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帶著育人目標重構科學課,才能培養“品正才實”的學生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積極引導和培養他們成為“品正才實”的學生。正如科學家盧嘉錫所說:“不能僅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而應有科學精神的支撐,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哲學精神,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那麽,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培養“品正才實”的學生?

一是在教學內容中挖掘“品正”的教學內涵。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對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自然現象的學習,改變學生的行為傾向,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冶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打好基礎。科學學科中蘊含許多思想政治內容,教師要從眾多內容中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比如,在《地球的衛星——月球》一課,我引導學生查閱、整理、交流中國探月工程相關資料,讓他們了解“嫦娥工程”和“玉兔一號”“玉兔二號”月球車相關知識,由此對我國航天技術更加自信,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再比如教學《搭框架》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貴州“天眼”的介紹視頻,分析了解“天眼”的結構特點並完成模型搭建。學生認識了“天眼”總工程師南仁東,了解了他為人類事業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二是在自主學習中形成“才實”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還要教會學生通過自行設計實驗等方法獲取知識。這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材料和時空,啟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大膽嘗試。例如,在教學《消化器官》時,我讓學生想一想中午吃的午餐會經過身體的哪些部位,並畫出來。與同伴交流後,學生發現每個人的畫作是不同的,進而產生了解正確知識的衝動。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提供人體消化器官的紙製模型,讓他們找到消化器官,了解不同器官的作用,並按照教科書的正確示例擺一擺、說一說。

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在參與探究知識全過程中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聲音的傳播》一課時,我啟發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小組討論並交流驗證方法。學生自主設計了第一個教室傳聲實驗,證明了聲音在空氣中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特性。更進一步,還有學生根據實驗結論設計了多人打電話遊戲。

三是在學科拓展活動中落實“品正才實”。

學校重視學生科技活動的開展,圍繞科學學科教學開設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比如,圍繞“環保”主題開展的“變廢為寶——環保時裝設計秀”活動,就是由科學課《垃圾處理》一課內容延伸而來。學生自由組合,以小組為部門,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如報紙、塑膠袋、紙盒、泡沫、玻璃瓶等,設計製作了一件件精美的環保時裝,還闡述了設計理念。整個活動都是學生自己組織、實施,教師只是協助指導。

我們還依托《形狀與結構》教學單元,設計了“搭紙橋”和“建高塔”等活動。在學習掌握形狀與結構的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把知識和技能運用於實踐,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科學課程中,還有許多有益的內容和活動能培養“品正才實”的學生,教師要不斷研究,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啟發、引導,最終實現每個學生都“品正才實”的教育目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