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嗨!看電視》,一檔顛覆式的電視綜藝

作者:淺度

當“電視已死”成為廣電人惶惶人心的論調,有一檔節目卻決定用顛覆式的創新反擊這樣盲目悲觀的說辭。

不難想到,卯著這股勁兒要做點不一樣顛覆的,又是《湖南衛視》。

這檔節目叫做《嗨!看電視》,是湖南衛視2018年全新打造的記錄家庭觀看電視反應類實境節目。作為一檔擁有全新互動方式的“多次元綜藝”,它打破了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界限,從普通人的視角展現觀眾對於電視節目的看法,讓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觀點發聲。

顛覆,是1號認為界定這檔節目最精準的評價。它幾乎從方方面面、裡裡外外,都在嘗試顛覆電視綜藝通行多年的邏輯思維。

從線性內容,到碎片內容

即使忽略平台,你也一定能夠一眼分辨得清,一個內容是出自電視媒體,還是網絡媒體。

1925年,世界上第一台電視機誕生;1958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台電視機誕生。電視文化在世界,已然走過了93年;在中國,已然走過了60年。花甲之年的電視文化,有了程式的思維方式,有了固化的內容結構,有了極高辨識度的語言體系。

而最突出的一個特徵,便是線性的內容結構。不但在單期節目中,務必做到完整敘事的起承轉合,追求的是一個收視心理、收視曲線的不斷高走;並且在越來越流行的季播節目中,更是非常強調循序漸進、推向高潮,完成一個線性故事作品的敘事歷程。

然而,《嗨!看電視》則完全打破這一電視綜藝固化的線性邏輯,變成非常去線性化、去中心化的新型內容。你看到的,不但是交叉剪輯著同一電視內容不同人群觀看時候的反應,還在同一期內容中跳剪到不同類型的影視內容,比如,前一秒還是關於《快樂大本營》的觀看反應,下一秒便是關於《歡樂頌》的觀看反應。

當然,這個節目的剪輯、編排,是有其內在聯繫的——都是同一群觀眾對不同切換中的電視內容的觀看反應記錄。然而,相較於原本的強線性、強敘事、強連接,這裡凸顯的是一種新型的電視邏輯——弱線性、弱敘事、弱連接,板塊的痕跡被消解,前後的遞進被抹平,變成了在樣態上成為電視內容與互聯網內容居中的一種新型結構。

因此,《嗨!看電視》的一個顛覆式創舉,便是嘗試創造電視的線性內容與網絡的碎片內容之間的一塊“飛地”。一方面,它不那麽“電視化”,沒有那麽多的線性化思維、結構化程式,而更靠近網絡內容碎片化的特徵;另一方面,它也不那麽“網絡化”,它的內容主體仍然是客廳文化、它的整體篇幅仍然是電視結構,於是仍保留了電視內容的核心價值觀。

伴隨著短影片文化的興起、移動端內容的爆發,民眾觀看內容的方式、習慣,注意力的時長、分配,甚至已經發生了生理上的變化,刻意去回避或者選擇性漠視既然無濟於事,便要主動迎上時代的變化與觀眾的變化,量體裁衣地思考在此變化之時電視內容如何創新,不至於衰亡,乃至於複興。這,便是《嗨!看電視》此處之變的內在機制。

從一個次元,到多個次元

過往電視邏輯的另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便是它假定了電視螢幕是第四度牆。電視螢幕之內,隻包含了一個舞台性的次元。

而《嗨!看電視》則讓內容,終於從一個次元,進入到多個次元。在這個節目的內容當中,既有舞台性的次元,即電視螢幕中的綜藝、電視劇,又有真實性的次元,即電視螢幕外不同環境下的不同觀眾群,對舞台次元的點評與議論。

這個顛覆性的創意的背後,亦反映了前後兩種不同的電視思維的差異:

一方面,是內容重點的不同。以前,我們做內容,關心的是內容本身的完整、精致,觀眾觀看的重點同樣也在於這是不是一個完整、精致的內容主體;而《嗨!看電視》則給出了另一種可能,觀眾觀看的重點變成了內容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他們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場、全新的次元,它複現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這才是電視文化的全貌,而在過去是不被提及、不被關注、不被呈現的,而當《嗨!看電視》第一次將其擺上螢幕之時,卻因為這種真實的環境、立體的呈現,顯出一種特別的新鮮感。

另一方面,則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如果說,以往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精雕細琢過的“盒子”,那麽此次突圍的意義,便是“think outside the box”的最佳示範。對於做慣了、做精了一個次元的人來說,能夠想到跳脫出來一個次元地做內容,其聰明程度似乎可以類比於活在二維時空的撲克人無法理解三維世界的真實人類,活在三維世界的普通人也沒有多少能夠真正理解更高維度的世界。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發聲

在評論互聯網的意義之時,最常聽到的一個評論是,它的去中心化終於實現了大眾發聲的賦權。

而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最頂峰,其根本的邏輯自然是自上而下、單向維度地對觀眾進行傳播。在擁有至高話語的權利下,觀眾的反饋是缺位的。即便我們用各種的互動手段調動參與感,觀眾的回聲仍從不是節目的主體。

然而,《嗨!看電視》則第一次讓觀眾的發聲成為了一個節目的內容核心,甚至節目中無論綜藝也好、電視劇也罷的精彩內容,實則是服務於觀眾的發聲需求的。你看到了在看《偶像練習生》時,來自宿舍室友的議論、來自教授家庭的議論、來自女博士姐妹的議論、來自胖妞姐妹的議論、來自中外聯姻家庭的議論,似有相同,又有不一。大家可能對電視內容、電視人物,有著基本相似的審美與判斷,但是每個不同年齡的家庭、每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有不同的表達與語態——教授更加學術范,學生更加學生氣,中外聯姻家庭更有東西方觀念的碰撞。

所以,雖然內容是碎片的,結構是鬆散的,但《嗨!看電視》卻在建構自己獨特的節目意義:它拚接關於不同年齡、族群、文化的觀眾對於同一個電視內容的不同反饋,以這種比網絡文字彈幕更鮮活、更生動、更有人氣兒的“活體彈幕”,嘗試去讓優質的影視內容得到二次探討的輿論太空,客觀上能夠刺激觀眾更多地反思影視內容的高下優劣,以提高觀眾對於電視內容的鑒賞能力。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反饋與發聲在網絡平台已然成為普及性的功能,又何必在電視平台嘗試這樣的創新?1號認為,網絡內容做這件事兒,與電視平台做這件事兒,實則是兩件事兒——網絡端之上的人,是割裂的社會狀態,你不大可能跟家人共用一台手機,你不大可能在發表一個彈幕時跟朋友有商有量,因此,網絡端的這種評論、反饋、發聲,具有個人色彩;電視端之上的人,尤其是《嗨!看電視》所呈現的這個情景之下,所有的議論都是在電視這個“客廳文化場”之下進行的,或者是朋友、或者是家人、或者是伴侶,它形成了一個來自於“客廳文化人際場”之下的評價反饋,其評價的內容、語態、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

一來,我們由此看到了不同於網絡端民眾發聲的另一種形式,它具有獨特性、新穎性,這是決定觀眾是否產生收視需求的關鍵之一;二來,它是評論而不僅是評論,它是通過評論連接的人際情感交流,生動地呈現給觀眾客廳場景、電視文化的魅力,而這,或將喚醒一代被網絡文化割裂家庭關係的人們,重新擁抱電視。

結 語

電視已死嗎?電視將死嗎?

看到《嗨!看電視》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多餘的擔心。

還有多少的顛覆式創新還沒有嘗試,還有多少的客廳文化沒有被重新挖掘,還有多少的觀眾訴求沒有在新媒介環境下重新被理解、重新被尊重?

如果,以上都是尚未全力以赴的,那麽,“電視已死”是電視人失職帶來的焦慮,“電視複興”則是仍然給有顛覆式創新之勇氣之決心者,仍然保有的機會與明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