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本書,你晚看了十年啊啊啊

傳說中的張北海,愛酒、浪漫、藝術、好客、慷慨,陳升為他寫歌,鄭愁予為他贈詩,阿城為其風度著迷,陳丹青稱其為“紐約的蛀蟲”,侄女張艾嘉的眼裡,他是“中國最後一位老嬉皮”。

《俠隱》是張北海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寫於1996—2000年。多年來,張北海以紐約生活的散文享譽華人世界,這第一本武俠小說,卻將背景設定在他童年生活過的老北京。而這武俠,亦非傳統小說的路數,而是寫了其反面,即武俠的終結。與此相連的,就是時代的變遷,以及老北京的消逝。與其說小說的主角是俠,莫如說是老北京,小說中的舊京風味悠遠醇厚,滋味十足,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2007年,《俠隱》首度與中國大陸讀者見面,借由張北海之筆,作者本人“行走”了自己出生之地,你我讀者則漫遊於一個精心雕琢的北平,追憶城之消逝,也感歎於俠之終結。十一年後,薑文導演把這樣一個故事搬上大銀幕,我們也將借由光影再度領略一座城,及那背後值得敘說的故事。

今天,透過編輯Kate的視角,我們可一探《俠隱》背後的故事。

因為薑文的電影,《俠隱》再次被人關注起來,與同事聊天時感慨,好像沒有哪部電影讓人這麽關注過,哪怕是薑文,我也已忘記看導演的上一部電影是多少年前了。不過,也因為此,追蹤了一些書背後的故事,回顧了《俠隱》出版的十多年間發生了什麽。

十二三年前,文景的編輯小美,看到了《三聯生活周刊》一篇介紹《俠隱》的文章,她覺得這書好看,就找來了最早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版本,看完後立即開始尋找版權。所幸那時繁體字版由麥田出版,共同認識的朋友秀梅接到我們的詢問後即發來了作者的電子郵件。小美的一封郵件開啟了文景與張北海的緣分。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年版

十年前,我作為行銷編輯,有幸與編輯一起為《俠隱》出過力,得意!作為普通讀者,第一時間感受到《俠隱》文字的魅力,至今難忘。觀看的樂趣的傳達有點難,我的推薦也就是一個推薦而已。十年後,也有朋友、同事因緣際會看了這部書,他們來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喲,這書挺好看的啊。”我就回他一句,“對啊,你晚看十年。”

此次再版,依作者意願,除更動個別文字,特增補張北海答客問一文,供讀者探究更多《俠隱》的前世今生。

十年間,我們與作者一直保持著聯繫,通常是我們寫了中文郵件去,他用英文答覆,必須使用中文之時,他就會手寫下來,要麽是複印社掃描後郵件,要麽是直接傳真到某個號碼,或是從紐約直接寄來手寫複印件。當年採訪過作者的《北京青年報》記者朱玲仍保留著作者傳真來的手寫回復, 我也留著作者手寫的一切文字回復,對書的想法、詢問等等。

張北海以約兩年回一趟北京的節奏,在北京最美的季節回來,有時是文景的一大幫同事一起與老爺子聚,再不然是一些小輩的朋友們帶著老爺子去吃老北京館子,夜深之時,再由北海帶著找一個地方嘗嘗他最愛的威士忌。在《一瓢紐約》裡,他細細碎碎地講了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紐約,也讓我們感受到“天使的份額”引發的回憶。

照片攝於1963年,當時張北海在洛杉磯感化教育。

這十年間,文景也做了一本張艾嘉的書,她的第一部文字作品。也從另一個角度得知張艾嘉(張姐)口中的“叔叔”。據說,故事是這樣發生的,北海抄起電話打給張姐,你那個什麽什麽書,他們讓我寫點什麽,我到底應該寫什麽啊?張姐跟我說這話時,是帶演的,所以至今都記得。最後,老爺子寫了《小妹兒》小文。如果能夠對比讀張姐寫的《我的叔叔》與北海寫的《小妹兒》,你會完全忘記他們的身份,只有父女情深。

從我第一篇小學作文被老師讚賞,題目就是《我的叔叔》,到開始看他的文章,對他總是有一種崇拜。我長大了,他卻也沒老,我們開始有共同的朋友。從紐約到香港、台灣到大陸,我看到了別人對他的尊敬,還有說不完的羨慕。他的生活態度,如同他喝酒:專情於威士忌,慢慢品嚐、認識,深入了解。所以他隻談他懂的,其他的,就聽聽別人怎麽說吧。

不知從幾時開始,我們越來越像父女,總是會惦念著對方,我為他做點小事,他為我寫個劇本。他來香港看我,我帶兒子去紐約跟他過個聖誕。一起喝酒、做炸醬面,有時有說不完的話,有時也可以安靜的不說。我們就是家人,不再帶有任何色彩卻更濃厚的親情。

——張艾嘉《我的叔叔》

張北海手書《小妹兒》

2018年,電影真的要上映了。作為北海《俠隱》的最新編輯,向讀者們匯報一下,除做書之外,我做了三件事(有待完成):一去實現十年前做得不夠好的有聲《俠隱》,是的,《俠隱》的正版有聲書同期上線;二深入了解《俠隱》的前世今生,希望有機會讓也喜愛作品的你知道,1996—2000年間,北海是如何讓這個故事成形,如何一步一步還原了歷史;三去看電影,與有緣人分享一下書與電影有多麽不同。

《俠隱》的前世今生

1

張北海寫作《俠隱》時做的筆記,筆電內頁之一

2

張北海寫作《俠隱》時做的筆記,筆電內頁之二

3

張北海對內文的修訂,有幾處細節,此為其一

4

在中央公園船塢,紐約,2006年(譚愛梅攝)

5

《一瓢紐約》攝影途中,紐約曼哈頓,2013年(韓湘寧攝)

6

“天使的份額”來自《蘇格蘭往事》一文,收於《一瓢紐約》

《俠隱》後記

十年前,《俠隱》首次和中國大陸讀者見面,我當時覺得是我回到了三十年代出生之地。我在那篇序文中說:“這裡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這裡的北京,是沒有多久的從前,古都改稱‘北平’那個時代的昨日北京。”

物換星移,但是昨日北京的史實,仍然是史實,虛構部分則純屬虛構。

“抗戰烽火前夕,走進這虛實兩個世界,是一位現代江湖遊俠——越洋歸來,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雲而去。”

昨日遊俠也就這樣和昨日北京先後消失,一去不返,再也沒有了。

感謝讀者多年來的支持,同時感謝世紀文景重新出版《俠隱》,並感謝編輯王玲對作者的信心。

沒有這次出版,“燕子李三”也就無緣和今天的讀者見面了。

二○一七年,紐約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於北京,長在台北,感化教育洛杉磯,任職聯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1970年代起,張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紐約的華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陳丹青、張大春、王安憶、李安、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陳升等人,都是從他的客廳裡認識紐約的。《一瓢紐約》即為他多年紐約生活所得。1990年代,從聯合國退休後,張北海轉而虛構《俠隱》,寫盡出生地老北京的無限風情。文筆老道,筆下風流,既透露出他骨子裡的中國氣質,又顯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