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團的出行經濟學,滴滴的盛世危言

導語:美團點評入局出行,更像是一個自帶場景、流量的外星生物,空降地球後,與本土生物的一次遭遇戰。

文 | 喜樂 周天

編 | 周天

4月4日,美團宣布收購摩拜,拿下大出行市場的一枚重要入口,出行市場再次出現了新的變量。

滴滴也不甘示弱,幾天前,4月1日,其第一次主動在SKU中擴充服務品類,這一天,滴滴外賣正式在無錫上線,而這更像是滴滴對美團邊境的一次主動襲擾。然而,此前美團計程車的“四月圍城”,已勢如破竹,其擴張的第一個城市——上海,上線三天即訂單過30萬,搶佔了滴滴近三分之一的份額。

兩個巨頭之間的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

初看滴滴,掌握司機和用戶兩端,樹立起牢不可破的壁壘,光是估值和資金儲備優勢就能嚇退一切後進場者,很多人都以為,計程車領域的競爭,早已結束,這盛世,如滴滴所願。

但現在,另一個新物種,正在從另一個維度進場,即將動搖滴滴的根基。

關於這場戰爭的本質,在之前,我已經闡述過自己的判斷邏輯,不同於此前滴滴和Uber在出行領域正面戰場的直接對壘,美團點評的入局,更像是一個自帶場景流量的外星生物,空降地球後,與本土生物的一次遭遇戰。

一、美團的經濟學原理

關於美團計程車興起的秘密,其實在於,用戶一般會先在美團點評上形成吃喝玩樂的決策,才會進行叫車,根據常識也知道,不會有用戶為了出行而出行,為了叫車而叫車。

美團是上遊APP,更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滴滴是下遊APP,是為了滿足前一種生活需求而衍生出來的次生需求,美團處在上遊,就有機會把用戶的下遊需求一並解決。

美團擁有的是消費場景,消費場景意味著決策權,而滴滴只是一項功能,功能輔助於決策權。這是本質的不同,美團做的是人和服務的連接,而滴滴做的僅僅是出行。正如42章經所言:對於美團來講,出行是其中服務的一環,是順手做掉的,而對於滴滴來講,出行是主營業務,是用來賺錢的。於是,滴滴過去的壁壘,如今成了自己的軟肋。

我們來還原一下日常生活場景:用戶在美團點評上找到中意的餐廳,然後產生出行意圖。此時,點擊同一頁面上的叫車按鈕,就能直接一鍵召車,連地址都不用輸入。如果在用戶選好餐廳的一瞬間,精準推送計程車優惠券,這樣的轉化效率,將會是驚人的。

但放在過去,用戶通常需要從美團點評的App中退回到主螢幕,滑動幾下頁面,尋找並點擊另一款計程車App,等待這一App的啟動,數秒鐘啟動時間過去後,用戶重新輸入地址,開始進行叫車。數次尋找、點擊和等待的過程,光是想想都覺得非常繁瑣。

美團是否驍勇善戰只是一方面,而美團積累多年的生活服務場景,更是天然就能把計程車和單車功能納入其中。滴滴如果擁有這樣的場景,也就不需要用一天數條垃圾簡訊的節奏去轟炸用戶了。一旦美團將計程車功能融入到消費場景當中,形成商業閉環,就會對滴滴形成流量的阻斷。

這一點可以類比微信支付的崛起過程。微信支付成立之時,實際上已經遠遠落後於市場,那時,另一家移動支付巨頭已經運營了十年,佔據著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其他大大小小的支付公司都在搶佔市場,中國已經發出了上百張支付牌照,一切都好像大局已定。但微信支付一上線,就迅速佔據第一陣營。

其中的秘密正在於,微信的高黏性關係鏈是上遊,支付行為才是下遊。

用戶在社交場景中會發生一種高頻的小額支付行為——發紅包,紅包誕生數年,仍然經久不息,還在源源不斷地擴充用戶的微信餘額,有了餘額,用戶就會想把餘額花掉,這直接刺激了用戶拿著微信支付進行線下消費,進而刺激商家支持微信付款,否則就會損失一單生意。

看明白了吧,先有社交鏈,才有餘額,有了餘額,就會有支付行為——這是微信的發展經濟學,而美團經濟學的邏輯,同樣如此,有了生活場景,再做出行,是順流而下,但只有出行,卻想切入生活場景,是逆流而上。這也是為什麽我在三月份就激進地斷言,美團有機會切走滴滴一部分市場份額,隨後的態勢驗證了我的判斷——不過數日,美團已經拿下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二、滴滴外賣這招昏棋

我們再反過來看滴滴外賣的邏輯。

風投女王、今日資本的掌門人徐新在研究新一代消費者習慣的時候,提出了這麽幾個觀察:越來越懶、越來越宅、注意力越來越短。

懶和宅,催生了上門服務和外賣浪潮。對美團來說,美團外賣已經解決了用戶的不出行需求,而用戶的出行需求一直隱藏在用戶出門尋覓生活服務之中,稍加激活,用戶的出行習慣就會迅速被美團培養起來。

“懶”和“宅”也可能會有利於滴滴外賣,然而,一家以出行為主業的企業,要保持訂單量增長,就需要刺激用戶不斷產生出行需求,而大力發展外賣,旨在喚醒用戶的不出行需求,這可能和主營業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命題。

一位滴滴員工對我提到,滴滴創始人程維曾在多個場合提起,滴滴此前的第一個五年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接下來的一個五年目標是推動滴滴成為“引領汽車和交通行業變革的世界級科技公司”。但如今,突然在主戰場之外分出了外賣的枝叉,“完全是公司的目標和使命之外的事情”。

程維曾評價摩拜和美團進軍網約車,稱其是對主業的不自信,不知程維說這話時,是否想過滴滴外賣和滴滴主營業務的關聯。

”在員工和用戶面前喪失了自我,這是最大的災難,是價值觀層面的失手“。上述內部員工在與我交流時,表示她自己對這句話感受頗深———這可能是內部人對滴滴外賣戰線的一種普遍態度。

也有人將滴滴的行為和UberEats對比,但在我看來,二者其實除了模式上較為相似之外,差異其實頗大。

Uber Eats最早是從基於其原有出行業務的四輪送餐實驗開始,後來才擴展到兩輪摩托或自行車。另外,且不說國內外生活消費習慣的不同,從市場環境上來看,國外的O2O業務遠不如國內成熟,更別提如國內激烈般競爭的外賣及生活服務市場。

同樣對標海外,王興心中對標的公司是亞馬遜,王興認為,美團的未來是“Amazon forservice”。亞馬遜和淘寶,是實物電商平台(e-commerceplatforms for physical goods),而美團的未來是服務電商平台(ane-commerce platform for services)。

誠如王興所言,無論是就餐、點餐、電影、旅遊,還是租車等需求,用戶基本上都是同一撥人,這些需求之間,是具有內在聯繫的,也需要用出行串聯起來,美團並非漫無目的地擴張服務品類,更不是像樂視那樣把毫不相乾的七個行業揉在一起,還自稱生態化反。

美團想要做成超級生活服務平台,盡可能滿足用戶所存在的需求,既是爭奪用戶注意力,也是提升用戶體驗。

對於美團來說,進入出行市場,收購摩拜單車,並不是為了掀起一場惡性競爭,王興並是不想做一家出行公司,甚至做成一家排名第一的出行公司,而是為了補齊其商業版圖中一度缺失的一環,經歷了許許多多戰役的王興,應該比誰都厭惡無意義的商戰。

我們慶幸地看到,中國的商業文明發展至今,巨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理性,唯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滴滴拿外牌車為理由攻擊競爭對手,要知道當年,大家都聲援過滴滴平台上的外牌車,我個人比較天真地認為,叫車平台應該站在一起為外牌車爭取權益,從而消除自由市場中的地域門檻,助力於市場經濟的完善和供給側改革,而不是以此為口實檢舉揭發對方。

三、擁抱競爭

滴滴能從數百家叫車平台中脫穎而出,本身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如此之快地喪失市場,並不是因為用戶討厭滴滴這家公司本身,而是厭惡壟斷。

一個令我深刻的印象是,3月21日,美團上海上線之後,社交媒體和司機群裡完全出現了一片倒戈的狀態,可謂“天下苦滴滴久矣”。

程維自己也曾坦言,滴滴通過不斷燒錢打敗了所有對手,能夠成長為出行領域最大的一個,並不是因為它的產品體驗非常好,而是因為“補貼”。如今一個資金實力相當且降維攻擊的對手出現,滴滴的真正危機來了。

滴滴如今的拉新促活手段已經十分有限,不抽成的計程車是其主要的獲取用戶方式,簡訊和優惠券的轟炸近期不少用戶也已經感受到了。

或許這幾年滴滴已經過的足夠舒坦,幾乎快要結束虧損狀態,程維也說自己已經不再看戰爭史,而王興認為,竟合才是未來的常態。美團並不是想乾掉滴滴做老大,而是成為激活市場競爭的那隻鯰魚。

充分競爭的市場,才是商業本應有的樣子。壟斷必將帶來服務品質的下降,和價格的上升,只有競爭,才能源源不斷給市場帶來提升自我的動力。

最終,計程車平台們比拚的將不再是誰的現金最多、融資最快,誰對司機的掌控更強,而是誰服務更好、商業邏輯更走得通,而用戶終將會“用腳投票”來做出自己的判斷。

- END -

“財經功守道”原創出品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

你還能在虎嗅、36Kr、雪球、知乎、頭條、百家、企鵝等發現我

↓或長按添加公號主理人微信↓

關於主理人:

原36氪 深度部 主創

總計四期 TMT特稿“金字節”獎 得主

客官賞點再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