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貼秋膘,吃烤肉。您愛文吃還是武吃?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過去,老北京人講究咬秋、貼秋膘、戴楸葉等,這些習俗流傳到今天,人們最熟知的就是吃肉——貼秋膘。

日本人把炙子烤肉稱為「成吉思汗鍋」。當時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得站著吃。圖為日本記者安保久武拍攝的正陽樓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據說,在清代,立秋這天有「懸秤稱人」的習俗,和立夏之日所稱之數相比較。過去沒有冷氣機之類現代科技產品降暑,天熱吃得少,消耗多,一個夏天過完上秤,人通常都得瘦幾斤。到了立秋,胃口大開,就得吃點營養豐富的肉類補一補,什麼燉肉、燉雞、燉鴨、肉餡餃子、大餅卷醬肘子,都叫「貼秋膘」。而北京人最有特色的貼秋膘,還要數炙子烤肉。

汪曾祺在《貼秋膘》一文中寫道:「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義,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也有烤牛肉的,少)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裡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

醃漬過佐料的羊肉放在「炙子」上,烤得滋滋直冒煙。

燒旺爐火。

左手燒餅,右手羊肉是絕佳搭配。

烤肉的炙子和所用劈柴都有講究。炙子的鐵條之間留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就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滷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烤炙的焦香。

汪曾祺所說的「由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的吃法,叫「武吃」。現在吃烤肉,多是「文吃」,就是司機把烤好的肉盛在盤子裡,食客坐在椅子上慢慢品嚐。過去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可得站著吃:烤爐在中間,幾條板凳擺開,食客半弓身,或站著,或一隻腳踩在板凳上,手持一尺來長的特製長筷,邊烤邊大口吃肉,再來上幾瓶「醉燒刀」白酒對嘴「吹」,那架勢真有點「彪悍豪霸之氣」。

烤肉宛的經營者。此時齊白石應該還沒有為店方題「烤」字,莫理循女士的文字說明原文為「Niu Rou Wan」。

烤肉宛的司機正在調製佐料。

吃炙子烤肉,老北京人必去「南宛北季」。「南宛」指臨近宣武門的烤肉宛,主要烤牛肉,「北季」則指位於北城什剎海的烤肉季,以烤羊肉聞名。

烤肉宛字型大小極老,它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創始人是一位宛姓回民。烤肉宛的烤牛肉以鮮嫩「賽豆腐」著稱,牛肉之嫩,還曾得到齊白石的肯定。

據傳,上世紀四十年代,一位叫唐友詩的記者請齊白石老人去品嚐烤肉宛的烤肉,齊老笑著說:「我的牙齒,哪裡嚼得動?」唐說:「正是因為讓你嚼得動,所以才請你去吃烤肉。」隨後他又補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齊老這天心情很好,食興正濃,便拿起手杖同他一塊去了。果然,烤肉宛的獨特風味,讓白石老人連連稱讚。烤肉的宛司機見齊老興緻正濃,便趁機說:「我們這個字型大小,連塊牌匾還沒有哪!」齊老領會其意便隨口答應給題匾。飯罷,宣紙拿來,齊老提筆作書,只見他隻寫了一個鐘鼎「烤」字。寫完之後,突然停筆,稍加思索,又在下面綴了一行小字:「鐘鼎本無此烤字,此是齊璜(白石老人名)杜撰。」寫畢擲筆大笑,興沖沖地走了。這個「烤」字後經裝裱掛在烤肉宛店堂裡。

烤肉宛的司機能用大砍刀,把肉切得像膠片一樣薄。

吃完算帳。

吃烤肉,得來上二兩燒酒。

炙子烤肉北京人愛吃,外國人也常常被吸引到此大快朵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以及一些日本攝影師,都曾留下炙子烤肉的珍貴影像,日本雜誌還稱讚道:「只要是訪問北平的人,都忘不了它的美味。」

2008年,烤肉季和烤肉宛的烤肉製作技藝共同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從老照片中,感受一下炙子烤肉中的「非遺味兒」。

圖 | 吳真、哈佛燕京圖書館

好書推薦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五部分:《揚子風景》《北京美觀》《中國風景畫》《中國南與北》,以及《中國庭院中的女人》一書中的插圖。

《揚子風景》初版於1926年,收錄了50張長江三峽風景照,包括12張手工上色照片。堪稱中國攝影藝術的精品,作者因此被提名入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北京美觀》初版於1920年,收錄了66張北洋時期北京的照片,記錄下了風雲變幻時期北京*後的輝煌。2008年9月,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聯合主辦了「1860-1930:英國藏中國老照片」圖片展,《北京美觀》中的30張照片作為壓軸展品*後登場。

《中國風景畫》與《中國南與北》均初版於20世紀20年代,各收錄30張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等地的風景民俗照片。

《中國庭院中的女人》初版於1914年,收錄了12張反映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照片。

作者簡介

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1876-1944):著名風光攝影大師,1920-1940年間中國沿海地區*影響力的外國商人之一。1876年出生於英格蘭,1891年開始在藥店做學徒。19世紀末來到北京工作,後前往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董事經理。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加入了公共租界的準軍事組織——上海義勇隊。從1903年起,他多次在上海業餘攝影協會舉辦的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攝影經驗,先後出版了《北京美觀》(1920)、《揚子風景》(1926)等攝影集。1943年3月,被日軍關入上海龍華集中營。集中營內惡劣的條件導致他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不幸於1944年1月病逝。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註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彭金枝: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學碩士,國際勞工組織外聘譯員。

欒曉敏: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碩士,中外影視譯製與傳播國際合作倡議論壇譯員,翻譯有央視系列紀錄片《鑄夢》等影視作品。

請點擊閱讀原文購買《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舊京圖說」特意為您向出版社申請了一個五折團購價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