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所大學強製讓30%的學生掛科,為掛科而掛科有必要嗎?

讓30%的學生掛科!你沒有聽錯,據說這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個規定。

201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要求,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通知》一經發布立即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因為這意味著“上大學就輕鬆了”的口號或將成為過去時。此前,就有人關注到大學生分數膨脹的現象,而《通知》中“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則是對此現象有力的回應,旨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嚴把出口關是國內外許多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不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卻因此惹事了!

為了“掛科”而掛科

曾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擔任經濟學助理的布萊恩?戈根教授指出,該校要求部分經濟學入門課程的老師使用一種新的數字課件產品——MindTap平台。

注:

學生借助MindTap平台可以實現課後作業的提交及考核,教師可通過該平台測試學生對相關數字教材所涵蓋知識的掌握程度。

針對不使用該平台提交作業的情況,該校專門制定了新的課後作業評分標準並強製要求授課老師執行,即根據固定的百分比給學生打分,一個班級至少會有10%的學生得D,10%的學生得E,10%的學生得W。這就是說學生完成同樣的兩份作業,交給老師後,至少會有30%的學生成績不及格,而在MindTap平台上提交的作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由此讓學生誤以為MindTap平台的評分更合理。

戈根表示無法認可學校的這種行為,他認為學校要求使用的MindTap平台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學生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完成相應的課後作業及相關測試,這種體驗本身就不好,而且他發現該平台的測試並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也不能體現自己的教學成效。但是該校對此堅決予以否認。戈根在跟學校多次溝通無果後因拒絕遵守新的評分規則已被解雇。

瑪麗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史蒂文?格林勞就上述事件表示,要求教授嚴格遵循成績等級分布評分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一個班級得A的學生太多,我們肯定會找任課教授談話了解情況,當然,也不是說非要讓一部分學生不及格。”他這樣說道。

誠然,一個班級中成績得A的學生比例太多確實不太正常,但是強製規定30%的掛科率,這種不合理的成績分布要求不僅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科學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沒有顯著作用。

“掛科率”代表什麽?

“掛科率”雖然不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但也確實可以反映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反觀國內一些高校,不成文的“掛科率”規定並不新奇——有些授課老師會被學校告知某門課程本學期的掛科率要控制在某一範圍內,學校此舉的目的是想要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授課老師正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例如,華中師范大學就曾因為一則“課堂總評成績優秀率(90分及以上)高於20%或不及格率低於5%,老師被要求寫自查報告,由學院組織複查,教務處組織校內外專家抽查”的期末課程通知引起關注。教務處回應“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稱學校此舉是借鑒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理念,它建立在“寬進嚴出”的管理基礎之上。該校教務處老師劉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該管理辦法的頒布並不是強製規定總評成績的及格率一定低於5%,或優秀率不得高於20%,而是“將(總結)那些在教學中投入多,經鑒定考試科學嚴謹、教學效果好的教師(的經驗),並進行宣傳、推廣”。(《澎湃新聞》,2015-10-16)

數據鏈接:

在“麥可思2018大學生期末備考調查”中,“有過掛科經歷的在校大學生考試不及格的課程類型”的調查數據顯示,55%的被訪大學生掛科的課程類型為“專業必修課”,42%為“公共基礎必修課”。而另外一項關於“日常學習狀態及備考方式”的調查數據顯示,47%的被訪大學生屬於“平時懶散,考前突擊”的類型。

聚焦國內一些大學生,經過“玩命的中學”來到“快樂的大學”,沒有了家長“現在辛苦點,等上了大學就輕鬆了”的苦口婆心,很多大學生潛意識認為大學是苦海學涯的終結地,進了大學的門就可以放肆地睡、開心地玩、隨意地學,大學課堂上“低頭族”“睡覺族”“翹課族”屢見不鮮,臨到考試才會抱抱佛腳,把“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當作考試得分信仰。

考試結束後的成績單,讓人總是那麽意外。麥可思2018大學生期末備考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掛科的課程類型多集中在必修課。專業必修課掛科率高,可能是因為課程本身有一定難度,但公共基礎必修課的掛科原因或許是態度使然,老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必修課作為通識教育和提升大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需引起高校的重視。

如何改進教與學?

通過“掛科率”倒逼學生發奮努力、端正教師教學態度似乎可以看作是高校改進教學的一個措施,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質量是由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教學投入、學校的教學管理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僅從學生的“掛科”比例來判斷學習成效和教學質量顯然是不夠的,單單通過“掛科”數據來改進教學也是片面的。

如何合理控制掛科率,提升教學質量,真正做到嚴進嚴出還需要多方發力。

例如北京科技大學的舉措是構建長效輔導體系。該校實行大學生全程導師製,構建校級、院級、學生互助小組三級聯動的學業輔導體系,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將學生首考掛科頻率排名前5的課程以及選課率超過50%的課程納入輔導工作範疇,形成個體和團體輔導結合、輔導講座和答疑活動並重、網上和線下銜接的幫扶輔導模式,搭建學困幫扶平台,科學設置學困排查標準,通過談心談話、深度輔導、課程答疑等進行精準乾預和全方位跟進指導。同時針對大一新生開展適應輔導活動,定期舉辦專業相關的講座,分享專業領域內最新的科研成果,幫助學生逐漸了解專業、熱愛專業。與此同時,該校還舉辦高數、物理等公共基礎課學習方法講座,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8-01-22)

華中師范大學在改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效方面也頗有心得。近幾年,該校著力推進本科教育,從學校的考核管理、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評價指標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改革。例如,該校採用精細化的學習評價和考核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只是期末試卷上的一個數字,現在對學生的評價更注重過程考核,到課考勤、課堂研討、論壇發言、平時作業、課下實踐都被視為評價指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記錄,作出綜合性評價,力求扭轉過去散漫的學習習慣。(《中國教育報》,2019-05-09)

打造“金課”,嚴把出口,真正改善教學質量,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共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Lindsay McKenzie. "Forced to Fail Students?". Inside Higher Ed. Apr 22, 2019. Web.

[2]周琦 . 華中師大老師吐槽不及格率低於5%要複查,學校:及格率太高[EB/OL].澎湃新聞,2015-10-16.

[3]北京科技大學構建學業輔導長效機制 [EB/O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8-01-22.

作者 | 麥可思 張靜

編輯 | 麥可思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