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因寵信太監被毀掉的藩鎮戰爭,引發了唐朝的無窮後患

公元805年,唐憲宗李純登基,此時距離把唐朝從盛世拽向深淵的“安史之亂”已過去了42年。這幾十年間,軍事藩鎮從最初的10個增長為40多個,顯然長安希望通過此種方法拆分地方勢力,防止出現又一個安祿山。

而這般腦子長包似的操作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新增加的軍事藩鎮同樣分散了朝廷的力量,有些人趁機玩起了“老子退休兒接班”的伎倆。剛剛上位的李純雄心勃勃,每一寸土地都要控制在自己手裡,可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之後卻引發了更大的隱患。

一、區別對待

李純剛剛上班沒多久便同時遇到了兩個堵心的問題:一個是四川反叛,另一個是淄青節度使李師古病逝。各位看官忍不住要問了,死個節度使而已,怎麽能和四川叛亂劃上等號呢?那是因為兩者的意義都差不多。

李師古死後,他的弟弟李師道自封為留後。“留後”是李師道自己發明的程式,說白了就是準節度使,離正式的名號只差一道朝廷的任命。這種自己玩耍的風格顯然沒有顧忌長安皇宮裡住戶的情緒。而且李家所長官的淄青藩鎮實力又為天下藩鎮之首,如何處置將形成慣例影響到其他地區。

皇帝左右衡量了半天,覺得還是四川重要,畢竟從唐玄宗開始歷任帝王習慣性地去四川避難,幾十年間早已跑出了感情。為了避免兩面同時開戰,再加上李師道主動服軟,皇帝選擇忍了,不情不願地將其扶正。

這下好似形成了慣例,三年後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去世,他的兒子王承宗也想效仿李師道那套。可唐憲宗之前就不樂意,現在更不能隨了王承宗的心願。

憲宗想利用王士真之死,革除軍閥世襲的弊端,準備由中央派遣節度使,如果成德藩鎮抗拒,就出兵討伐。沒想到這一正義的要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

一則淄青李氏器張跋扈尚且得到了冊封,王士真為朝廷九死一生卻區別對待,這般尺度不一會激起天下人的議論。二則成德、淄青、盧龍、魏博等實力藩鎮相鄰,朝廷一旦出兵會引發這些藩鎮的暗中勾結,後患無窮。

憲宗只好聽從大臣們的意見,扶正了第二個“李師道”。作為交換條件,成德藩鎮境內的德、棣二州需要割裂出來另立一鎮,以分散其勢力。王承宗態度恭敬地接受長安開出的條件,表示願意獻出德、棣二州以表誠心。在這看似皆大歡喜的局面下只有兩人強顏歡笑,一位是被迫施政的唐憲宗,一位是割了兩州之地的王承宗。

同時,有人默默地看穿了這一切,他叫吐突承璀,皇帝身邊的心腹太監。

二、不出意料的結果

吐突承璀,字仁貞,年少入宮便侍奉太子李純,因為聰明伶俐有才乾甚得主子的歡心。李純登基後,吐突承璀一路高升,不僅掌管左神策軍,甚至還封上了國公。這一切的背後,滿屏都是皇帝對兒時玩伴的寵溺。

這個太監知道,唐憲宗需要用武力統一成德,這樣才能夠立下規矩,被大臣們所左右的李純很是不開心。於是他幾次三番在主子面前表示自己有能力帶兵出征,碰巧王承宗又獻上了神一般的助攻:他反悔變卦,不願意獻出兩州土地。摩拳擦掌的皇帝大手一揮:誰也別攔著,就要乾他王承宗!

十月十ー日,盛怒之下的憲宗不顧群臣意見,削去王承宗所有職務,以吐突承璀為總指揮,命他率軍征討逆賊。

這一任命卻又激怒了朝官,白居易首先反對說:“統兵打仗是將軍的本職工作,為什麽讓一個太監當統帥?!”接著,宰相李絳更是揭發宦官們平日的驕縱和歷來對朝政的干涉,要憲宗以史為鑒,不要寵信宦官。可誰讓吐突承璀是李純的心頭肉呢,所以憲宗對於群臣的意見置之不理。

十月底,吐突承璀率領軍隊從長安出發奔赴戰場,同時皇帝下令成德四周的藩鎮也要出兵討伐王承宗,幾倍的兵力來個甕中捉鱉,諒他成德軍也堅持不了多久。

但唐憲宗忽略了一點,這些藩鎮利益等同,大家都懂“唇亡齒寒”的道理,誰也不願成為下一個被收拾的對象。

口號喊得震天響的昭義軍進入成德境內後便連遭敗績,不肯再進;河東、義武兩軍推進了幾十裡就“莫名其妙”地走不動了;李師道與魏博藩鎮的老大田季安更是秘密商定:各自象徵性地攻佔一個縣後就停下來;而最為囂張的李師道竟然派殺手當街砍死了主戰的宰相……

更讓朝廷肉疼的是,按照政策規定:藩鎮出兵所有開支都由中央負擔,每月按人頭以固定的數額支付,稱為“出界糧”。七八個藩鎮將近20萬人,整天拿著工資不乾事也就罷了,竟然還有人故意把草料和糧食的價格抬高,來破壞朝廷軍需用度的供應。

而我們的新任統帥吐突承璀由於沒有威信,各部將領都看不起這個“沒了根”的男人,打起仗來草草應付,毫無鬥志。越是這樣,吐突承璀越想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加緊催促手下進攻……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中央軍因為屢戰屢敗、只好屢敗屢戰,最後連大將軍酈定進也陣亡了。

這場戰爭持續了大半年,高昂的軍費不僅掏空了國庫,連皇帝自己的小金庫都空虛了。中央軍越打越慫,藩鎮各懷鬼胎,王承宗卻巋然不動。長安已經沒有錢來支撐了,但為了面子,還不能馬上撤軍,否則威信盡失,皇帝臉上也不好看。

王承宗敏銳地發現了機會,趕緊上書向皇帝服軟。淄青李師道等人也幫著說和,李純正想找機會退兵,便就著土坡把“驢”牽了下來。

三、最後的最後

花了一大筆出場費後還沒把節目演好,吐突承璀可以說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大臣們要殺他以謝天下。唐憲宗極力維護,最後以貶官了事。沒過多久,又火箭式復出了。

這並是不代表唐憲宗是一個昏君,相反他是個知人善任、勤勉自律的好帝王,在風雨飄搖的唐中晚開創出“元和中興”的短暫治世。正是他發現群臣已經成為抗衡皇權的集團,於是啟用了身邊的“家奴們”來進行製衡,達到一種互補、平衡的政治生態。

只不過他的繼任者沒有掌控全局的手腕,與吐突承璀同為東宮親侍的仇士良在25年後發動“甘露之變”,屠殺了數千文官,從此權力集中於宦官之手,宰相只是個做記錄的隨從而已。

當然吐突承璀的結局也並不算好。在太子李寧夭亡後,他執意要立澧王李惲為太子,並且仗著寵信要挾群臣,可憲宗堅持立李恆為太子。

李恆即位後,澧王李惲與吐突承璀一同被處死,算是遲來的報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