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精彩分享】妊娠對子宮腺肌症的影響

子宮腺肌症的病因尚不明確,研究認為,子宮腺肌症主要發病因素與多次妊娠和分娩有關,還包括妊娠及宮腔操作如人工流產、剖宮產史等,均可能損傷子宮內膜及淺肌層,促使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內生長而發病。病理學上認為子宮是人體唯一沒有黏膜下肌層的器官,理論上來說子宮黏膜腺體組織很容易進入子宮肌層內生長,但是事實上在正常無子宮內膜受損經歷的人群中發生率並不高。因此,保護子宮內膜免受損害對未生育女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剖宮產手術的影響

剖宮產手術造成的子宮內膜受損、子宮內膜醫源性播散等可能與子宮腺肌症的發病有較大的相關性,內膜碎片播散、剖宮產切口對合不良、任何引起子宮內膜進入子宮肌層的醫源性因素均會導致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組織在盆、腹腔及子宮肌層內播散、種植、生長;另外,子宮內膜受損部分子宮內膜及腺體直接通過接觸裸露的斷端子宮壁,在子宮肌層內浸潤性生長導致子宮腺肌症。文獻提示子宮腺肌症的發病與妊娠導致的子宮損傷、子宮肌細胞增生、分娩過程中產程長、不協調宮縮以及剖宮產、子宮切口處理不當等有關。

必須向產科醫生強調,在剖宮產時規範操作,注重排墊保護,必要時充分沖洗以避免內膜碎片播散;及時更換接觸過子宮內膜的器械、手套及縫線等。這對減少醫源性子宮腺肌症發生至關重要。

二、妊娠期子宮腺肌症的變化

生理狀態下,妊娠期處於高孕激素水準,理論上孕激素可抑製雌激素效應而對子宮腺肌症有緩解作用,但胡文勝等在臨床上發現子宮腺肌症的癥狀並不因妊娠而緩解,子宮腺肌症在妊娠期的改變也非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妊娠期間內異病灶會抑製縮小。徐韶華等報導妊娠合併子宮腺肌症患者38例中25例孕期有腹痛或伴宮體壓痛,與妊娠合併子宮肌瘤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患者訴腹痛較妊娠前未緩解,超音波檢查子宮明顯大於妊娠月份,子宮腺肌症病灶較孕前增大。究其原因,可能與妊娠後激素水準變化,子宮肌層的異位內膜更為充血水腫甚至出血,致使肌層中的內異囊腔壓力劇增刺激周圍平滑肌而產生痙攣、收縮,從而引起腹痛。

進一步研究認為子宮腺肌症患者妊娠期激素受體表達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腺上皮,表現為雌激素受體β(estrogen receptor β,ERβ)的增加及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降低,提示在妊娠期,子宮腺肌症的發展主要是由ERβ表達的增加而致雌激素效應增加所致。另一項研究顯示,PR在孕期表達率和表達量上均有下降,且PRβ的表達率高於PRα,這一變化使異位內膜對孕激素反應差,而局部PRβ/PRα比值增高,增強了PRβ促上皮增生作用。異位的內膜病灶對妊娠期高濃度孕激素缺乏反應,這可能是妊娠期子宮腺肌症持續發展甚至加重的機制之一。

子宮腺肌症是激素依賴性疾病,妊娠期間病灶的大小及形狀會因性激素水準的不同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究竟子宮腺肌症在妊娠後是如何改變,在懷孕的各個時期如何變化有待於更多的研究證明。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