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提早發現寶寶語言障礙!

在門診部經常會聽到家長主訴「孩子不願說話」,然而評估後的結果基本都是「孩子不太會說話」(孩子語言發育能力落後於同齡人,可能是語言發育障礙,或者是別的發育障礙)

可是在評估之後,家長也通常認為孩子沒有什麼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家長的誤解,通常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家長通常不清楚孩子語言發育的里程碑。

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該叫「爸爸媽媽」,覺得孩子說「我要吃糖」已經是語言發育完全。

第二,家長在對照語言發育表時高估孩子的能力。

比如把孩子背誦唐詩當成是孩子的自發語言,而言語評估師在評估孩子語言發育時,更看重的是孩子獨立組織語言到達何種程度。

比如運用的辭彙,語法,句子的平均長度。所以家長和語言評估師之間不同的評判標準就造成家長的錯誤評價。

第三,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會在和孩子交流中改善自己的對話方式來適應或引導孩子,就誤以為是孩子能獨立完成。

比如在測評孩子言語理解能力的時候「把鞋子放到鞋櫃裡」,孩子就會愣住,家長這時候就開始著急,直接上手指導孩子操作。

如果孩子的語言發展疑似不如同齡人,需要及時到發育行為兒科醫生處問診並查明成因,然後在語言、交流等方面再由言語治療師進行乾預。

還有一種導致孩子不願說的說法是——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言語。比如孩子想要桌上的蘋果,隻指了一下,還沒說話家長就領悟到幫忙去取蘋果了。

也有家長好奇:孩子有沒有可能因為懶,而一直停留在用手指東西的階段?

事實上,當孩子到達一定的認知能力時,他了解到更多的抽象概念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自身需求就會促使他不再僅限於用身體姿勢去表達想法。

因此,當孩子真的具備年齡和能力時,他就不會為了「懶」而不說話。

關於孩子說話的問題,孩子的表現對家長的行為具有反向調節的作用

比如,如果孩子的語言發育較慢,可能會較少向家長髮起互動,家長也會不自覺地減少和孩子的互動(以為孩子不需要),從而讓孩子得到的語言和社交輸入更少,導致惡性循環。

希望所有覺得「孩子不願意說話」的家長都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和孩子進行更多的一對一直接互動

常見的問題

Q:兒童存在語言障礙的信號燈是什麼?

A:一個粗略但是臨床上常用的初篩的標準是:

一歲的兒童還沒有講出真正的第一個詞(比如,「媽媽「,又比如」要「);

兩歲的兒童還沒有50個詞的辭彙量,還沒有開始把兩個詞放在一起(比如,」要餅乾「,」爸爸抱「);

三歲的兒童還沒有開始出現三個詞的簡單句子(比如,」爸爸開車車「,」媽媽拿蘋果「)。

Q: 孩子疑似有語言障礙,家長應如何做?

A:應先及時到正規醫院問診。

若孩子的確被診斷為語言障礙(或伴有語言障礙的其他情況),會由言語語言治療師進行乾預。

如果不好判斷,可以留言孩子的姓名、年齡、具體情況給我們公眾號的後台,將得到專業醫生的建議。

Q:言語治療師如何進行乾預?

A:首先進行評估,了解孩子在語言和相關方面的發育現狀及強弱項,從而制定乾預目標和計劃。

「乾預」並非是打針吃藥,而是促進語言能力提高的遊戲——通常以1對1的形式進行,有時也採用小組形式。

遊戲中的語言任務既符合孩子的實際接受能力,同時也能夠挖掘孩子的發展潛力。

遊戲過程中,治療師通常會提供大量的示範以及動態調整對孩子的輔助和提示,讓孩子盡量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地進步。

△孩子口肌訓練

Q:家長可以參與乾預嗎?

A:非常鼓勵家長的參與,非常需要家長的參與,否則乾預效果會比較有限。實際上,言語治療師的工作之一就是培訓家長如何在平時生活中進行乾預。

Q:在哪裡能找到言語語言治療師?

A:在大城市的兒童醫院或綜合醫院中通常能找到,比如西南兒童康復醫學研究院就有言語治療科室。也有很多言語治療師工作在殘聯、特教機構等部門。

更多關於寶寶身·心健康更多疑問,您可以搜索關注公眾號「成都西南兒童康復醫學研究院」或拔打028-8753866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