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以“極簡”的方式談歷史是可怕和可笑的

彭小瑜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長期從事教會史和教會法研究。他的主要學術著作有《教會法研究——歷史與理論》(商務印書館,2003)和《基督教與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社科院世界史所多卷本世界史第17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但談及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彭小瑜卻舉出201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時評集《社會的惡與善》。他認為:“做歷史研究是為社會服務的,偶爾分出一點精力,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關心他人,是應該的。”

彭小瑜

1.最近在讀什麽書,為什麽讀它?

媒體近些年做過很多讀書欄目,推動大家讀書。不過面對讀書欄目提出的問卷,我其實還是猶豫的,因為讀書人讀書經常是出於教書和研究的目的,為了“有用”,並不一定有指導大眾的文化意義,更不一定有道德高度。讀書人的品位也不一定高。我最近常寫一些書評,主要是針對我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書,譬如瑞恩寫的一套二戰史,包括《最長的一天》《遙遠的橋》和《最後一役》。我讀過很多戰爭史,因為一直在研究基督教社會思想史,希望探索歷史上的戰爭與和平問題。瑞恩是一位記者,親歷過二戰戰事,曾經親身搭乘轟炸機,參加多達14次的美軍轟炸行動。

《最長的一天——1944諾曼底登陸》,作者:[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譯者:李文俊/陶潔/申慧輝,審校:董旻傑,版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4月。“二戰史詩三部曲”(《最長的一天》、《遙遠的橋》和《最後的戰役》)是美國知名戰地風雲記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代表作,分別記錄了二戰三場重要戰役——諾曼底登陸、市場花園行動和柏林會戰,被奉為客觀、詳實、無一字無出處的二戰歷史非虛構典範。

《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作者:[美]科尼利厄斯?瑞恩,譯者:王義國,審校:董旻傑,版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6月。

2.2018年讀到的最好的書是哪本?

其實我覺得我在2018年讀的書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並希望推薦給讀者的,就是瑞恩寫二戰的《最後一役》,也就是攻克柏林的戰役。原因是,在認真讀完這部書之後,一個有理性的讀者應該會極度憎惡戰爭,不再隨意說什麽“消滅”敵對方之類的言論。這些言論在網絡上現在實在太多了。瑞恩是這樣描寫蘇軍炮兵的轟炸的:“2000多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向德軍噴射出暴風般的烈焰。屈斯特林橋頭堡以西的德國鄉村,被籠罩在探照燈的無情強光之中,然後在一堵似乎由爆炸的炮彈組成的滾滾向前的‘高牆’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幸存的德國人隻記得“那股奇怪的熱風。它說來就來,尖嘯著穿過森林,小樹都被吹彎了腰,差點兒就在巨大的壓力前折斷了,泥土和瓦礫則被輕鬆地卷向天空。”瑞恩提供的數據是,有10到15萬平民死於柏林戰役,其中有20000人死於心髒病發作,有6000人自殺。把戰爭史寫成對和平的渴望,而不是寫成仇恨的宣泄,是瑞恩非常受人尊敬的原因。

《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譯者: 王義國,審校:董旻傑,版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6月。

3.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最近一些年,因為在教世界通史的古代部分,為了增加講課中的人物故事,借鑒講故事的手法,來回看過很多遍普魯塔克的《名人傳》。

4.床頭/案頭現在放著哪些書?

因為教課和做研究的關係,會反覆看一些書,不過老放在手邊看的書應該不會是學術著作吧。我是毛姆和傑克?倫敦的“粉絲”,經常看他們的小說,收集了他們幾乎所有的原版作品。我也經常看高爾斯華綏的散文和小說,還有張恨水的書。這些有的已經不是當下流行的作家和作品,所以我的品位說明我確實有點“落伍”了。一般教書的人可能不太看通俗小說,即便經常看,可能也不好意思說,不過我有時還是讀一點,包括上了《紐約時報》排行榜的驚悚小說。我個人覺得,歷史學者不讀文學作品,不僅文字會乏味,情感也會乾癟猥瑣,其實是很危險的。

5.一般選擇什麽樣的環境閱讀?

安靜的地方就可以。最好有好茶。

6.最欣賞的作家有哪些?

這取決於從什麽角度去欣賞。現在大家常常談這個問題,我們學校圖書館也經常請老師推薦閱讀書目。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難辦,因為在推薦的時候,以及在告訴別人自己最欣賞的作家是誰的時候,大多數人可能多多少少會考慮如何順應大眾的心情和品位,不會有很多人說出驚世駭俗的心裡話,如果他們心裡真的有這類想法。譬如有人說很喜歡魯迅,大家就都沒意見,但未必是真話。

7.最期待哪位/哪些作家出新作品?

我讀本科的時候學世界史,用的是上個世紀60年代編寫的《世界通史》。後來陸續出了一些新的世界史教材,大致輪廓還是一樣。我們的世界歷史教材對史學史和相關的思想史一直不太重視。這很不好,因為中國讀者和學生對外國史通常很陌生,一部缺少思想史背景的外國史教材不利於我們認識外部世界。不能把握思想史的基本線索和內涵,很難對制度和歷史進程有透徹清楚的理解。所以我希望我們能有一些把思想史和史學史交代清楚的世界史教材。教材不應該寫成編年史和“流水账”。不過很遺憾,過去很多歷史教材是那樣的。

8.最想寫的一本書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需要在書寫出來之後,我才能知道如何回答啊,因為實際寫的時候,想法會不斷變化。

9.今年最令你感到失望的書是哪本/哪些?

我對一些譯自外文的人文社科著作的品質很不放心,覺得譯文錯誤太多,中文表達也不好。現在很難找到好的譯作。不好意思說有哪些書被譯得很糟。學術界不承認譯作是成果,譯作的稿費也不高。這是兩個影響譯作品質的關鍵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其中一個,局面就會大不一樣:把譯作看作是學術成果,可以讓高水準學者安心做翻譯;大大提高稿費,可以讓專業的翻譯家能夠靠翻譯養活自己和家人。

10.今年有哪本/哪些書被高估了?

近年不斷在出版“極簡”的各種歷史書,似乎銷路還不錯。歷史最怕被簡化,因為歷史本來就很難說清楚。如果以“極簡”作為亮點來普及歷史知識,是一件極其可怕和可笑的事情,起碼會讓人很擔憂,讓人擔心作者會在“極簡”之中顧此失彼,讀者會因為“極簡”的敘述產生很多誤會和錯覺。

11.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回答這個問題,有厚著臉皮冒充“人生導師”的嫌疑。

12.最想邀請哪些人去您家做客?

請人來做客,如果不是親戚朋友,會耽誤別人的時間吧?

13.最近讀到的什麽著作/觀點印象深刻/歎賞/意外?

李新峰教授的《紀事錄箋證》其實是一部深刻厚重的社會史專著。《紀事錄》原書只有40000字左右。李老師的注釋和闡釋卻有40多萬字,核實鋪展了原書所刻畫的朱元璋以及元末明初其他政治人物“凶殘酷虐之事和拙樸鮮活之態”,讓“讀者莞爾捧腹之餘,或有化屠夫殘忍為一笑的內不自在”。

《紀事錄箋證》,作者:俞本 撰/李新峰 箋證,版本:中華書局,2015年7月

14.在不知名的寫作者裡,有誰特別值得推薦給大家嗎?

說誰“不知名”實在是有些不禮貌啊。所以我還是推薦一位自己的朋友吧,這樣不容易得罪人。藺志強博士是很有實力、對中世紀歐洲政治有獨到研究的學者。他通曉拉丁文,在《歷史研究》和《世界歷史》都發表過有深度的論文,而他的專著,《在專製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超越了“專製”和“憲政”等諸多概念的束縛,在實際的行政和權力運作中來觀察和評價古代政治文化和實踐,同時又能夠在研究細部和微觀機制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理論概括。

《在專製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作者:藺志強,版本: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15.自己的著作裡,最滿意的作品是哪本?

我寫過關於中世紀教會法和美國天主教會歷史的著作,各有40餘萬字。不過我也寫過很多間接論及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評論文章,結集出版為《社會的惡與善》一書。這可能是學界一部分朋友覺得我不應該花時間去寫的東西。不過這部書在某種意義上是我自己很滿意的作品。我從來都覺得做歷史研究是為社會服務的,偶爾分出一點精力,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關心他人,是應該的。

《社會的惡與善》,作者: 彭小瑜,版本:商務印書館,2017年4月

16.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文學在新文化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讓你在今天做一份文學刊物的執行主編,您會怎樣設計欄目?

五四運動前後以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光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們也有眾多的讀者。如果我現在主編一份文學刊物,我願意做的第一件事是批評碎片化、快餐化的網絡文字和文學。其實連這篇訪談也是發表在公眾號上的,呵呵。網絡媒體的現狀讓我覺得,那裡還不能夠產生我們可以流傳給後人的厚重和正面的文化遺產。未來的情況,現在還很難預測。到了《星際爭霸戰》的時代,人們真的都不看長篇紙質書了?即使到了那個時代,人們也得讀莊子、亞裡士多德和馬克思吧?在手機上或者其他電子設備上讀?用什麽詭異的科技手段將傳世名著幾秒鐘傳送和存儲到人們的大腦?目前傳統媒體面臨的困難真的來自技術的變革嗎?還是因為我們大家在膚淺、短視和急躁中輕易地在市場面前下跪了?五四以來,我們老是擔心沒有跟上時代,“落後”就被批評,就讓人焦慮,我們有沒有跟得太緊太急促的毛病呢?

17. 一個平時不讀書或不怎麽讀書的人,是否有可能妥當地安排自己的人生呢?談談讀書和生活的關係。

在個人的層面,好的人生應該和是否讀書是沒有關係的,和文化教育程度高低也沒有關係吧,因為總會有人沒有條件和時間讀書,卻能夠做一個善良的人,擁有一個自己幸福並造福他人的美麗人生。但是在社會的層面,大家應該努力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和環境,推動教育平等和社會平等,讓每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麽職業,無論地位高低,都有能力和有閑暇讀書,欣賞人類文明最燦爛的成果,讓善良和美麗的思想有更廣泛更深入人心的傳播。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教育平等和社會平等,我想我們在不遠的將來看到的美好畫面會是這樣的。

作者:彭小瑜;採訪:寇淮禹

編輯:董牧孜;校對:盧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