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丨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對胃癌患者術後恢復情況的療效比較

播放GIF

在目前國內各類腫瘤疾病中,胃癌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據統計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每年約有1/4因胃癌而死亡。術後營養支持對於胃癌手術患者極為重要,本文由此研究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對胃癌患者術後恢復情況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現報導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胃癌手術病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入組患者均無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合併症,且經過臨床統一檢查確診為胃癌,同時排除合併多種基礎性疾病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56~71歲,平均年齡(62.4±5.7)歲。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相近而無較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接受胃癌根治術聯合Braun吻合術治療,觀察組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於Braun吻合口下25cm處放置營養管,同時將胃管置入近端空腸;對照組採取腸外營養支持,不予置放營養管而僅在近端空腸內置入胃管。術後12h時給予觀察組患者營養支持,通過鼻腸營養管輸注營養液,首先取100ml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經胃管緩慢輸注,同時觀察患者反應情況,未出現特殊反應者則可經胃管注入營養液,同時結合患者個體狀況對液體輸注速度和輸入量進行適當調整,應注意保持藥液溫度在36℃左右,不可過低,以免導致患者出現低體溫現象。對照組則採取中心靜脈注射方法,給予3L袋全營養混合液經靜脈輸注,持續7~9d,然後給予口服用藥治療。

二、結果

兩組首次排氣以及排便時間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後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更早,組間差異顯著而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後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組間差異顯著而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討論

胃癌是惡性腫瘤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患者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危害,同時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承受著雙重摺磨。胃癌發病原因較多,主要包括人群飲食習慣、遺傳與病變、地區環境以及感染幽門螺桿菌等因素。

通常來說,胃癌患者中男性所佔比例明顯要多於女性,其中大部分患者處於胃癌早期時多以胃功能嚴重減退以及身體狀況急劇惡化為主要表現,通常表現出噁心嘔吐、上腹部疼痛以及食欲不振等情況,隨著病情逐步加重,患者開始出現黑便、嘔血癥狀且日漸消瘦,進一步導致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最後惡化進展至胃癌晚期。一般情況下,胃癌患者均伴有直接浸潤,對其胃部周圍器官造成影響而致其癌變。此外,在胃癌患者病灶轉移中,淋巴轉移、血行轉移以及種植性轉移是較為常見的幾種轉移方式,給患者身體健康狀況造成極大危害。

腸內以及腸外營養支持是胃癌患者治療中的兩種重要方式,其中腸內營養作為一種營養供給方式主要用於解決人體營養素以及維生素匱乏問題,其操作途徑主要為胃腸道,營養物質經胃腸道輸注後直接由腸道吸收,有利於機體吸收營養物質,確保場內營養均衡,同時也加快了患者術後排氣以及排便時間。腸外營養支持則利用中心靜脈以及周圍靜脈補充供給營養,而非經由腸道直接吸收,導致胃腸蠕動減緩,其吸收利用功能也受到影響。

腸外營養支持患者進食後有較大幾率出現胃腸功能紊亂以及細菌菌群移位現象,進而造成腸源性感染,導致腹瀉,或對患者肝臟等器官功能產生損害;或由於營養液不夠均衡而引發糖代謝以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現象。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首次排氣以及排便時間更短,同時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腸內營養支持效果更優於腸外營養支持,更適合幫助胃癌患者術後恢復。

綜上所述,與腸外營養支持相比,腸內營養支持對於胃癌患者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幫助患者早期恢復腸道功能,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