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那麼容易開心,還是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就這樣找上了我......

許多人大概會覺得,得了抑鬱症,就像被突然扔進一個黑暗的谷底,再怎麼求救,都無人應聲。

一開始我也都無法接受。

「我是個天天吃巧克力、對著《老友記》哈哈大笑的人啊!」記得剛被診斷定性的時候,自己無奈地對醫生說。

攝入蛋白質、維生素D與黑巧克力,我一直在做。

完全知道情緒是激素的奴隸,所以醫生建議的該盡量跳出來看待,早就明白了。

自己的問題,自己都明白。我覺得,身為一個道理都懂的病例,寫點心得體會,大概比較有益處。

對待痛苦,耐心一點

回想10年前和一些還算陽光的病友討論的內容,有些人的情況是這樣的:希望他人能不用自己發聲,就能確切知曉自己的痛苦。然而現實是,(大多數時候)即便你發出了聲音說「哎,我好痛苦」,也依然是無法讓他人感同身受的,何況默然不言呢?

並不是他人特別冷漠無情,而是,一來共情能力實在是一種天賦,並非人人都有;二來世上每個人活著都不易,大多數人自己的苦痛都應付不來,更是無暇顧及他人,再復刻一次他人的痛苦——就像許多上班族累了一天,沒力氣再看深刻的悲劇,只想看點段子笑笑似的。許多看似無情的人,實際也都有自己的問題要應付,所謂眾生皆苦。

除了極少數的交流斷裂是出於惡意,大多數人對他人精神求救的忽視,是因為自顧不暇;或者是,人類本就無法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後一種情況,是可以通過誠懇地交流來改善的——如果由於他人無法即可感知你的痛苦,就繼續深化到自我厭棄、自我隔絕的地步,就不太好辦了。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與至親的離去,大多數人感受到的內心痛楚,都是自己的價值觀在自我折磨。我們會發現,那些長期從事創造、創意工作的人比較容易患抑鬱症;而重複簡單勞動比例佔工作大半部分的人,比較容易過得平和或者開心。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重複、簡單的工作比較能有成就感吧。

這種自我折磨,其實也是種自我防衛。即,我們感受到的大多數痛苦,都是身體與精神為了保護我們而做的,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的必經過程。

所以對待痛苦,可以耐心一點。

別去強行對抗自己的壞情緒,let it be

情緒持續低沉的諸位,一定有類似體驗:一開始,你因為恐懼這些那些來自外界的否定而不高興(不開心、自我厭惡之類的);後來,你恐懼的是恐懼本身。習慣性恐懼彷彿陰雲不散。你想盡一切法子找樂,但一來快感缺失,你高興不起來;二來被控制久了,你高興了一下子,下意識地便會反省:「我這麼高興?我是不是好啦?是不是躁狂了?」

然後,又沉回去了。

強迫症與焦慮症反應強烈的人,尤其容易如此反覆。久而久之,這種持續的、無緣無由的痛苦,取代了原本有根有據的不快樂。那就糟糕得很了。

我的經驗是,別試圖一蹴而就;別去想氣象什麼時候變晴;如果陰翳不散,就不散吧,享受陰天沉悶;開心的時候,吃愛吃的東西,和喜歡的人聊會兒天,開心一小會兒;不開心的時候,就順其自然地不開心吧,哪怕因此和同事或者朋友起了衝突,就讓它發生吧,平靜下來再去道歉。別去強行對抗自己的情緒,不然很容易讓焦慮持續加深。

(寫一個自己最近~呀也不是很近~的例子,比如春節去了蘇州玩,開心了很久很久,然後就平靜下來。然後又去湖州見了爸爸,也很開心。可是沒能見到媽媽,略失落。但不可以迴避這種失落,而是告訴媽媽我想她。)

人總覺得自己理性,其實不是的;大多數人本身就是不健全的動物,生活在荒誕到經不起細想的處境中,一不小心就容易顯得滑稽。你甚至不是你認識的自己,而且並無法掌握自己的情緒——接受了這一點,反而會放輕鬆些,強迫症與焦慮,大概也會好一些。

所以,別把自己身處的境況太當回事。人本來就容易掉入各色荒誕之中。

就像一個冷笑話說,算命先生算卦,「你前三十年要受窮……」「那我三十歲後就富裕啦?」「不不不,你三十歲後就習慣了……」(這個笑話我笑了好久,類似的還有:從前有個人,他的小名叫「小蔡」,然後他就被端走了...... 笑完還會想,咦,我笑點這麼低,當初是怎麼得抑鬱症的呢?)

細細想來,三十歲後習慣了窮這件事當然讓人很沮喪,但被不良情緒包圍久的人自然明白:習慣了也挺好。而且,如果不抱期望值,偶爾還能獲得一點命運的驚喜呢!

當然,這些經驗隻適用於季節性情緒失調或其他日常案例,或者說,SCL-90測試200以下的;再往上,就得找醫生了。

病情反反覆復,怎麼辦?

《風聲》結尾,周迅說:

「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自然沒那麼悲壯,權當以身作則,神農嘗百草,留個總結。

我是去年十月下旬,本來穩定了4年多的情況又開始惡化的。那個時候,已經斷了1年半的葯。

當時一度加大了日常運動量——也就是從每天僅限走路上下班,變為加了每隔一天在家做個2次15分鐘的hiit再加半小時瑜伽而已(跟一朋友每天跑十公里、孕期還做瑜伽沒得比),事後證明是錯誤的。

原本想得挺好,加運動量可以靠內啡肽和多巴胺解放情緒嘛(有性伴侶的可以考慮別的方式)——結果就把不愛運動的自己膝蓋給弄傷了。

教訓是:運動量並不跟快感成正比;運動創痛對情緒也談不到什麼緩解;累傷了身體,並不會有相應的激素補償,反而容易讓自己不開心。

所以要緩解抑鬱的話,在自己已習慣的運動量上,適量加一點。關鍵是要能堅持下來,比一次性加大量自虐好很多——說到底,我們需要的是運動產生的激素分泌,而非傷痛本身。

除了運動加量之外,為了緩解情緒,本來打算休假一年的我臨時接了個完全不賺錢的但本以為會很喜歡的工作。當時是試圖用拚命工作逃避抑鬱;結果這工作走歪了,情節非常喪,導致舊的壞情緒揮之不去,新活兒本身變成了壞情緒來源。

教訓是,如果想用工作來緩解情緒的話,也不能不挑揀。一般想法中「活兒很累所以你無心去想不開心的事」,實際未必會成真。因為過大的工作壓力,很容易讓已有的不良情緒繼續惡化。這類似於運動不能盲目加量似的。

由上兩條的教訓:

針對不良情緒,並不是把自己折騰累了就好


對抗疾病,需要體力。

體力變弱,意志力便下降。因此需要保持好的睡眠,規律的飲食。

吃飽睡好,才有力氣對抗不良情緒啊。

重度抑鬱到需要藥物治療者,基本會缺乏活力,會排斥一切社交,會不樂意動彈,會快感缺失。

所以我偶爾也跟朋友開玩笑,說如果你還能對戀人發脾氣,能有某種強迫症,那就還不嚴重,有的救……

在情緒不良的初級階段,我的經驗是,情緒本身,務求穩定。

求穩的方式,是對任何外界事務,盡量降低期待值。期待值越低,情緒起伏越小。相反,持久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會讓人變得神經質。

我自己的SCL-90測試,強迫症、抑鬱癥狀和焦慮癥狀得分偏高。具體起來,便是無法太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估計許多人都是如此。

這種情況,降低期待值大概是相對有用的:許多事並不因你的堅持而不變化。因此,放輕鬆些,大概會好些。堅守底線,別自殘;別一昧陷入「自己壞掉了」的情緒黑洞裡;積極尋求精神衛生科醫生的幫助,按要求服藥;和樂天派的朋友說自己的情況,接受他們善意的「嘲笑」。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