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代精美的摩崖造像:鄭山劉嘴摩崖石刻

看歷史

古今見識,天下情懷

看見過去,知道未來

鄭山劉嘴摩崖足夠的美,美的會讓你驚歎,會讓你忘卻周遭的寒冷,頓時進入溫暖的佛國世界。

去鄭山劉嘴摩崖造像,最能體現“千里環山幾艱阻”的行路難。

前一天,我和師弟大志剛剛逃離鄉野僻壤的三台崖墓,在綿陽稍作喘息,理理發,洗洗澡,吃吃烤肉,暢談旅途的見聞與所感。而次日,便在冷風淒淒中尋訪眉山諸窟。一暖一冷的巨大差別未曾改變我們尋訪的心志,而讓我們愈加堅定信念,遇見巴蜀的田野佛國。

去往鄭山劉嘴很是麻煩。綿陽至成都,再轉城際至眉山,非常方便。眉山至丹棱也是班車流水一般,半個鍾就可到達。但是接下來就沒那麽容易了,先是去中隆鄉的班車沒有,只能坐過路車。到了場鎮找尋摩的,要麽是不知道千佛寺在哪,要麽就是嫌天冷不高興拉。沿著場鎮問了幾家,才算有一個剛吃完飯的大哥同意拉我們分別去鄭山、劉嘴。

隨後,摩的時候載著我和大志在巴蜀的群山幽谷中穿梭,一會盤桓上高山,一會俯衝下低谷,須抓緊可以固定的位置,稍有松懈,被甩出摩的,可就慘了。再加上冬天的四川異常陰冷,山風如刀,刀刀割臉。當我們手腳冰涼,毫無知覺的時候,千佛寺也就到了。

此間巴蜀摩的訪,第一次最冷的是雪中安嶽,第二次便是眉山。雖然此行沒有下雪,但是高山幽谷刮來的風絲毫不比風雪安嶽差。

下了摩的,須先活泛手腳,當恢復體溫後,方才按的下快門。

但是,鄭山劉嘴摩崖足夠的美,美的會讓你驚歎,會讓你忘卻周遭的寒冷,頓時進入溫暖的佛國世界。

這種世界就是陶潛先生所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鄭山摩崖造像又稱千佛寺,此地昔日是雅安前往成都的古道必經之地,可以想象曾經的繁華境況。沉寂下的古道早已荒廢,而今,這裡卻是人跡罕至的僻靜之地,真正的人間仙境。

鄭山摩崖造像為唐代作品。所存題記不多,唯61號釋迦牟尼佛龕下方題記雲:

“釋迦佛一龕並八部眾,七社師主文殊、羅法院主央龍戴、上座王智堯、錄事雍丞訓、平正宋國惠,已此眾人等奉為聖文神武皇帝陛下及官僚鄉城一等及法界蒼生造供養,已此囗史抱興楊六……天寶十三載歲次甲午(754年)三月十日……題。”

鄭山摩崖造像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觀音造像龕。其中尤以第73號龕的觀音造像精妙無比。觀音頭戴寶冠,冠正面中部刻化佛一尊。冠下露束發,雙耳穿環,面頰豐腴,儀態典雅、秀美。身著寶繒,赤足立於仰蓮瓣的蓮台上。上身半裸,下著羊腸大裙,瓔珞被體,左手上舉(已殘),右手下垂握一蓮苞。頭略左偏,肩右傾,身軀略呈S形,顯得婀娜多姿,楚楚動人。

千手觀音龕在構圖和造形上又別開生面。龕長0.98米,高1.2米,深0.4米,存123尊像。龕楣浮雕卷草飾紋,左右沿口下方對稱雕二六臂護法明王。龕內正中雕主像千手觀音,實際雕出16雙手(大部殘損),胸前兩手合掌,腹下兩手結禪定印,其余14雙手分持弓、劍、輪寶、如意珠等法器。身後浮雕千隻手掌作環形排列,層層相疊,組成圓形背光。觀音面殘,戴冠,冠上方飄出一縷佛光,托著一坐佛。姿態為結跏趺坐,下承以束腰馬蹄形蓮台,台上有鋪帛垂下。引人注目的是兩壁所雕各類人物小像,這些形象是千手觀音的二十八部眾,在布局上與西方淨土變龕不同,其特點是,在一團團祥雲中鐫刻一幅幅圖像,圖像中,或二、三個人物形象,四、五個人物形象,或一、二十個人物形象。

龕西方淨土變是鄭山最為精妙的作品之一。龕長1.27米,高1.46米,深0.55米。存大小造像186尊。正壁中部刻三主像,中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蓮台上,背後有火焰紋的頭光和身光。左觀音、右勢至,皆半跏趺坐於圓台上。以三主像為核心,四周布滿樓閣、殿宇、橋廊、亭台、鉤欄、水池、蓮花、瑞木及諸天人物,構成了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欄內平台上趺坐僧安祥靜穆,中央二舞伎婆娑多姿,左右兩壁的普賢,文殊瀟灑自若,分乘象、獅,呈遊戲坐。最耐人尋味的是滿壁荷花童子和化生菩薩,情態迥異。有持長幡者、戲耍者、思維者、媚笑者、賞花者、采蓮者、抱膝者、合掌者,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看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