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睡覺的時候總做夢,就是說明睡眠品質不好嗎?

《莊子?大宗師》一文中卻提出另外一種觀點:「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大概意思就是,生活規律「天人合一」的君子應該枕間無夢一覺到天明。看來古來養生第一人對睡覺做夢也存在異議。


那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睡覺時做夢或者多夢,就表明睡眠品質差嗎?

夢來自哪裡?

從定義來看,「夢」,是一系列影像、想法、情緒和感覺的表達,通常在睡眠的某些階段在意識中不自覺地發生1。

古往今來,「夢」一直是宗教、心理學、哲學、醫學等領域頗具爭論的話題。儘管工業革命後現代科學得到長足發展,對於夢境的成因依然缺乏統一的解釋。

多夢都是因為啥?

和釋夢一樣,科學界對做夢依然有著諸多不同的觀點,即便如此人類會在睡眠期間做夢則是普遍的共識,因此做夢是人體非常普通的生理現象。那麼,頻繁做夢(多夢)是否意味著睡眠品質差呢,更有甚者睡的不好,都說因為夢做太多的原因?

  • 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從REM期出現的規律上來看,人在完整的睡眠過程可能會做4-5個夢由於睡眠前期(Cycle1-3)的REM期時間較短,因此人們往往僅會記住1-2個夢,甚至完全不記得。

  • 其次,如同在清醒狀態下一般,人們總是容易記住某些具有強烈感官刺激的事件,比如謀殺、性行為、與偶像見面、生老病死等。同樣的,儘管REM期持續時間較短,但在夢中的此類行為事件也有可能容易被人記住。

  • 此外,當人體在白天遭受物理或精神的高強度刺激後,比如運動競賽、考試、極寒/熱環境下工作、飲酒、服用藥物、生物鐘被破壞等,也易造成多夢。

  • 比較有趣的是,「回籠覺」或是過度睡眠也容易頻繁做夢。這是由於人體已經得到充分的睡眠,REM階段佔據了Cycle5之後的大部分時間,因此持續(片段化)的夢境事件對大腦產生不間斷刺激後給人造成多夢的感覺。

改善多夢,可以試試這5種方法

由於個人體質及學科理論差異,一般來講只要不影響人體正常活動,多夢並不能說明我們的睡眠品質不好,不需要去額外關注。

但如果長期或某個時期突然持續多夢甚至做噩夢,造成身體不適(白天精神萎靡、頭暈等其他癥狀),那麼就要注意觀察是否出現睡眠環境、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及其他影響生物鐘的變化,嚴重時及時就醫。以下是推薦的幾個改善多夢情況的小方法。

1.控制(極端)情緒

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學習、職場、感情生活等各種問題都會引發情緒變化,影響睡眠,長期如此會造成睡眠周期(生物鐘)紊亂,可能會導致輕微神經衰弱、多夢甚至失眠。當這些不可避免、客觀存在的現狀無法改變,各位只能通過加強社交活動、學習情緒控制等來調節,如有必要可以求助於專業的心理醫生及服用藥物(謹遵醫囑)。

2、適量運動

首先,運動能令人精神集中,可以有效地控制情緒;同時運動會導致體溫增加,而後體溫降低的過程可以令人感覺倦怠產生睡意,令睡眠周期規律。但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運動量和運動時間。

3、睡前停止飲用刺激類飲品

咖啡和茶水會減少深度睡眠的時間,自然也就增加了淺度睡眠,打亂睡眠周期規律。因此,睡前盡量減少或停止飲用刺激類飲品。

4、良好的睡眠環境

昏暗的光線、適宜的溫度、乾燥衛生的床褥、安靜的臥室,這些都有助於減少做夢。在嘈雜、過於明亮或寒冷/炎熱的環境下入睡後,人體勢必受到更多不穩定的外部刺激,相比之下更易做夢。

5、檢查身體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解決多夢導致的身體不適,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做身體檢查,排除器官病變等疾病因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