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質押新規實施首月:質押率緩步下降 違約風險再釋放

  質押新規實施首月:質押率緩步下降,違約風險仍再釋放

  經歷了去年9月的公開征求意見,以及今年1月發布後留出兩個月的過渡期安排,股票質押的新規在本月正式實施。儘管市場預期在此前已充分發酵,但從數據來看,新規實施仍帶來市場質押率和規模的下滑。分析師預計,年內股票質押規模增速或將進一步下滑。

  質押新規的落地,防控業務金融風險的意圖明顯。但目前,仍存有逾百隻超過新規質押比例“紅線”的股票,背後的流動性隱患不容小覷。此外,近期由上市公司母公司層面傳導而來的信用風險事件也不鮮見,母公司償債能力開始成為市場跟蹤的重要指標。母公司經營狀況差而子公司是主要利潤來源,或債務集中在母公司而貨幣資金集中在上市子公司,以及母公司所持股權質押比例高、佔用較大規模的資金等現象,都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危險信號。

  質押率與規模普降

  回顧質押新規的頒布過程,在2017年9月,滬深交易所就修訂股票質押業務規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證券業協會同期發布券商參與股票質押風險管理指引,也公開征求意見。2018年1月,中證登和上述兩家交易所同時發布修訂後的《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及登記結算業務辦法》(下稱“質押新規”),明確自3月12日正式實施。同在1月,證券業協會也還正式發布《證券公司參與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風險管理指引》(下稱“《指引》”)。

  早在去年9月征求意見階段,金融機構等對質押業務就開始收緊,質押比例等開始逐步降低。有券商資管人士還透露,在今年2月交易所舉辦的業務培訓會上,有券商因為在過渡期內按原有規定加緊擴張業務規模,而被監管層點名批評。因此,儘管新規還未正式實施,但業內已提前執行新規要求。

  至本月正式實施,質押新規的影響體現得更為明顯。

  按照新規,融入資金必須用於實體經濟生產經營。同時,新規還嚴控股票質押比例和質押率,單隻股票整體質押比例不超過50%,單一證券公司、單一資管產品接受單隻股票質押比例不得超過30%、15%;股票質押率上限不得超過60%。

  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在3月12日當周,無限售股份、限售股份的平均質押率分別為40.58%、37.69%;隨後一周,兩個指標繼續回落,分別至38.44%、33.6%。在今年2月初,上述兩項指標一度達到47.59%、36.57%。從年內峰值計算,滬市無限售股平均質押率已下跌近10個百分點。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同在2月底,上述兩項指標高達49.97%、36.37%。

  深交所的情況也極為類似。新規實施後兩周,深市質押率小幅回落,但相比年內峰值仍有較為明顯的下滑。在3月12日、3月19日這兩周,深交所無限售股份、限售股份的平均質押率維持在36%、30%附近。年內峰值為2月初,無限售股份、限售股份的平均質押率為43%、35%。

  截至目前,年內質押規模也出現同比回落。Wind統計顯示,截至新規實施後首周,年內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了3124次股票質押操作,累計質押市值達6708.6億元。而去年同期,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了2146次股票質押操作,累計質押市值達7865.6億元,下滑幅度明顯。

  而這種趨勢預計還將持續。海通證券分析師薑超表示,質押新規提高參與門檻,對質押比例和質押率的限制,將縮減股票質押式回購的融資規模。從股權質押市值餘額和增速來看,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股權質押市值增速迅猛,2017年底餘額增速回落至13%,今年股票質押融資規模的增速可能還會繼續降低。

  違約風險還在釋放中

  質押新規的頒布和落地,防控金融風險的意圖明顯。但目前,仍存有逾百隻超過新規質押比例“紅線”的股票,由股價異常波動而導致的違約風險事件頻發。此外,由於“借新還舊”等過度依賴質押進行循環融資的行為難以為繼,上市公司母公司的風險也值得引起關注。

  2018年以來,受2月股市大幅震蕩影響,多家公司股東發生股權質押平倉風險。海通證券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年初以來共有38家公司、58位股東涉及股權質押平倉風險,主要發生在2月份。從股東類型看,大部分持股都來自實控人持股。其中不乏超高比例質押的情況:出質人已經質押掉絕大部分持股,一旦發生風險股東將面臨“無券可補”的局面,只能補充其他抵押品、補充現金或提前贖回。而在極端情況下,如果缺乏後續財力支撐,質押股權將被強行平倉。

  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A股市場仍有138家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比例超過50%。按新規要求,這類公司的股東目前已經無法再繼續進行質押融資。此外,還有230家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比例在40%至50%之間,接近新規的集中度“紅線”。

  “過高的質押比例會使控股股東處於失去控制權的風險中。反過來講,如果這一比例過高,則有可能反映出其再融資能力已經較弱。”薑超在研報中還強調,應警惕股權質押比例過高嚴重影響公司的流動性,背後更暗藏再融資風險;而如果母公司自身經營狀況不佳,更應值得警惕。

  事實上,近期已經發生了多起由上市公司集團母公司引爆的信用風險事件。從特點上看,通常這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比例都非常高,上市公司集中了母公司相對優質的資產,盈利和現金流表現較好,貨幣資金也集中在上市公司账上。但母公司非上市業務的盈利較弱,部分出現虧損而拖累主業,且債務也集中在母公司,即形成“子強母弱”的格局。同時,母公司還將所持股權進行大比例的質押,或進行大規模對外擔保以及佔用較大規模的資金,流動性隱患加劇,並最終引發違約風險。

  “子強母弱的情況中,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好,改善了合並報表,但母公司實際償債能力並沒有合並層面看起來那麽好。”薑超表示,當出現母公司經營狀況差而子公司是主要利潤來源,或債務集中在母公司而貨幣資金集中在上市子公司,以及母公司所持股權質押比例高、存在較大規模的資金佔用等現象,都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危險信號。

  券商專業性和風控迎挑戰

  對於券商而言,股票質押業務仍是重要的業績增長支撐點,但新規的頒布也對專業度、風控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質押新規強調融資應服務於實體經濟,並對券商盡調要求、風控指標、業務開展資質等做了更為完善的規定。比如,滬深交易所發布的質押新規中,要求券商建立融入方信用風險持續管理、資金用途跟蹤管理機制,應持續關注融入方的經營、財務、對外擔保、訴訟等情況,發現融入方違規使用資金應督促改正或要求提前購回。券商還被要求建立健全盯市機制,持續跟蹤質押標的價格波動,以及可能對質押標的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事件。此外,在證券業協會發布的券商風險管理指引中,還強化證券公司盡職調查要求,細化了盡職調查流程、人員、報告等內容;還以分類監管原則對券商自有資金參與股票質押業務融資規模進行控制。

  在新規發布之初,行業對業務開展的態度極為謹慎,有券商人士還透露部門已暫時停止新業務的開展。但從本月來看,在新規正式實施後,券商質押業務開展較為平穩,

  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3月12日至23日的兩周內,全市場共辦理1225筆質押。同期,Wind統計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重要股東質押有278筆。其中,138筆的質押方為券商,佔比在各類質押方中最高,達49.64%。

  實施後的兩周裡,新增質押業務共涉及到42家券商:海通證券、申萬巨集源證券、廣發證券分別有15筆、13筆、11筆質押業務,國信證券有9筆質押業務,中信建投、紅塔證券各有8筆質押業務。

  從參考市值來看,階段內參考市值最大的一筆質押是宇通集團為發行可交換債券,於3月12日向債券委託管理人中信建投質押宇通客車1.71億股,用以質押擔保。其次,钜盛華在3月16日向國元證券質押1億股萬科A牧原股份股東秦英林在3月23日向申萬巨集源證券質押2605萬股,所涉市值規模都較大。

  在上述券商資管人士看來,新規的正式落地,將強化券商的管理人指責,極大提高業務規範性。但挑戰也顯而易見,全面完善業務流程是首要任務;而在事前盡調、資金使用跟蹤等新的要求上,多數券商業務部門更需要進一步提升業務水準。“質押新規實施的同時,處置違約股票還要受減持新規的影響,並且目前監管要求實行柔性管理,不能簡單‘一刀切’強平止損,這些都對券商的業務水準和風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與之呼應的是,質押業務風險對券商的衝擊也開始顯現,在業內敲響警鍾。

  在此之前,由於樂視網股票質押發生違約,東方證券西部證券已發布了計提資產減值準確的相關公告,方正證券則已對質押違約向法院申請強製執行。在近期陸續發布的券商年報中,相關質押違約糾紛的最新進展也浮出水面。中信證券年報稱,因涉及爾康製藥的股票質押違約糾紛,公司在2018年1月初向湖南省高院申請強製執行,要求湖南帥佳投資支付欠付本金人民幣6.48億元和其他利息、違約金等費用。同時,中信證券也已按規定對該案件計提了減值準備。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郭春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