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川村小裡的唯一老師,他有學生考上清華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文 實習生 王琦

清晨,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天星鄉木瓜村小學,這裡唯一的教師李德清和他的愛人早早來到學校,開始生火煮飯,在寧靜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們所在的木瓜村,是該縣最偏遠的鄉村之一,村小裡98%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年邁,又因為路途蜿蜒,孩子們每天至少要走一個多小時山路才能陸陸抵達學校。為了讓孩子少跑兩趟路,李德清每天一大早就來學校,給學生們準備早餐和午餐。冬季,李德清會早早來到教室,給學生們燒好取暖木炭。

三十五年過去了,學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老師也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李德清沒有離開過。如今,他成為了這所村小裡唯一的教師。這個常住人口不到1400人的小山村裡,近幾年裡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學生,2017年還有一個李德清曾教過的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

李德清正給孩子們上課 廣元政務微信公眾號 資料圖

堅守

李德清是木瓜村本地人,1981年,高中畢業的他回到了家鄉。李德清成功進入了村委會,他想為村裡的百姓多做點實事,未來也有可能到縣城工作。

工作3年後,恰逢木瓜村小學教師緊缺,幾位教師的離去,讓村小的教學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得知情況後,李德清和家人商量想放棄所有工作去當教師。“我父親說,教師是受人尊重的職業,教書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當年家人勸誡他的話,李德清一直銘記至今。

通過教育局的招聘,這一年李德清進入了木瓜村小學,成為了一名代課教師。

當時,村裡普通家庭的年收入都在六百元左右,但作為代課教師,李德清每月的工資只有二十多元,這使一家人“經常都有揭不開鍋的感覺”。他告訴澎湃新聞,有一段時間家裡實在沒有東西可以吃了,只能背著幾十斤自家種的胡豆,走山路去30多公里外的集市上,兌換回了20斤大米。

李德清還記得,剛入職時,木瓜村還是一個相對繁華的村莊,有十個村組,小學裡學生有近200人,教師也有6名。但難以支撐的開銷和破敗的校舍,讓李德清身邊的同事陸續離去了,“有的去縣城了,有的去廣東一帶打工了。”李德清說,自己也曾動過和同事一樣出村發展的想法,但越多老師離開,他對學生而言就越不能離開,直到全校只剩下他一個教師。

“當時鄉親們都挽留我,我們這邊的教育也確實很落後,我想了想還是不能走。”雖然只有自己一個教師,但李德清還是把小學階段的課程都開設齊全,並采取了複式教學法,每節課都在兩個年級之間來回授課。“把兩個年級安排在一個班,我先給二年級上新課,講20分鐘,就讓他們做作業,再給一年級的孩子上新課。”

2000年,李德清通過參加四川省廣播教育學習獲得了大專文憑,終於在從業16年後成為了一名正式教師,工資相比代課教師有了很大改善,在此之前,他每個月隻領到80多元的工資。

學校地處偏遠,在沒有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之前,學生們中午無法回家,往往是在學校就著白開水吃帶來的饅頭。李德清看著很是心疼,開始動員在縣城生活的妻子,回來學校和他一起工作,負責給孩子做飯。“當時提供了一部分炊具,我們自己又買了一部分,就有了一個簡單的小灶。”每頓早飯李德清收兩塊五,午餐四塊錢,刨除開銷幾乎所剩無幾。

在轉正後,李德清曾四次收到鄉裡中心校的工作邀請,但每一批來到木瓜村小學的教師都無法扎根,讓李德清總是放不下心,調動的事一次次的往後拖。受到李德清的影響,他的兩個女兒也相繼成為了教師,在縣城裡教中學,多次表示希望父母來縣城工作,一家人團聚,但李德清往往是笑笑不說話。

如今,由於集中辦學政策,木瓜村小學隻保留了一二年級,學生僅23人,但李德清說,許多鄉村教師,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也要守下去。“如果有一天真沒學生來我學校了,我就放心離開了。”

家校

多年來,李德清和妻子兩個人守著學校,給學生們燒火做飯、燒炭取暖,把學校過成了一個大家庭。不僅白天給學生們授課,晚上沒事時,李德清就會摸黑走山路,逐個去家訪。“因為我們這邊都是留守兒童,有的家裡只有年紀非常大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生活不容易,我要把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了解清楚。”

2008年汶川地震時,李德清正在給學生授課,學校的房屋還是簡陋的磚木結構。感受到強烈的震感後,李德清迅速大吼,讓學生們離開教室。他們剛剛跑到空地上,就發現教室的一堵牆已經爆開了。木瓜村小學也成為了無法居住的危房。

得到鄉裡的幫助後,地震過去不久,李德清就一邊開始著手新建學校,一邊在空地上給學生們上課。每天忙完一天的課程,他就馬不停蹄得張羅建築材料和工人,希望能趕在9月開學前給孩子們建好校舍。

就在即將竣工的9月初,回家路上的李德清因勞累不堪,外加路面濕滑,一陣頭暈目眩中,騎著摩托車滾落下了十多米高的山坡。他當時肋骨骨折、頭部創傷,頸部喉管的位置縫了20多針。

死裡逃學生後,醫生囑咐他在醫院至少修養一個月。但適逢開學,學校裡包括他在內也只有兩個教師,他心裡始終掛念著孩子,“怕耽誤了課程”。於是在醫院住了兩周後,李德清就不顧勸阻,堅持出了院。

他還記得,回到學校那天,學生們帶來自家水果,山上采來的野花,站在校門口迎接他。談起這件事,李德清洋溢著溫暖的笑意,“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感受到孩子們這種純真的愛,我覺得我是非常光榮的。”李德清曾真切的把學生當成了自家孩子,卻沒想到在孩子的心裡,他也是亦師亦父。

雖然提前出院給他留下了後遺症,但李德清說:“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要提前出院,回到孩子們中間。”

在木瓜小學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李德清,早已教出了村裡的兩代人,很多第一代的學生如今又把孩子交給了他來帶,村民們對李德清抱有著最深的信任。

木瓜村常住人口不到1400人,近年來卻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學生,其中很多都考取了國內重點高校。2017年,村裡走出了第一位清華大學學生,讓年逾五旬的李德清很是振奮。“這個孩子家境普通,就在我們學校旁邊,每年寒暑假回家都會來學校看一看。”

李德清說,村裡雖然經濟條件不行,但每家每戶都很重視教育,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也很多很多。“農村的娃娃知道,越是條件艱苦,就越是要用心學習。就是看到孩子們這個學習的勁頭,我這個當教師的也不能把孩子誤了,這是我們的一份職責。”

今年李德清已經56歲,數年後就要面臨退休,他所擔心的,和幾乎所有一個人堅守村小的鄉村教師們一樣,是“後繼無人”。“我們這邊離中心校有20多公里,房租、水電、陪讀這些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負擔,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條件去中心校。”李德清說,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看到,但他不希望大家關注於他,而是關注於鄉村教育,“希望能號召更多教師扎根山區的基礎教育。”

本期編輯 邢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