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腎上腺素 or 去甲腎上腺素,休克搶救時選誰?

雖說這兩種藥物是「近親」,但分不清楚的話,後果很嚴重!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當患者突發心源性性休克時,我們該如何搶救呢?

是迅速回憶教材中的經典內容,還是立即COPY主任的常用醫囑?無論採用哪種方法,但距離晉陞為搶救「小王子」的你,可能還需要看看這篇文章~

在搶救心源性休克的過程中,血管活性藥物,特別是升壓藥物是最重要的藥物之一。但我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因這些藥物在藥理作用中有相似之處,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各自的特點,而正是這一細節的忽視或許會對患者預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作為「近親」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在臨床使用中很容易傻傻分不清。那麼,下面這項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學會(JACC)》雜誌的最新研究,或許可以給我們提個醒。

研究介紹~

《JACC》研究題圖

該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雙盲、多中心、隨機試驗,共納入心肌梗死後心源性休克患者57例。將患者隨機分配至腎上腺素組(27例)去甲腎上腺素組(30例)分別對比兩組患者主要有效性終點和主要安全性終點。

無疑,一項與死神做交易的研究。

研究入組的均是心源性休克患者——命懸一線啊,老鐵!對比兩組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差異(「他想活下去,他有什麼罪!」——源自《我不是葯神》)。

研究結果主要是分析,主要有效性終點(心臟指數改善)、主要安全性終點(出現難治性休克)

心臟指數想必大家都知道,這裡不再贅述。難治性休克是指休克伴隨持續低血壓、終末器官低灌注、高乳酸血症及大劑量使用強心和升壓藥物。

?研究結果:

  • 主要有效性終點(圖1):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圖1

  • 主要安全性終點(圖2):腎上腺組較去甲腎上腺組難治性休克發生率更高(分別為37%和7%,p=0.008)、心率更快(p<0.0001)、乳酸水準更高(p<0.0001)及心肌耗氧量更大(p=0.0002)。

圖2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雖說是「近親」,為何兩組藥物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

其實我們從藥理學中學到過,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於α1受體,這種受體多見於外周動脈。因此,去甲腎上腺素主要通過收縮外周動脈來升高血壓,從而維持組織灌注的。

而腎上腺素同時具有α1和β2受體的作用,而後者主要分布於心肌組織。因此,腎上腺素可通過增加心肌收縮力、心率及收縮血管來維持血壓。但也正是這個機制,導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心律失常發生率、乳酸水準等增加,使難治性休克發生率顯著上升。

如何選?看看指南怎麼說

關於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休克的治療,其實之前指南就有明確推薦。

? 如2015年《法國成人心源性休克休克治療管理專家建議》中指出:

  • 平均動脈壓(MAP)至少達到65 mmHg;

  • 應使用去甲腎上腺素來維持有效灌注壓(強烈推薦)

  • 腎上腺素可被用作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腎上腺素聯合治療的替代治療,但它可增加心律失常、心動過速和高乳酸血症的風險(弱推薦)。

? 而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的《心源性休克當代管理》科學聲明中:

並未指出治療心源性休克休克一線藥物,但著重強調了去甲腎上腺素的重要作用,而並未在具體治療中推薦腎上腺素。

總結與反思

該項研究未納入其他原因所導致的休克患者。根據藥品說明書,腎上腺素的一條適應證是過敏性休克,如入選此類患者,或許腎上腺素會更加有效和安全。

該研究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血壓及其他代謝指標,提出腎上腺素較去甲腎上腺素安全性低的結論。從臨床角度上說,對於處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腎上腺素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和心率,無疑是對心肌的重大打擊,甚至可能出現心臟破裂。(就像本屆世界盃克羅埃西亞 VS. 俄羅斯的比賽中,克羅埃西亞門將蘇巴西奇大腿肌肉拉傷,但因為沒有換人名額,一直堅持到最後,當然比賽克羅埃西亞最終獲勝,想必賽後蘇巴西奇受傷部位會更加嚴重。)

最後,筆者謹代表個人為本研究中被分入腎上腺素的患者表示致敬,他們為人類醫學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對及時終止研究的工作人員表示讚賞,感謝他們「不殺之恩」。

參考文獻:

1.De Backer D, Biston P, Devriendt J, et al. Comparison of dopamine and norepineph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hock. N Engl J Med. 2010 Mar 4;362(9):779-89.

2.Levy B, Clere-Jehl R, Legras A, et al. Epinephrine Versus Norepinephrine for Cardiogenic Shock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8 Jul 10;72(2):173-182.

3.Levy B, Bastien O, Karim B, et al. Exper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Ann Intensive Care. 2015 Dec;5(1):52.

van Diepen S, Katz JN, Albert NM, et al.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7 Oct 17;136(16):e232-e26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