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坐擁東方第一大港,福建這個沿海省份如何悶聲發大財?

1

有學者說,研究福建歷史,在進入宋代這一階段時常會眼前一亮。

兩宋時期,福建的文化可謂百花齊放,有理學家楊時、朱熹,文學家柳永、劉克莊,史學家鄭樵、袁樞,書法家蔡襄和法醫學開創者宋慈等。

整個宋代,福建誕生了五、六千名進士,期間任宰相的福建人有50位,包括章得象、章惇、李綱等名相。

靖康之變後,“程門立雪”的楊時又使福建成為理學的中心,其弟子羅從彥繼承衣缽。隨後,羅從彥的弟子李侗將理學的接力棒傳給朱熹。楊、羅、李、朱被稱為“閩學四賢”,都出生於福建,其中朱熹一生除了在外做官的幾年,其余歲月大都在福建度過。

文化昌盛,離不開經濟繁榮。

宋代,福建是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北方移民大規模南下,商品經濟、海外貿易兩開花,一度是四方商人匯聚之地,並坐擁東方第一大港——泉州。

宋人張全真不禁感歎:“昔甌粵險遠之地,為今東南全盛之邦。”

欲說福建的城市風雲,先從那個曾被稱為“刺桐”的海絲古港講起。

2

唐朝與波斯、阿拉伯等國通商,最大的港口原本在廣州。

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入廣州時,在城中大肆屠殺,有十二萬外國人遇難。這件事對廣州的國際形象形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很多外國商人想想就後怕,一時不敢來廣州貿易。

與之相反,泉州卻在這一時期抓住了發展的機遇。

唐朝末年,豪傑並起,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投靠農民起義軍,一路從淮南打到福建。

之後,王潮通過精心策劃的陰謀,乾掉了原來的起義軍領袖,取而代之,被唐朝任命為泉州刺史。

王潮三兄弟以泉州為根據地逐步統一全閩,建立閩國。在中原戰亂不止的時候,閩國卻得以休養生息,呈現出“一境晏然”的景象。

王審知之後,閩國的國君一代不如一代,最終導致內亂,被南唐所滅。

在閩國內亂中,泉州的傳奇人物留從效嶄露頭角。

留從效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為官後以勤儉養民著稱,平時就愛穿著一身布衣和群眾打成一片,把公服扔一邊,十分接地氣。

更難能可貴的是,起自行伍的留從效在政治上還是一把好手。

南唐滅閩時,留從效投靠南唐,佔據泉州,被封為晉江王。後周大軍南下,他派手下扮作商人,取道湖北遞交密信,向周世宗表示歸誠之意。宋朝建立後,他又向宋稱臣,同時與南唐靈活周旋,使閩南免遭戰禍。

從閩國到北宋,留從效以一介武將先後治理泉、漳二州17年,保境安民、招徠商賈,為泉州港成為海上貿易巨港創造了條件。他圍海墾殖了大片田地,將唐代的泉州舊城擴建整整七倍,並在城中遍植刺桐樹。

每當刺桐花開,“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從此,泉州有了“刺桐”這一雅號。

留從效死後,其繼任者陳洪進納土歸宋。

宋太祖趙匡胤剛接收泉州,就在京師置榷易院,管理泉州等地海外貿易。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展,泉州增設市舶司,隨後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在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時,泉州風檣鱗集,海舶穿梭,蔚為壯觀,是舉世聞名的東方巨港。

3

海上貿易的繁榮,使泉州自宋代起就成為著名的僑鄉。

宋代從這裡走出去的最傳奇華僑當屬王元懋。

王元懋本是一個僧人。由於當時泉州外國商人眾多,這裡的寺院相當時尚,還教外語。王元懋在聽了一門叫“南蕃諸國書”的課程後,對海外充滿嚮往,一激動還俗經商,到了佔城國(今越南)做生意,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

王元懋兼通各國語言文字,佔城國王見這小子真是個人才,不能讓他跑了,就把女兒嫁給他,招為駙馬。他的事跡被南宋洪邁寫入《夷堅傳》,成為泉州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

千年以來,泉州的海外華僑一直都是促進該地區發展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民國時,歷史學者張星烺造訪不複昔日輝煌的泉州,實地考察後發現很多當地人“亦不知(為古代世界第一大商埠),今日尚能維持不致如邯鄲洛陽之淒涼者,南洋華僑不忘故鄉之力也”。

宋代不僅有跨海經商的華僑,還有外國人為海上貿易而移居中國。當時泉州有蕃坊、蕃人巷,建有伊斯蘭、婆羅門等宗教的寺院群,一如國外的唐人街。

蒲壽庚是阿拉伯商人的後裔,先後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掌握泉州軍政大權。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人的鐵蹄踏破南宋都城臨安,揮師直下福建。

元軍統帥伯顏與泉州城中的蒲壽庚取得聯繫,勸其歸降。

蒲壽庚本身就是阿拉伯土豪,在元朝的四等人製中是地位僅次於蒙古人的色目人,又對給予他財富權勢的宋朝沒有絲毫感恩。審時度勢後,蒲壽庚果斷棄宋投元。

當南宋忠臣陸秀夫、文天祥等忠臣擁小皇帝到達泉州時,蒲壽庚禁閉城門。已經通敵的蒲壽庚迫使南宋朝廷繼續南逃,並下令追殺南宋宗室。直至崖山海戰,陸秀夫背著皇帝赴海殉國。

蒲壽庚降元後,被任命為福建行省中書左丞。有元一代,蒲氏家族獨霸市舶,掌控海上貿易。

作為“梯航萬國”的東方巨港,元代泉州的海上貿易達到頂峰。

馬可·波羅來到泉州,見滿城盡是刺桐,港口千帆競渡,車馬絡繹不絕。他在書中寫道,這是與亞歷山大港並列的世界兩大貿易港口之一。

蒲壽庚為一己私利,雖讓泉州免遭生靈塗炭,保住了其東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也注定承受千古罵名。

明朝建立後,飽受元朝統治者迫害的明太祖朱元璋對蒲氏進行清算,下令將蒲壽庚開棺鞭屍,其子孫發配充軍,永世為奴。

4

明代,泉州迅速走向衰落。

最初,明朝依照前朝舊例,在泉州設市舶司。由於泉州府屬的澎湖列島與琉球比較近,該市舶司專通琉球一處。

然而,琉球商船似乎很傲嬌,就是不願在泉州港靠岸,多數停泊在福州南河口。

有學者考證,這是由於帆船時代,航海動力主要依靠季候風。琉球船隊常在九月起航,乘東北風而來,又在四月乘西南風而歸,最便捷的路線就是以福州港口和琉球的那霸港為兩點。

朝廷尋思,在泉州設置市舶司,琉球人又不來了,就在成化四年(1474年)將市舶司遷移至福州。

泉州港失去了官方朝貢貿易港的地位,再加上元末戰亂和港口淤塞,在明朝厲行海禁的情況下,漸漸銷聲匿跡,不複當年雄風。

福州搶了泉州的市舶司,搶得理直氣壯,不僅因人家琉球老表拋棄了泉州,還因福州是當之無愧的省會,在政治地位上始終是福建的老大哥。

“福建”之名,始於唐代設福州、建州等五州。自古以來,福州就是郡、府、州的治所,後來又成為全省的行政中心,城內有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和侯官縣各級衙門。

成為省會的一大條件在於一個字——穩。

在地理上,福州有“環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優勢,地貌上屬於河口盆地,四周有崇山峻嶺圍繞。

福州建城,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自晉代到明代幾度拓城,有高聳堅固的城牆為保障,登高望遠,可看到閩江奔騰入海。

福州佔盡天時地利,可謂易守難攻。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為防倭寇之患,福州曾增置敵台36個,環城三面塹壕,深7尺5寸,廣10丈,綿延三千多丈。此舉有效地抵製了倭寇的進攻,使對方不敢輕易進犯。

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明清鼎革之際,福州一度承擔抗清的使命。

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黃道周等人的扶持下登基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改元為隆武。

隆武帝是南明皇帝中難得的熱血男兒。

崇禎朝時,他眼見清軍直逼北京,曾上疏請求帶兵勤王,在沒得到朝廷允許的的情況下,不顧藩王領兵的禁忌帶著親兵千人北上。因此惹怒了崇禎帝,被廢為庶人。

明亡之後,朱聿鍵流落到福州被扶上位,他以為自己終有機會一展抱負,即位不到半月,就下詔親征,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當時,財政大權都掌握在鄭芝龍手中,忠臣黃道周得不到朝廷支援,便自己籌錢招募數千名義士和十餘匹馬,糧草也只有一月,毅然出仙霞關,與清軍決一死戰。不幸的是,黃道周的軍隊遭遇清軍埋伏,一戰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押往南京,慷慨就義。

在鄭芝龍的挾持下,朱聿鍵不過形同傀儡,北伐終無所成。次年,清軍揮師南下,隆武政權在風雨飄搖中走向覆滅。

歷史何其相似,在此三百七十年前,臨安城破之時,年幼的宋端宗趙昰也曾在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等人的擁護下輾轉來到福州,以此地為行都。大宋忠臣碧血丹心,為趙宋王朝保留最後一絲血脈,作最後抵抗,直至以身殉國。

抗日戰爭時,日軍入侵福建,福州兩度陷落,但合計淪陷時間只有一年多。1941年4月21日,日軍從台灣和廈門出兵,第一次攻陷福州,期間有162名警察為掩護群眾撤離而壯烈殉國。僅僅一個月後,國軍第80師在福州北面發動大湖戰役,與其他軍隊頻頻出擊,迫使日軍於當年9月從福州撤退。

1944年,福州第二次失陷,又在淪淊七個半月後宣告光複。

無數英烈在福州浴血奮戰,這座古城在民族危難之際仍然挺直腰杆。

福州在山水之間接受戰火的洗禮,鑄就一座英雄之城,不負省城之名,這也是其在地域差異明顯的福建中,省會地位穩如泰山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經濟上,福州始終無法重現當年泉州海外貿易的輝煌,另一座城市也在明清時悄然崛起,那就是——廈門。

5

15世紀,漳州的月港一度取代泉州成為福建海上活動的中心。可月港是一個非行政性的城鎮,只能充當與葡萄牙、日本走私交易的場所,靠海吃海的福建人需要一個新的大港。

16世紀中葉,位於福建省東南的廈門港在“隆慶開海”的帶動下迅速發展,開啟了閩海貿易的新紀元。

廈門港姍姍來遲,始築於明洪武二十七年,相比歷史悠久的福州、泉州,是一處年輕的港口。

明清兩代,廈門海上貿易的發展速度讓人驚歎,最終取代漳州月港,成為“據十閩之要會,通九譯之番邦”的東南巨港。清人梁章钜稱廈門“洋船叢集,商貿殷佃,仙山樓閣,甲於南天”。

從福建遠銷海外的商品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武夷紅茶。

據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時,就帶去幾箱武夷紅茶作為嫁妝。從此,武夷紅茶名揚歐洲,喝紅茶成了英國貴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由此衍生出“下午茶”、“茶話會”等社交風尚。

茶葉貿易給廈門、福州乃至清朝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西方的大量白銀匯聚中國。

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的局面,183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專門成立“茶葉委員會”,從武夷山盜取茶葉種子與製茶技術,在印度試種加工。同時,英國將鴉片傾銷中國,最終點燃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清廷在鴉片戰爭戰敗後,按條約要求開放五口通商,福建一個省就有廈門、福州兩處通商口岸,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當地茶葉貿易的興盛。

與其他通商口岸一樣,廈門開埠和近代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息息相關,卻讓廈門實現了商業貿易近代化和近代工業起步,城市面貌也煥然一新。

在近代廈門的城市建設中,鼓浪嶼成績尤為突出。

鴉片戰爭時,英軍強佔鼓浪嶼,直到1845年才歸還。廈門開埠後,英、美、法、日、荷等國蜂擁而至,在鼓浪嶼建領事館、公館、醫院、禮拜堂,甚至還有電影院,其中不少洋樓別墅留存到現在。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的簽訂,使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華僑富商也紛紛在此地購置房產。據《廈門海關十年報告(1892一1901年)》記載:當時外國人的住宅遍布島上,道路平展,路旁栽種樹木,又整治了水溝,添置了路燈,環境優美,設施先進。

在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福建風土記》中,一個日本人在題為《月的鼓浪嶼》的遊記裡如此描繪:“鼓浪嶼為南中國的京都,氣候溫和,風景秀麗,恐怕在全中國是有數的。”

當戰火重燃,廈門亦難成一方樂土。

抗日戰爭期間,為斷絕美英援華通道,日軍封鎖福建沿海城市港口,廈門發展陷入停滯。

1938年1月25日,日機一日之間就發動七次空襲轟炸廈門,市民死傷多人,工廠、民房、學校損失慘重。

抗戰期間,在敵人炮火的瘋狂轟炸和殘暴的佔領下,廈門房屋被毀數千間,船只被焚燒3000余艘,日軍在此地燒殺淫掠,屠殺平民,強征壯丁,歷經數百年建成的東方大港一度經濟蕭條。

6

抗戰後,福建沿海城市得以恢復重建,但與戰爭前相比,仍趨於衰落,加上戰後貿易衰落,物價飛漲,福建城市經濟再遭創傷。

建國初期,福建城市曾短暫復甦,特別是在經過1961年至1965年的國民經濟調整後,1965 年福建省工農業總產值完成31.63億元,比 1957 年增長了38. 7%。

1966年後,福建城市發展陷入長達十年之久的困境,在“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的口號下,大批工人、農民離開生產崗位,有的企業停工停產數年之久,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學生組織長征隊,到全省各地農村“串聯”。

1967 至 1968 年,福建經濟的各項發展指標陷入停滯,幾乎都降到建國以來的最低點。

福建城市再一次打出一片天,是在十年之後。

當改革春風席卷中華大地,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提出,要采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更多地利用外資,發展對外貿易。他說:“閩之水何泱泱,閩之山何蒼蒼,若要福建起飛快,就看思想解放不解放。”

宋元以來,泉州、福州、廈門等城市的崛起,正是因為開放,靠的是敢闖敢拚的海洋精神。

改革開放前,泉州只是福建省內一個人均生產總值僅為171元的農業小城,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

改革開放之後,“鬆綁放權”成為全國企業改革的熱門話題。泉州老闆發現商機,在依靠運輸業積累資本後又開始轉戰輕工業。泉州民營經濟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安踏、盼盼、達利、匹克、七匹狼和361°等知名品牌都是從泉州出發,走向全國。

儘管東方第一大港的歷史一去不複返,泉州商人卻抓住了新時代的機遇。2002年,泉州生產總值在福建率先突破千億元大關。2007年,泉州經濟總量由改革開放前全省第五位躍居全省第一,但民營經濟發達的泉州也不可避免地陷入馬太效應,地廣人多,區域發展極不平衡。

與此同時,廈門、福州也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破土動工,在幾個經濟特區中,廈門的經濟增幅常年僅次於深圳特區。

福州不甘示弱。1984年,福州被列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與廈門、泉州成鼎足之勢,展開經濟賽跑。

時空輪轉,如今福建整體的經濟發展水準,和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尚有差距,人均GDP卻高居全國第五,著實不容小覷。

近日,福建省2018年各市GDP排名出爐,泉州仍然排名全省第一,並且首破8000億,但人均排名僅居第三,城市發展也不如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廈門,而存在感堪憂的省會福州,牢牢地佔據千年老二的位置。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福建各城市交相輝映,繼往開來,每個城市的歷史各有各的精彩,也讓人不禁期待,如宋代福建那般文化經濟鼎盛的時代能否再次到來。

但是,曾引起全國關注的晉江假藥案、莆田系醫院也暴露了福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刻問題,不由得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1.蘇基朗:《刺桐夢華錄》,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梁二平:《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胡滄澤:《海洋中國與福建》,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莊為璣:《宋元明泉州港的中外交通史跡》,《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6年01期

5.徐曉望:《論宋代福建經濟文化的歷史地位》,《東南學術》2002年02期

6.李金明:《明初泉州港衰落原因新論》,《海交史研究》1996年01期

7.葉青、陳秋蘭:《“文革”時期福建經濟的“三落兩起”》,《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03期

8.林星:《近代福建城市發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廈門為中心》,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