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懂學生,開設有趣且有營養的課堂

張春莉

因材施教,“研”“教”相長

張春莉 教育學部

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新課程小學數學、語文學科能力評價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讀懂中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方法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專家型教師原型觀下課堂教學執行力的提升》等,撰寫著作《小學數學教學論》等十餘本,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曾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曾獲“全國優秀教育碩士指導教師”“北京師范大學錢瑗優秀教師”“教育學部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因材施教,“研”“教”相長

張春莉老師開設的課程豐富,授課對象有大學生、碩士和博士。她根據學生特點,分層分類為本、碩、博學生開設“教育心理學”、“教育的心理學與技術學基礎”、“數學學習與教學設計”、“班級管理專題研究”、“數學教育前沿問題研究”等課程。

在提到本碩博課程的區別時,張老師說本科和博士是最難的。因為大學生剛進來,學生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完備扎實,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引導,培養他們熱愛這門專業,所以她對本科的課程是特別盡心的。在課上全程為學生仔細講解,在每次課之後安排自測題,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複雜的概念,讓學生在檢驗複習的過程中,找到自信,提高學習興趣。而在上博士課程的時候,張老師改變了教學策略。博士階段的學習需要接觸教育學界最前沿的課題,她會帶領學生讀最先進科學的文獻,從文獻中討論、分析並發現問題,得出更多的思考。

張老師認為科研和教學的關係是教學相長。如果沒有科研,就不能提升自己的學識,就無法培養出優秀學生。科研能夠促進教學,提升教學的質量。在教學的過程中“聞道有先後”,張老師說教師只不過是比學生先學了一些年而已。在探索真理進行科研的路上“聞道無先後”,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共同前行。在科研路上,教師要發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最終幫助學生攀上科學的高峰。

有趣且有營養的課堂

學生們都十分喜歡張春莉老師的課堂,他們不僅樂在其中而且收獲頗多,這和她的教學語言有關。她想提供給學生有趣又有營養的課,不僅要有理論的高度,而且讓他們看到這些理論實際上在實踐中是有作用的,所以張老師總是舉生活中的例子,教學語言也比較生動有趣。她通過來源於生活的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理論和實際是密切聯繫的,理論在實踐中應用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讓他們認識到這門課程的意義,使學生在歡笑過後還能收獲知識與能力。

張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強調要 “讀懂學生”,因為它是讀懂教材、讀懂課堂的基礎。最終達到直面學生現實、整體全面把握教材、生成動態課堂的目標。

張老師會分析學生的作業、試卷,從中發現學生的個性化解題過程,包括錯誤的解法或者獨特的解法,分析學生做錯題目的過程中來讀懂他們的心理,這也是源於她對自己孩子的教育。自己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張老師開始很著急,當她只是去問孩子為什麽這麽想的時候,她突然發現其實孩子的想法是有自己獨特見解的。雖然有時候想法是錯誤的或者是幼稚的,但是他真的是在用心思考。

張老師認為錯誤是資源,其中包含了關於學生知識、能力以及思維方式、思維習慣等大量信息。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讀懂了學生的錯誤,也就讀懂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幫助教師找到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只有當教師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去理解他、尊重他的時候,我們才可能真正地幫到他,甚至還能發現他們當中的創造性

當我們讀懂學生的時候,我們就找到了進入學生大腦的通道,通過這個通道,我們才能明白他們腦海裡的所思所想;

當我們讀懂學生的時候,我們就接通了來自學生思維電台的頻道,借助這個頻道,我們就能聽到他們的困惑和喜悅……

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張老師想培養能夠真正愛上他所學的專業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這條道路上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思索,去追求其中的真善美。

在張老師從教的20余年間,印象最深的學生有很多。其中一個是來自於山東曲阜師范大學的學生。他的學科背景很弱,因此總是沒有信心。張老師不斷地鼓勵他,讓他相信“英雄不問出處”,努力會有收獲的。最後在張老師的耐心培養下,他不僅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畢業生,而且還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這名學生在工作當中也是不斷地獲論文獎和作課比賽獎,成為學校的青年骨乾教師。通過這名學生的經歷,張春莉老師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改變命運

張老師和學生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同時她像是她們的母親。張老師教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她的師門群群名是“張老師的花兒”。張老師希望她們能夠成為現代的自信女性,要自尊、自強和自愛。

她常常鼓勵自己和周圍的學生:“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天賦異秉,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在這一件事上持續的努力做下去,5年,10年,20年,總有一天人們會認識到我們一直把它當事業在做,並且我們把這個事業真的做大了。”

科研=興趣+深入實踐

張老師多次參加了國家重點課題,發表了學術論文近百篇。張老師說在科研工作上面肯定會不斷地遇到困難,她也勇於迎接挑戰。她認為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信心、興趣和樂趣,因為她把科研作為自己的事業去追求。

關於怎樣才能做好科研,張老師認為是理論研究的興趣+深入實踐的感悟。她反對的是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或者為了寫文章寫文章。學者科研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是要去回應現實問題,特別是要回應中國問題。她堅信只有懷有這樣的胸懷和責任擔當,才可能做好科研。

目前張老師主要研究數學教育教學,她特別關注學習者視角下的學習歷程研究,關注學習是否真實發生。她希望通過觀察課堂教學實錄,採訪當事人在課堂教學當中的心理活動,去了解他們,追溯他們當時的思考、困惑和喜悅,從而去探索在教學當中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學習進階,以及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如何為學生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等等

通過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張老師覺得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教育都體現了對人的關注。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制度的變革要解放人的生產力。她認識到教育的變革也要解放學生的生產力。她從之前研究教學的有效性,到研究學生學習的過程,到後來研究如何讀懂學生。

張老師十分關注學習歷程中的三要素,分別是驅動問題,錨基任務和診斷性評價。驅動任務強調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卷入感。錨基任務強調創設的學習任務一定是基於學生先前的知識基礎,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來安排學習活動。診斷性評價強調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完成與文本的對話、與同伴的對話和與自己的對話。

張老師覺得學生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時,首先要看自己過去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興趣,同時考慮當前的熱點,這幾點結給合起來再確定研究方向,不能盲目的地追求熱點。研究工具和方法要與研究內容相匹配的,為完成嚴謹的說理,必須保證研究目標、內容和方法的一致性或者匹配性。至於到底是選量化還是質性研究,還是量化質性兩者相結合,這一定要是根據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再最終確定。

就像張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寧靜致遠”,她也會繼續致力於教育教學研究,做讀懂學生的老師,厚積薄發,不斷做出能回應現實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