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不是葯神》中的「慢粒」 其實是最幸運的白血病

《我不是葯神》於7月5日凌晨起正式在全國上映,但在此前的大範圍點映中,這部影片已經收穫了爆棚的票房和口碑。影片圍繞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血液科)(下稱「慢粒」)患者尋求低價救命葯展開。影片最後,字幕打出——》》》醫界81期:合肥一兒童醫院的男護士 90後「男」丁格爾被白血病女孩的一顆糖暖哭《《《

「2016年,工信部、國家衛計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

「2018年,中國已有19個省市相繼將瑞士諾瓦公司生產的格列寧納入醫保。」

「2018年,中國開始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

「2002年,慢粒白血病(血液科 腫瘤科)存活率約為30%;2018年,慢粒白血病(血液科 腫瘤科)存活率約為85%。」

「慢粒」是最幸運的白血病

「慢粒」全稱慢性髓性白血病,是血癌的一種,進程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其實,在血液專家看來,「慢粒」是最幸運的白血病。「慢粒」患者只要每天口服藥片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從外表上看完全不像「病人」,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結婚,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這樣的狀態可維持十多年甚至更久。

臨床上經常因為乏力、低熱感到身體不適影響到生活品質來就醫的患者,通常醫生通過觸診發現脾臟的明顯增大,再配合外周血檢查出現明顯的白細胞增多就會高度懷疑是不是「慢粒」,建議患者做骨髓穿刺檢查來進一步確診。

在成年白血病中,「慢粒」約佔15%~20%。但是癥狀並不明顯,常表現為疲勞、渾身無力、不明原因發熱等。「慢粒」癥狀與病情輕重關係並不大。

「慢粒」並沒有急性白血病(血液科)那樣兇險,有的患者不治療也能無癥狀存活兩~三年。所以,臨床醫學往往定義「慢粒」的發病特徵為起病隱匿、病程緩慢。

發病不清楚

「慢粒」的發病機制是染色體異常造成的,9號和22號的染色體發生易位,導致基因異常表達,從而使白細胞急劇上升和脾腫大。

慢粒發病原因至今都不明確。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少接觸苯、甲醛等化學物質,堅持正常作息、規律飲食,避免熬夜等。

治療不恐怖

在《我不是葯神》中,王傳君飾演的「慢粒」患者在最後沒有葯服用的情況,被醫生建議做最後的嘗試——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並不是每一種白血病患者都適合。對於「慢粒」這種疾病來說,TKI(酪氨酸基酶製劑)一類藥物的出現,不僅使慢粒患者免於移植、化療等,還可以控制像高血壓、患者一樣,服藥治療,其效果比移植效果更好、更穩定,所以一般醫生是不推薦做移植的。

無論是1代TKI,還是2代TKI,在我國都已經用得很成熟了。多數患者使用了TKI以後病程會停留在慢性期,即沒有不適癥狀、血常規檢查正常、骨髓結果正常,部分患者會達到持續的深度分子生物學緩解時,就是常說的帶葯治癒,臨床中有一半帶葯治癒病人可以停葯。

檢測不能停

只要開始吃藥,就需要進行療效監測,即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一旦發現療效不佳,出現耐葯等情況時應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特彆強調了3個月、6個月、12個月、18個月這四個時間點,只有定期監測才能知道藥物對於患者的治療效果。

目前,定期檢測包括血象、骨髓象、染色體、基因等,其中基因檢測已成為慢粒最敏感、最嚴格的檢測方法,通過該檢測可預見疾病發展態勢,實施有效管理。

雖然慢粒已經成了「慢病」,但依然有患者缺乏嚴格治病的意識,不清楚藥量還需要調整、吃藥時還需要注意監測臟器功能和基因變化等。所以,提醒慢粒患者,一定要規範治療,定期做好隨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