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醫藥,創新力大爆發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劇烈變化之中,2019年將有哪些新趨勢?

文 | 夢想家菜菜

編輯|李洋 苑伶

醫藥是今年醫療大健康板塊中最亮眼的賽道。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2018年的中國醫藥,我們認為是“自主研發創新力爆發”的一年。無論是資本面、政策面、人才面還是二級市場表現,都指向了這一點。

本文將討論以下話題:

資本寒冬之中,醫藥的投融資表現如何?

“海歸潮”已經形成,它將如何影響資本市場的動作?

給一個判斷:創新藥步入收獲期

大環境寒熱參半,政策指向何方?

劇烈變化之中,2019年將有哪些新趨勢?

自主研發黃金時代開啟

2018年移動互聯網賽道的創業黃金十年結束了。但是醫藥賽道完全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幾乎每一兩周,都會見到一條大額融資消息。醫藥的黃金時期,才剛剛開始。

36氪整理了2014-2018年醫藥賽道的投融資事件數據。我們看到,2014年和2015年,融資事件數僅為171個和254個;而2016年起賽道驟然升溫,2016年融資事件數達到頂峰,共有401個;儘管資本寒冬來臨,2017年、2018年的數據也沒有大幅降低,分別為302個和279個,基本保持平穩。

也不是全然沒有影響。

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施國敏對36氪表示,“資本寒冬不僅反映在項目融資,也反映在基金募集,甚至母基金,整個2018年下降了很多,有不少項目和基金都存在很大的壓力”。

“融資壓力會使基金調整投資策略”,他說,“策略調整上,一是會更理性,也可以對項目有更多選擇權,包括項目的估值也下來了,這個在近期接觸的不少項目已經比較明顯了,很多項目都先得想怎麽活下來”。

“二是影響基金是否與前期的策略保持一致或調整,包括投資的細分方向選擇可能也會有所調整,不會單純追逐只有聽起來高大上的概念,所謂高水準重複,而投資節奏也會有所放緩。但對符合策略的差異化的好項目仍然有很多基金在追逐,市場的基金也好,項目也好,分化比較明顯。此外,基金和項目都會更強調內功,包括投後增值服務能力和資源嫁接,以及企業的未來預期的可實現性。”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施國敏分析道。

英諾天使基金的李英傑對36氪說道,“資本寒冬不會使我們的投資節奏放緩,這個大背景下,敢於創業的優秀人才是值得投資的,但投資決策過程中會更加慎重。至於投資策略,資本寒冬中總體改變也不大,還會是聚焦早期,聚焦原始創新轉化,只是會更加聚焦精英創業,關注硬科技、生物醫藥的比例會增多。”

來自美國矽谷的投資機構Elysium VC主要投資矽谷和歐洲的項目,但資本寒冬使得他們調整項目進入中國市場的策略。Elysium VC的合夥人Jackie說道,“今年的募資確實受到資本寒冬的影響,相信明年開始會更加困難,包括我們投資的項目未來進入中國市場的策略方面,都會做一定程度上的調整。同時在全球經濟預期下行的可見未來,我們對早期項目會比以往更多的謹慎。長遠來看,這只是一個小的轉捩點,並未到大的轉折,機會還是非常多的。

其中,有一個細分賽道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創新藥研發。

投融資事件數量上,國內創新藥研發在2014年以前還只是“星星點點”,每年只有1-6個投資事件發生;2016年後,它們開始“形成火焰”,數據激增到16個;近兩年增長勢頭良好,2018年投資事件數量最多,達到23個。

2018年,創新藥項目身處資本寒冬之中,融資額並沒有下降,反而往上生長。今年種子輪、天使輪的融資規模基本都在數千萬人民幣左右,A輪多達到上億人民幣,B輪或以上也是上億人民幣打底。

儘管醫藥是個慢行業,但近年來融資速度很快,這足以體現資本對該賽道的看好程度。從2016年起,更有一家公司在一年內完成多次融資的案例。2016年,誠志股份和華領醫藥都在當年完成了兩輪融資,如今華領醫藥已經在港交所上市了,上市的情況我們還會在下文詳述。2017年,天境生物、北海康成在一年內有兩次融資,盛世泰科更是在當年完成三次融資。2018年,一年內完成兩次融資的還有領晟醫藥和鑫康合生物。

對於創新藥的這波趨勢,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感受也非常強烈。諾靈生物創始人孫濱源表示,“2018年醫藥行業發生的兩個事件,對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未來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第一是醫藥體系改革讓原研產品快速引進;第二是中國進口的PD-1價格低於美國和香港,成為世界最低價格。這兩個事件不是偶然,很可能是國內醫藥行業由注重跟隨到追求差異化的轉折點。”

普華資本管理合夥人周密則認為,從國家的大政方針來講,是在擠壓低水準的仿製重複建設,並且擠壓流通環節的水分。但國家在鼓勵創新方面一直非常積極,總體來講這對創業投資和創新孵化是非常有利的。這恰恰給了關注於早期、關注於先進技術的投資機構機會。

二級市場加大火力

年初,港交所打響了對生物科技公司的“爭奪戰”,前所未有地改革了上市規則——“允許創新型公司采取雙重股權結構上市”、“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這兩條規定相當於對創新型生物科技企業敞開了大門,因為創新藥研發是一個前期投入極高、周期極長的行業,常有人說需要“十年十億美金”,此前很多技術壁壘極高的生物企業都因為沒有收入而無法上市。

目前,已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包括了華領醫藥、信達生物、百濟神州、歌禮製藥。其中華領醫藥在今年3月完成了鋼彈1.174億美元的E輪投資,資方包括Blue Pool Capital、通和毓承、K11 Investments、藥明康德等,隨後又緊接著到香港完成了上市。接下來,正在準備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包括了亞盛醫藥、君實生物、基石藥業、盟科醫藥、邁博藥業、康希諾生物等。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真正在港交所上市的也都是大估值的藥企。

創新藥企業上市後,得以籌集到更多的資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研發進程,加速了商業化落地。

除了港交所為生物科技企業IPO開綠燈,上交所也對創新型藥企宣布了利好消息。在11月底的進博會上,國家宣布將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製,定位非常明確,是專門為科技型創新性企業服務的。科創板的設立,傳達出鼓勵創新藥研發的信號,這也是給創新型藥企的一針強心劑。

“海歸潮”不會繼續推高公司估值

國內政策對醫藥創新的激勵,以及國內龐大的市場體量,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經驗值海外人才歸國。可以說,這些海外人才已經匯聚成了一股強大的“海歸潮”。

資料顯示,CBA(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是美國最大的華人生物醫藥協會,它共有五千多名登記會員。2018年,該協會有大約一半的會員在國內有自己的創業項目,或者是交流合作項目,常年往返於中美兩國之間。SAPA(美中藥協)中國分會的六千餘名會員中,也有將近兩千名會員回到國內工作。

36氪在與幾家美元基金的溝通中了解到,有華人背景的美國醫藥公司很受看好,因為這類公司掌握美國的領先的醫藥技術,可以在美國很好地打開市場;同時,核心團隊的華人背景也幫助他們在中國市場立足。因此,這類企業可以同時打開中美兩國市場,並且獲得來自中美兩國投資機構的認可。

價格方面,市場上一些觀點認為國內的生物醫藥市場已出現泡沫,國外項目的價格更便宜。但36氪接觸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則表示,其實美國的項目價格有些兩極分化,一般的項目價格是比國內便宜的,但是真正技術領先的項目,價格是遠高於國內的。

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施國敏對36氪表示,“海歸潮對投資額度不太會有實質性影響,估值還是看項目本身品質。對涉及美元項目,如果項目仍然是搭建海外架構,資金需要出境,這對估值會有影響。”

英諾天使基金的李英傑也表達了相近觀點,“對‘海歸’企業的投資策略、投資額並不會刻意區別於本土企業,名校是基礎,具體的估值還是要看人本身、項目本身”。

至於投資重點,36氪認為要放在自主創新研發上,而非把國外的品種授權引進License-in。拿一些36氪此前報導的項目舉例,深透醫療具備剛剛拿到FDA自研的AI影像采集技術,獲得了真格基金、百度風投、Facebook投資人Jim Breyer等國內外機構的投資;諾靈生物在美國自主研發了ADC高分子偶聯技術,並切入中國市場,完成了5000萬元A輪融資;IDbyDNA推出專利的臨床巨集基因組分析平台,在美國、南美、歐洲和中國都建立了較成熟的市場管道。

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施國敏認為,“海歸潮本身是好事,而且現在新一輪回來的海歸會比以往的更具有目標性,這體現在所帶來的項目、這些海歸的實際運營企業能力等,甚至能看到一些純老外加入中國團隊。對基金的投資而言,也是多了一些選擇,對於真正的海外資源嫁接中國市場的項目,基金考慮合作的機會更多一些。”

同時,施國敏還分析了“海歸企業”落地的情況,他說,“這一輪的海歸人才在中國醫藥創新對外接軌的政策開放下,會更有優勢,同時這些海外引入的項目最大的挑戰也還是國內的具體落地,包括項目的臨床研究推進、未來生產和銷售、新藥具體品種上的合作交易,以及與產業公司的合作及並購整合等。”

給一個判斷:創新藥已步入收獲期

從今年研發成果來看,36氪認為國內創新藥已經步入了收獲期。

憑借優先審評審批制度,一大批進口新藥和國產新藥得以快速獲批上市。最快的記錄,是今年4月默沙東九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九價HPV疫苗)在短短9天時間內,就獲得了有條件上市的資格。

2017年,只有一個國內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而到了2018年(截至12月24日),這個數字驟然漲到了五個。今年國家藥監局批準的創新藥達到歷史新高,為中國帶來了48個新分子實體,其中全球首次獲批的新藥有6個。

另外特別引人關注的,是今年5月恆瑞醫藥自主研發的19K(硫培非格司亭)上市,這是國內首個幫助降低化療後感染的長效製劑。在12月也爆出了一個重磅上市藥,君實生物的抗腫瘤PD-1抗體藥物獲批上市,這是首個上市的國產PD-1抗體藥物。今年PD-1賽道可以說是熱鬧非常,國內的恆瑞醫藥、信達生物、百濟神州也已經遞交了PD-1新藥上市申請,在君實生物之後,這三家公司的產品也有望緊接著上市,上市或許是在明年,又或許能趕上今年的尾巴。

大環境寒熱參半,政策指向何方?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今年表現出寒熱參半的態勢。

人們對醫藥賽道的高漲熱情從去年一直延續到了今年上半年,這期間,華大基因、金斯瑞、恆瑞醫藥這幾隻二級市場的明星股票給予了市場極大的信心。今年下半年,高漲的熱情被幾盆涼水澆息。長生生物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出現,而後股市整體飄綠,醫藥股也未能幸免。

醫藥行業是受政策影響波動較大的行業,因此政策面的動向尤為重要。未來,政策將引導我們指向何方?今年,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重視:

鼓勵創新藥的政策進一步延續:一方面,藥品審評審批制度鼓勵創新藥,簡化審評流程,加快審評速度;另一方面,國家將對企業的研發費用進行減稅,有助於研髮型藥企提高利潤。

醫保局權利集中化:今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幅度很大,撤銷了食藥監總局、醫改辦,組建了醫保局。機構的變動,使得醫保局聚集了大多數與醫藥有關的職能,包括擬定醫保政策、監管醫保基金、制定藥品及醫療服務的價格、制定藥品及醫療服務的招標採購政策、監督醫保範圍內的醫療機構等等。

“4+7”城市集中採購方案:年底,國家在醫藥領域頒布了這個重磅政策,對4個直轄市和7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在藥品集中採購過程中要明確採購數量,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嘗試的聯合招標採購。

創新藥評審速度提高、環節簡化、稅費降低,鼓勵創新藥的政策進一步延續,這對創新藥未來的發展是一大利好;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對市場上的藥企要求提高了,會使得藥品品質上升;進口抗癌藥零關稅、“4+7”城市集中採購方案,這兩個政策結合起來,對藥品的價格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可能會壓縮藥企利潤,使得藥品價格下降。

劇烈變化之中,2019年將有哪些新趨勢?

就像上文討論的,2018年我們一起見證了醫藥賽道的新政策、資本的新走向,也看到了外部環境的資本寒冬。劇烈的變化將會指引我們走向何方?36氪想對2019年做一些預測,與大家共同探討。

1. PD-1賽道競爭已經白熱化君實醫藥的PD-1已經上市,恆瑞醫藥、信達生物、百濟神州也已經遞交了PD-1新藥上市申請,因此行業焦點不能隻放在研發上,還將放在市場策略上。

2. 醫藥研發的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審批上市這三個環節,AI+醫藥研發還算比較空白。這三個環節重複實驗多、耗時長、費用高,未來會看到AI的身影。AI+醫藥這項技術的靠譜程度還需要時間驗證,幾年後才會有一個大爆發。

3.“海歸潮”將繼續擴張,會有更多的高經驗值的海外人才將技術帶回國內,他們將成為頗受資本青睞的一支隊伍;同時,也會有更多資本開始布局美國或英國的項目。“海歸潮”的形成,也給國內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4. 隨著醫藥政策的推進,未來市場對技術門檻的要求會更高,對創新藥是巨大的利好,而仿製藥的日子恐怕會更加難過。

總的來說,2018年資本寒冬的大環境給醫藥賽道帶來了挑戰,未來兩級分化會更明顯。優質的創新項目仍是資本追逐的寵兒,只是估值可能會放低一些;而技術壁壘不高的項目,恐怕要向做些轉型,才能活得下來。時代的浪潮,在推著企業走向創新力爆發的那一天。

標星36氪,每天獲取圈內最新資訊

成為進階互聯網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