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足北山轉輪經藏窟: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明珠

重慶大足石刻

因國內學者友人介紹,應邀與來自澳大利亞的邁克爾博士及兩位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生,共赴重慶大足縣城北的北山佛灣瞻禮佛教摩崖造像。

出於對佛教造像藝術的傾慕與神往,在此次隨各國學者前往北山之前,我已經多次瞻禮過包括北山大足在內的巴蜀各地佛教摩崖造像。此行應邀前往,也向國外學者們介紹了巴蜀各地佛教摩崖造像的情況,在交流過程中,他們都對北山轉輪經藏窟表現出濃厚興趣。抵達北山之後,我們徑直走向這窟聞名中外的宋代佛教造像,在嘖嘖驚歎中開始了讓人由衷讚歎的瞻禮。

轉輪經藏窟

轉輪經藏窟,鑿造於北山佛灣中部,編號為第136號,是一個平頂長方形大窟。窟高4米,寬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雅優美、個性鮮明、民族風格突出的顯著特點,曾被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女士讚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轉輪經藏窟座東朝西。窟正中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礎高大,蟠龍纏繞,柱礎上有八角露盤。露盤周邊浮雕欄乾,欄乾上有數十嬉戲兒童,活潑可愛。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頂蓋,每面以樓閣寶塔為飾。柱中部縷空環列八柱,支撐於露盤之上,頂蓋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輪形製。

巨大八角中心柱

“轉輪經藏”系佛教法器,為蕭梁時傅大士首創。其形製是在大窟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巨柱如小屋,中有軸可旋轉,內置經典,謂之“轉輪藏”。後又在八面柱上各刻一龍,以示天龍八部中的龍眾護法之意。“轉輪經藏窟”內的“轉輪經藏”由地及頂,立於窟之中央,雖有軸但不能轉動,形似八面中心柱。窟中的“轉輪經藏”寓義法輪常轉,佛法無邊。

“轉輪經藏”細節

窟正壁刻釋迦牟尼,左右刻迦葉、觀音和阿難、大勢至侍立兩側。左、右壁兩組造像對稱,左刻文殊菩薩、玉印觀音和如意觀音,右刻普賢菩薩、日月觀音和數珠手觀音。三壁有供養人像6身。窟口兩側各立一護法金剛,威武雄健。

窟正壁佛像

左右壁的菩薩雕像尊尊寶相莊嚴,各具殊勝,令觀者歎為觀止。依次瞻禮,恍入法界淨地,心神俱凝。

左壁文殊菩薩

左壁文殊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座,手握經卷,兩目平視遠方。蓮座架在青獅背上,吼獅昂首揚鬣,與菩薩的肅靜相對應,更見生動。菩薩眼睛微閉,斂指胸前,似在沉思之中默默探索佛法之奧義。他頭戴方形寶冠,身著褒衣博帶,胸前瓔珞精巧細膩,面貌圓潤,鼻梁高挺,雙眼細長半垂,線條流暢細膩。

右壁普賢菩薩

右壁普賢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座,蓮座置於白象背上。寶冠以佩玉、珠璉、花草為飾,刻紋婉轉流麗。隆鼻、長眼而目光向下,薄唇而嘴角微微後收,泛起一種似笑非笑、欲笑又忍的神情。臉型清秀、圓潤,身材修長,上身向前微傾,凝神深思,端莊靜穆。

窟中除卻文殊、菩賢菩薩像之外,還有數尊雕造同樣精妙的觀音菩薩像,依次肅立於兩壁。

玉印觀音

玉印觀音,也叫寶印觀音,結跏趺坐於金剛座上。寶冠紋樣類幾何形,或橢圓,或三角,條條線條皆由顆顆珍珠串聯而成,整個寶冠玲瓏剔透,項下瓔珞繁飾,歷800多年而無一損毀。胸前絲巾綰結下垂,衣帶錯落繁複飄然座下,中間一條彩花腰帶,環釧、佩玉、花瓣相串,甚為別致。

日月觀音

日月觀音,又稱六臂觀音。結跏趺坐金剛座上。寶冠以花草為紋而無瓔珞,縷空別致。胸前瓔珞或串珠渾圓,或玉佩綾形,或蓮瓣含蕊,或花蕾初綻,繁複對稱,雍容華貴。鼻梁高棱,眼簾低垂,神情安詳自在,端莊溫和。

左壁如意珠觀音

右壁數珠手觀音

左壁如意珠觀音和右壁數珠手觀音,皆立於蓮台上。如意珠觀音,寶冠由珠環佩玉擁簇而成,冠上有坐佛,冠頂頭巾半掩,嘴角似笑如忍,雙手捧一如意珠置於腹前。相傳如意珠是佛祖前生冒險入海取得的摩尼珠,寓義法寶無盡。數珠手觀音,寶冠紋式團團卷卷,宛轉回旋,變化無窮。臉龐橢圓、高額、細眉、隆鼻、長耳、雙眼作垂簾之狀。嘴角上翹帶笑。兩手相撫,婷婷玉立。兩像裝飾味特濃,天衣厚重,全身胸、腹、兩袖及天衣下部都是錦花繁纓,珠珞玉佩,富麗堂皇。

窟內法相莊嚴

“轉輪經藏窟”內的雕像鐫於東、南、北三面壁上。其布局形式是東壁刻一佛二僧二菩薩,南、北壁對稱各鑿三組造像。這種布局結構嚴謹,既有整體感,又可使造像各自相對獨立。在發自內心的深沉讚歎之中,我們徐步窟前,不覺時光暗逝,久久不願離去。

在瞻禮轉輪經藏窟的全過程中,我與幾位國外學者均屏息靜氣,小心翼翼,自始至終,沒有一人發出任何聲響。瞻禮結束,踱步窟外之際,大家發出一致的讚歎,只有一句“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其實,不可思議不僅僅是古代佛教造像藝術的高超與精湛,佛法本身的超越常見與莊嚴殊勝,才是這些絕妙造像所寓含的真諦所在吧。

作者:肖伊緋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誌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