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理當有不評職稱的寬鬆環境

楚天都市報評論員徐漢雄

從教36年的華中科技大學教師楊漢文,已經30年沒評過職稱了。確診為肺癌後,在病床上仍牽掛著學生,他說:“教師只要把學生教好就行了。”(據8月13日《人民日報》客戶端)

楊漢文老師如果不是身患癌症,他平凡而敬業的教學生涯,可能不會受到關注。客觀而言,在大學裡如果職稱上不去,壓力會比較大,事關薪酬待遇、課題資金、行業地位等一系列有形與無形的評判。沒有職稱就沒有一個名分,除了物質利益,還會被認為是“混得不好”、能力不足。有調查表明,職稱評定最令教師頭疼,是壓力之首。

楊漢文一直在教學一線工作,他不評職稱是水準不行嗎?學生們評價,楊老師講課不僅生動,而且深入淺出。而且,楊老師有論文,有科研成果,只是不申報職稱。他真正把講好課放在第一位,耐得住寂寞,不求名利,這種堅守難能可貴,可謂一股清風,讓人肅然起敬。

楊老師自是精神可嘉,學校也當有一個好的評價體系,讓不評職稱者也能在物質與精神上都有一定的獲得感,不至於為職稱問題到處削尖腦袋發論文、找關係。去年,貴州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的一則招聘啟事在網上火了。除了言辭誠懇,其中有一條就說,沒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請項目發不發文章全憑您心意,您只想好好上課當個好老師也行。結果,連北大博士都有投簡歷的。一所學校,理當有寬鬆的環境,不必一把尺子量到底,把教師都逼向職稱之路。

不評職稱不是說就可以混日子,只要教學工作出色,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就不妨給無職稱者以一席之地。楊老師是高尚的,評職稱也是光榮的,二者並不矛盾,學校當容得下兩種追求。只是不少學校的考核多以科研為主,對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等級、申請的課題數量和大小,都有嚴格的規定。高校中,肯定也不止一個楊漢文這樣的老師。能站上金字塔尖的原本也是少數,相關考核機制就該立足現實,既鼓勵金字塔尖的追求冒尖、脫穎而出,也要鼓勵塔底的安心夯實基底、做好教學搞好支撐,這才是正常的穩定結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