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麽不廢除“藩鎮”呢?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為了平定各地叛亂的節度使,或者說是藩鎮勢力,唐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僅人口大量減少,國力也因此銳減。對於安史之亂的爆發,藩鎮制度是重要的原因。不過,對於安史之亂的唐朝皇帝,比如唐肅宗、唐代宗、唐憲宗等皇帝,都沒有徹底廢除節度使。那麽,問題來了,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麽不廢除“藩鎮”呢?

首先,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追溯唐朝藩鎮制度的產生原因和歷史背景。在唐朝建立後,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時,主要採用的是之前朝代都經常實行的府兵制度。這些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在戰爭時走向前線,而且平時則不用繳納賦稅。在唐朝疆域逐步擴大的過程中,特別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在位時,西邊的吐蕃,東邊的高句麗、百濟,北邊的後突厥,乃至後起的東北的契丹,都對唐朝的邊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彼時,府兵在面對這些強敵時逐漸有些吃力了。

在此基礎上,因為戰爭的頻繁和防禦壓力的增大,唐朝需要更多長期駐扎在邊境計程車兵。在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唐朝不僅採用了募兵製(在各個邊防地區常備一定數量的軍隊),而且同時設立了10個節度使。這些節度使不僅掌控了一個地區的兵權,還掌握了地方的財稅和人事任免上的權力,可謂一方諸侯了。長此以往,唐朝的藩鎮制度就此形成。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只要唐朝在邊境地區存在吐蕃、突厥、高句麗等眾多強敵,藩鎮制度就是不能輕易廢除和撤銷的。

當然,對於藩鎮制度下的節度使,因為掌握了強大的兵力,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並且還會威脅到唐朝皇室的安慰。比如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因為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所以擁有10多萬大軍,可以和唐玄宗李隆基爭奪天下。但是,在安史之亂的平定上,唐肅宗李亨還是需要依賴於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和朔方等節度使的兵力。因為各個節度使和藩鎮下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群體,比如大量計程車兵只聽命於節度使,而不是唐朝皇帝。所以唐朝全面撤銷藩鎮的話,因為會損害到這些將士的利益,很可能引起新的叛亂。

最後,總的來說,唐朝因為疆域遼闊,邊境存在多個強敵,確實需要一定數量的藩鎮,以此鞏固或者擴大自己的邊境地區。換而言之,藩鎮制度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在安史之亂後,唐朝想要壓製住各個節度使,需要在都城建立一支直屬於皇帝的軍隊。比如唐憲宗時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神策軍,促使各地的藩鎮都比較服從皇帝的命令。並且,唐憲宗為了削弱藩鎮勢力,將唐朝的藩鎮數量從十個變成了四十多個。但是,因為唐朝朝廷能夠掌握的財富比較有限,比如遠遠不如後來的宋朝,所以即便強行廢除節度使,也很難直接負擔各個邊境士兵的軍餉。進一步來說,唐朝脆弱的稅賦體系,導致朝廷無法直接負擔龐大的邊防軍隊,所以需要藩鎮制度的存在,即便這也是“飲鴆止渴”。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