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營養案例丨80例胃癌患者術後早期腸內營養的療效觀察

播放GIF

由於多數胃癌患者的原發疾病容易導致患者的消化系統代謝受阻,再加上手術所造成的創傷,術後患者常常存在著營養風險,胃癌患者術後所引起的蛋白質原能量營養不良,很容易影響患者機體的營養狀態、腸道功能恢復情況以及併發症發生情況等。臨床研究證實在胃癌在術後1-2d內胃功能恢復,因此對於胃癌患者術後早期給予營養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為研究胃癌患者術後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治療效果,我院選取收治的胃癌行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對照組採用腸外營養,觀察組採用腸內營養,現報導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胃癌行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53-81歲,平均年齡(67.8±5.8)歲,腫瘤部位:31例胃賁門,31例胃竇部,18例胃體部。腫瘤組織類型:39例腺癌,41例黏液腺癌。TNM分期:12例Ⅰ期,25例Ⅱ期,34例Ⅲ期,9例Ⅳ期。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組織類型以及TNM分期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可進行對比分析。

觀察組在術中經鼻腔插入鼻腸營養管,尖端插至吻合口下方15-20cm的空腸內,鼻腸營養管選用復爾凱Chl2鼻胃管,給予腸內營養製劑和自製營養液,該營養液包括牛奶、嬰兒米粉、魚湯等,從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輸注,連續給予7-8d,使用重力輸注和注射器推注相結合的方法,以40-50ml/h的速度開始逐漸增加至150ml/h,控制營養液的溫度在35℃-40℃,利於避免發生腹痛和腹瀉。對照組使用三升袋,給予全合靜脈營養,全部經外周靜脈輸入,給予20%的脂肪乳劑、葡萄糖液、復方氨基酸、維生素以及電解質等,加入三升袋,採用重力輸注法,術後24h開始,連用7-8d。檢查術前和營養支持後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變化情況,並觀察患者術後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以及併發症發生情況。

二、結果

營養支持後觀察組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與術前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0.32,P>0.05),而對照組營養支持後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相比於術前均明顯下降,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38,P<0.05),見表1.


觀察組術後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均明顯少於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術後出現8例併發症,發生率為17.18%,對照組術後出現9例併發症,發生率為20%,兩組併發症發生率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三、討論

胃癌患者術後腸道功能受到損害,以往臨床多要求患者禁食1周,並採取腸外營養給予營養支持,但隨著輔助治療技術逐漸進步,人們開始意識到腸外營養費用高,併發症較多,不利於腸道功能及腸黏膜功能的恢復,很可能引發感染以及肝功能損害,長期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很容易造成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使患者的腸道萎縮、腸道形態和功能發生異常。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是在患者腸道功能存在的情況下不僅可滿足胃癌患者術後的營養需求,避免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加重營養不良,且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刺激胃腸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並增加腸道、肝臟、脾臟等器官的血流量,中和胃酸,保護胃腸道的黏膜,同時通過腸道吸收腸外營養缺乏的纖維素,利於減少腸道細菌移位和菌群失調,加快胃腸道生理功能的恢復。

通過本組資料研究顯示,腸內營養支持後觀察組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與術前對比無明顯變化,而腸外營養的對照組營養支持後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相比於術前均明顯下降,觀察組術後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均明顯少於對照組,胡霜久等研究腸內營養經濟實惠,達到降低了醫療成本,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患者術後康復情況明顯好於對照組,充分體現了腸內營養的優越性,且兩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並無差異。總而言之,胃癌術後早期腸內營養有效、經濟且實用,利於促進患者腸功能早期恢復,相比於腸外營養更利於胃癌患者術後恢復,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張雲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