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宮腺肌症帶來的危害

子宮是一個厚壁中空的器官,子宮壁的最裡面覆蓋著一層內膜,子宮表面是由腹膜構成的漿膜層,位於內膜和漿膜之間的是厚厚的肌肉層。正常的子宮內膜只在子宮腔的表面生長。如果超出這一範圍向下方生長,侵入了肌層,就成為一種病態,叫做子宮腺肌症。

子宮肌腺病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婦科病,佔婦科手術住院病人的10%左右。可見於20歲以上的各個年齡組,但一般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婦女,其最主要的表現有三:經、月經過多和子宮增大。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為子宮肌層內的內膜腺體充血、出血,使得病變內的壓力升高的結果。這種痛經多屬於一種肌肉痙攣的性徵,持續整個月經期後逐漸減退。由於子宮充血和子宮腔變大,患者往往伴有月經過多,行經時間延長。


那麼子宮腺肌症和子宮肌瘤不同在哪裡?

子宮肌瘤是子宮體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可以發生於子宮任何有平滑肌的部位,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層的界限清楚,兩者之間可以形成包膜裂隙,肌瘤比較容易從肌層中剝出,而子宮腺肌症病的周圍沒有包膜存在,所以與四周的肌層沒有明顯分離,因而難以將其從肌層中剝出,手術難度的治療高於子宮肌瘤。

子宮腺肌症表現的癥狀有哪些?

1、繼發性痛經

痛經問題的出現是子宮腺肌症的典型癥狀表現,在月經期間由於病灶出血,從而導致患者腹腔內壓力增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周圍的平滑肌,最終產生痙攣收縮,引發痛經問題

2、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子宮腺肌症會導致子宮壁增厚,子宮腔變大,這樣月經期的時候子宮內膜脫落的面積也會變大,子宮壁的增厚又會影響子宮的收縮止血功能,所以月經出血量明顯增加,月經期延長。合併子宮內膜增生過長也是月經過多的原因。

3、尿頻尿急,腹部下墜、肛門墜脹

那麼除了痛經和月經量大這兩個最常見的癥狀以外,有的腺肌症患者由於病灶比較靠前,是在前壁,那就可能會壓迫膀胱,導致尿頻,也就是小便次數增多。還有的患者由於腺肌症病灶在後壁,它就會壓迫到直腸,患者在來月經的時候,甚至月經乾淨以後,總是會感覺到有腹部下墜、肛門墜脹的感覺,患者甚至會出現排便的困難。

4、不孕不育

子宮腺肌症通常是因為子宮內膜侵入到子宮肌層導致,而且會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同時出現,在出現情況時,就不能夠使受精卵正常的著床,很容易影響到懷孕。

5、夫妻生活不適

還有它會導致患者夫妻生活不和諧,比如說性交痛,患者在進行夫妻生活的時候會產生劇烈的疼痛,嚴重的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夫妻生活,進而也可能會影響到夫妻的感情問題。

6、其他癥狀

還有一部分病人除了痛經以外,來月經的時候,甚至月經乾淨以後,還會有腰疼、腿疼、背疼這些牽扯痛癥狀以及噁心嘔吐的情況。

子宮腺肌的治療方法:

腺肌症保宮手術不論病灶大小、多少及位置,可以建議用腹腔鏡切除病灶,保留子宮及生育功能,術後子宮可恢復原形, 具體治療方法應視患者癥狀和年齡而定。若在給予吲哚美辛、萘普生或布洛芬對症治療後癥狀可緩解,或患者已近絕經期時,可採用保守治療。若患者長期有劇烈痛經則應行全子宮切除術

一般人理解做病灶剔除術,應該做腹腔鏡手術,但開腹手術有利於提高手術的治癒率,減少手術中出血,避免手術併發症。因為腺肌症病灶彌散,沒有假包膜,憑肉眼觀察,看不清的病灶,開腹手術可以用手觸摸、辨別正常肌層或病灶,尋找並剔除分散的病變,並用可吸收微喬線仔細縫合3-4層,使止血滿意,不留空腔,防止因子宮創面血腫,致傷口癒合不良,術後低熱或感染,有手術史者,可沿病人原手術切口,進入腹腔,術中用子宮止血帶,在手術挖除病灶時基本不出血。

子宮腺肌症患者,往往伴嚴重的盆腔粘連,尤其是子宮後壁病灶和腸曲高位粘連,如腹腔鏡下分粘連及電灼止血,可能傷及腸曲,而開腹手術可以用手指細心分離粘連,縫合止血,並切凈可見病灶,開腹手術取出大塊病灶比微創手術省時方便,手術結束後子宮手術創面塗防粘連的藥物,所以開腹方法優於微創手術方法。開腹手術剔除病灶要比腹腔鏡更徹底,腹腔鏡治療的複發率比開腹手術要高很多。

子宮腺肌症的患者有一部分是難懷孕的,有一部分懷孕後有可能出現流產及早產的現象。一般普遍認為嚴重的子宮腺肌症,尤其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容易導致不孕。這類患者子宮肥厚又容易有盆腔黏連等,不利於排卵及胚胎著床,自然懷孕率就不高。

如果是輕微子宮腺肌病患者仍是有機會懷孕的。此外,如果是得到局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保住子宮,未來仍有機會可懷孕。如果是瀰漫性的子宮腺肌病,流產的機率可能比較高。因此,當出現子宮腺肌症後,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這是生育前的必要保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