套疊

多表現為慢性反覆發作。83%~90%的病例具有導致腸套疊發生的器質性病變。由於成人腸腔較大,很少引起完全性的腸梗阻;而且往往可以自行複位。故慢性、間歇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為其臨床表現的主要特徵。痙攣性腹痛、腹部腫塊、噁心嘔吐、腹脹、便血為其臨床的主要表現。

五、檢查和診斷

如患兒有規律性的哭鬧、嘔吐、果醬樣血便及腹部腫塊,可擬診為腸套疊。

如果上述癥狀不典型,僅有一個或兩個癥狀,可以行腹部超聲檢查,有同心圓征、靶環或半島征就可明確診斷。如果超聲還不能明確診斷,可以行鋇灌腸或空氣灌腸檢查診斷,另外鋇灌腸和空氣灌腸除了能診斷腸套疊,也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1.急性腸套疊時

糞便檢查可見暗紅色黏液血便,鏡下以紅細胞為主;慢性腸套疊,糞便隱血試驗可呈陽性反應。

2.腹部平片

腸套疊多無可靠徵象,完全性梗阻時腹部平片可見部分腸管積氣積液和持續擴張的小腸袢,並發腸壞死,腹膜炎者,有腸麻痹,腹腔積液徵象,偶可在腹部平片見到腸套疊直接徵象;

3.肛門指診

可見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個別腸套疊嚴重時套入頂點可達直腸,此時直腸指檢可捫及子宮頸樣腫塊。

4.超聲檢查

腸套疊聲像主要為腸梗阻,套疊局部和腸壁缺血等特徵表現。

5.CT

腸套疊表現為腹腔內分層狀軟組織腫塊,其形態因層面與腫塊呈平行,垂直或斜行關係而不同。

六、治療

腸套疊的治療應因人施治,嬰幼兒腸套疊可視病情選擇結腸注氣整復、手術整復或腸切除吻合。成人腸套疊多有誘發疾病,故應手術治療,同時處理原發疾病。

一般治療原則為:腸套疊明確診斷後,即予禁飲食、胃腸減壓、靜脈點滴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療。

1.非手術治療適應證

患病不超過48小時,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無明顯腹脹可採用灌腸療法。非手術治療有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等優點。如果及時就診,多數能採用非手術治療,90%以上可以避免手術。

2.手術適應證

對於患病超過2天,一般情況不良,有嚴重脫水、腹膜炎、高度腹脹表現,或多次複發性及小腸套疊者,只有採用手術治療。

3.非手術複位

在x-ray透視下鋇劑或空氣灌腸複位術;

超生引導監視下水壓灌腸複位術;

纖維結腸內鏡氣壓複位術;

目前最常用的是在x-ray透視下空氣灌腸複位術。

4.手術複位

發病超過48h,或48h以內病情較重疑有腸壞死徵象者;

結腸注氣(或鋇劑)整復失敗者;

多次複發疑有器質性病變,手術整復既可明確診斷,並有治療作用;

小腸型套疊。

複位後需仔細觀察腸管的生機能力和有無器質性病變,如有腸壞死應行腸切除吻合術,複位後闌尾有明顯病變時,可將闌尾切除。

5.套疊段切除及腸吻合

對於一下情況,需要行套疊段切除及腸吻合術:

腸套疊不能手術複位者。

套疊伴有腸壞死者。

注氣灌腸複位致腸穿孔並腸壞死者。

繼發於器質性病變的腸套疊。

七、預防

嬰幼兒腸套疊因無明確病因,故無從預防。可以做到的是:

1.要保持孩子的腸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變小兒的飲食,輔助食物要逐漸添加,使小兒嬌嫩的腸道有適應的過程,防止腸管蠕動異常。

2.在平時要避免小兒腹部著涼,適時增添衣被。預防因氣候變化引起腸功能失調。

3.要防止腸道發生感染,講究哺乳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4.一旦出現三個最主要癥狀:腹痛、嘔吐和果醬般血便,有規律哭鬧,應立即就診。

作者:李玲 來源:胃腸病

關注消化,我們有很多乾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