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券商格局重塑期:經紀業務仍看天吃飯 投行寒冬來臨

  券商格局重塑期開始: 業績分化、模式切換

  張婧熠

  日前,上市券商發布了4月經營月報。29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營收115億元、實現淨利潤42億元,同比皆小幅回落,環比則分別下滑35%、51%。從具體業務來看,自營和投行業務環比下滑明顯,成為拖累業績的主因。從單月以及年內業績表現來看,券商之間還呈現出大幅分化的格局。

  單月業績存在很多偶然因素,但是波動、分化的確是這三四年來券商行業不變的主題詞。在強監管周期下,券商的各項業務模式都在經歷著深刻變化。通過轉型財富管理、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等,券商在為更高的市場份額、更多的發展太空奮力一搏。而在投行等業務領域,業績表現和業務發展的分化已經日趨明顯,承銷規模和市場份額都在向頭部券商集中。

  經紀轉型:如何更好地“看天吃飯”

  國內券商仍沒有辦法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

  證券業協會發布的行業總體情況顯示,2017年,經紀業務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僅為821億元,較去年減少了22%。而如果與2015年時高達2691億元的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相比,去年券商行業經紀淨收入下跌了七成。

  決定國內券商仍要“看天吃飯”的有兩大因素。中國的股市是散戶市,這是加劇券商行業波動的一大原因。作為券商經紀業務的客戶群體之一,行情高漲、傭金下降等都會刺激散戶的入市和交易熱情。

  導致國內券商“看天吃飯”的另一原因是業務模式。目前,國內券商的商業模式仍以提供通道性質的服務為主。而通道業務最大的弊端,即不能實現收入的增值;尤其在傭金率單邊下降、監管壓縮通道業務太空的趨勢下,提高收入的轉機只能寄希望於行情的推動。

  為擺脫行情波動帶來的衝擊,轉型勢在必行。

  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券商自身向財富管理的轉型。在廣發證券行業分析師陳福看來,傭金戰雖然近期有緩和的趨勢,但行業利潤明顯壓縮,券商尋求向財富管理轉型,以提增業務利潤率。而當前,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理需求也日漸旺盛,這部分人群呈現年輕化、專業化的趨勢。對應此類需求特點,券商以投資為主、產品和服務更為多樣化的財富管理模式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家庭財富的增長帶來更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投資者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市場對資產配置的重視,這是券商難得的時代紅利。”一位分管經紀業務的券商高管強調,與其他金融同業相比,券商做財富管理的優勢也很明顯。以理財代銷為例,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是“超市邏輯”,終端對於中高風險的產品相對不夠熟悉;而券商在銷售終端和客戶群體上與中高風險產品更為匹配,且在管理產品組合、投資谘詢等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

  從業內來看,完善客戶分層、組織架構改革、加大智能化系統建設、重構投顧服務體系等戰略調整,已經開始推進。

  機制靈活的部分券商較早就完成了業務體系的搭建。以華泰證券為例,從業務架構上來看,公司打造了以“漲樂財富通”為平台的零售業務體系、以投資顧問為核心的財富管理體系,以及機構客戶服務體系。今年一季度,華泰證券依然保持了股基交易量市場佔有率第一。

  以“傭金寶”最先攪動券商互聯網展業熱潮的國金證券,將零售客戶、機構和高淨值客戶區別,分別並入經紀業務、銷售交易條線中。這使得零售業務的轉型推進較快,目前,國金證券客戶端已完成基礎架構的自主研發更迭,未來將繼續推進以投資為核心的理財模塊等功能迭代。

  老牌券商也開始了行動。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的財富管理轉型,一方面是通過強化分支機構管理、完善客戶開發服務體系做大客戶規模;另一方面搭建金融產品超市,增強交易和配置能力,提升服務品質,滿足客戶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需求。

  “經紀業務只是入口。由通道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別無選擇。”中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邵子欽表示,去年的市場特點是散戶機構化,年內市場可能呈現機構集中化。這要求券商搭建全產品平台,以滿足客戶避免被割韭菜、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而券商收入也將由交易傭金逐漸轉變為財富管理費用收費,與客戶利益綁定。

  資管與投行業務:整頓未完,分化已至

  在正本清源的監管整頓之後,券商資管和投行業務正在經歷艱難的轉型期。業務模式的變化還波及到行業格局,業績表現和業務發展的分化已經日趨明顯。

  2016年以來券商資管步入整頓規範期,監管層頒布的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等政策,引導業務提升主動投資能力、回歸本源。與之相應的是,券商資管規模從去年一季度達到18.8兆元新高後出現下滑;截至2018年3月底,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回落到16.12兆元。一年時間,券商資管規模縮水了2兆元。

  比規模下降更艱難的,是業務模式的轉變。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對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資金池業務等做出嚴格限制與規定,明確提出要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杠杆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今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維持此前的從嚴力度,禁止資金池和期限錯配等立場並未發生變化。

  但從資管業務收入來看,行業已經度過了衝擊影響最劇烈的時刻。2017年上市券商合計實現資管收入274.5億元,同比增長9%;今年一季度,上市券商實現資管收入65.21億元,同比增長了17%。

  東吳證券首席證券行業分析師丁文韜表示,券商資管已經充分重視並適應了新的監管導向,資管新規落地後不會再造成額外衝擊;但在行業轉型調整階段,除部分持續重點發展主動管理的券商之外,目前大部分券商的定向資產管理規模佔比均達到八成以上,行業轉型主動管理還需要過渡期。“大型券商在人才資源和資源配置上更佔優勢,且主動管理資產規模本身就處於行業領先,擁有較高的基數和品牌優勢,因而有望率先實現轉型。”

  邵子欽也表示稱,表面上看資管規模總量在萎縮,但這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對於具有基礎資產控制,產品創設和風險管理能力的公司來說,是凸顯核心競爭力、擴大資產管理規模的新機遇。當前,中國仍處於散戶機構化的過程之中,投資者教育仍有待進一步深化,機構成熟度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洗牌而提升。從產品類型來看,現階段主動型投資產品仍佔有一席之地,而被動型產品、另類投資和特殊解決方案資產也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

  同樣是經歷了監管收緊和行業整頓,投行業務卻呈現了另一番景象。

  今年一季度IPO累計承銷37個,募資398億元,規模同比下降43%;審核趨嚴,被否率大幅增長。再融資規模再度收縮,一季度規模4731億元,同比下滑7%。同期債券募資7063億元,同比增加5%,公司債、企業債規模均有顯著增加。受此影響,上市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近三成,拖累業績表現。一季報顯示,30家上市券商實現營業收入600.16億元,同比下滑1%;實現淨利潤188.63億元,同比下降了11%。

  受發行節奏和市場波動影響,投行業務收入仍處於較大波動之中。在降薪、裁員等消息紛擾下,“投行寒冬”似乎越來越近。而與資管業務發展趨勢類似的是,行業分化開始明顯,承銷規模集中度和市場份額均在向頭部券商集中。

  在分析師看來,自2015年行業監管從嚴後,大券商投行業務風控合規更加嚴格、經營較為穩健規範,面臨的監管風險相對較少;IPO審核從嚴常態化,大型投行經營更為規範、合規標準更高、團隊經驗和項目資源更為豐富,IPO審核通過率往往較高。未來,伴隨券商資本市場融資核心地位加強,國內券商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大券商在投行、股權投資、主動管理等機構業務具備核心競爭力,市場份額還會有所提升。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