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為雄安而來”,北京和雄安教育一家親

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五年級學生上科學課,教師在講解機器人操控方法。本報記者 焦以璿 攝

“語文課居然能和美術課一起上,讓我們大開眼界。”雄縣二小、現在是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學生成希妍興奮地描述著前不久剛上的“遨遊漢字王國”這堂課,“語文老師告訴我們漢字的由來,教我們猜字謎,美術老師教我們用美術元素設計自己的名字。”

變化不止在課堂上。雄縣二小操場四周的圍欄拆除了,孩子們不但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也有了一份美化校園的責任感;曾經看見老師就習慣性躲閃到一邊,眼底滿是羞怯的孩子們,如今常常熱情大方地向老師問好……

千年大計,教育先行。2018年3月,中關村三小等4所北京學校雄安校區掛牌成立。一年多來,來自北京學校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文化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讓雄安本地的學校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我們為雄安而來”

師生比1∶32.24,教職工平均年齡45周歲……一份雄縣二小教師現狀的數據擺到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執行校長張文峰桌前。剛剛接手兩校對接工作的張文峰陷入深思:北京和雄安兩地的教育水準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到底應該援助什麽?

“不能高高在上、發布命令,而是要一起做事,融入其中,成為一個共同體。”隨著對接的深入,改革思路在張文峰心中逐漸清晰:援助絕不是單方的輸出,只有激發內在需求,雙方有效互動,才能彼此激活,使幫扶精準落到實處。

與張文峰一同來到雄安的還有12名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他們嵌入到了教學第一線,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與本地教師一起上課、備課、教研。

過去的一年,來自北京總校的教師們往返於北京和雄安之間,半年行程達到5200公里,相當於從祖國的最東端走到最西端。

在雄安新區,每一所北京援助學校都在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北京方面還將以“交鑰匙”方式在雄安建設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截至目前,共有53所新區學校與京津冀優質學校建立各種形式的幫扶合作關係。

“我們為雄安而來,北京雄安是一家。”這是來自北京的援建教師們共同的心聲。

以體育為支點

周二街舞操、周三龜兔賽跑、周四運動嘉年華……雄安校區學生孫苗苗驚喜地發現,原來單調的課間操變樣了。

新學期,北京總部的體育教師帶來了全新的課程設計。體育常規課程與專項課程結合,每名體育教師結合自己的專長設計課程,每個班都有專屬的體育課表。足球、籃球、乒乓球、田徑、健美操、武術……體育課不再是簡單的跑跑跳跳。

運動會也變成了全員參與的大狂歡,親子嘉年華、運動挑戰嘉年華、田徑錦標賽……今年的運動周,三天三個主題,3800多人全員參與,每個主題和項目都是根據各年級學生不同的特點及興趣點設置,豐富了學生們對運動項目的認知。

“體育運動打開了孩子的身體,讓孩子充分舒展,釋放天性。”張文峰認為,體育課嵌入了很多核心素養,應該把體育課當成核心課程來建設,並把體育課程的理念異塵餘生到其他課程中去。

同樣的驚喜還發生在其他課堂。語文課不再要求學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裡,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尋找春天的氣息。一場大雪就能成為即時生成性課程,讓孩子在與雪花的親密接觸中體驗最真實的學習。

從原地踏步到齊步走

“我年紀大了,本來可以平靜地過完這兩年等著退休,你們來了,帶著新理念,我可不能落下,我也有一顆學習的心。”在北京總校教師的帶領下,原本等著退休的董麗靜重新有了工作的乾勁。

從原地踏步到齊步走,這一年,雄安校區的教師們迎來了自己教學生涯難忘的成長期。

“如今的教研活動豐富多彩,北京的老師們給我們傳授了很多教學金點子。現在人人都有緊迫感,想著把之前欠下的本領補回來。”雄安校區教師劉玉樓感慨。

為了加強總校與雄安校區教師之間的業務研討,中關村三小總校校長劉可欽建議並推動了“新時代教師成長”研修工作站在雄安落地。工作站邀請了4位教育領域專家為理論導師,20位中關村第三小學名師為實踐導師,12位總校援教教師為牽頭人,圍繞“提升中層幹部領導力”“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組建學科教師工作室”三類核心內容,開展10個項目的研修工作。

除了在本地接受指導外,教師們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重慶、珠海、南京、太原等地都留下了雄安教師成長的足跡。

“以前我們的工作一眼都能望到頭,現在大家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雄安校區教師高翠蘭在日記裡寫道。

“雄安教育發展關鍵要靠一支穩定、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我們不想做獨行者。”在劉可欽的計劃裡,未來還要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向周邊學校異塵餘生。

作者 | 本報記者 焦以璿 周洪松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9年5月22日第01版《北京和雄安教育一家親》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