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做這3件事,送給寶寶「神奇保護力」!

當面臨生死抉擇時,是選擇傾家蕩產地活著?還是依依不捨地死去?

無論是在電影《我不是葯神》中,還是現實裡,也許都是道無解的選擇題。

一瓶葯只能用一個月,葯價後面的零的個數也許閃花了你的眼。

但是,媽媽們也許不知道,

在你們給予寶寶生命的同時,也能帶給寶寶無限保護的神奇力:

世間免費的「天價葯」

? 嬰兒腸道有益菌

嬰兒從母親體內,一個溫暖的幾乎無菌的子宮環境,進入一個充滿病毒,細菌和真菌的世界——其中一些是友好的,有些則不那麼友好。

播放GIF

除了避免最嚴重的病原體,嬰兒還需要用有益的微生物填充自己的腸道。

一張圖告訴你

嬰兒腸道有益菌定植有多重要

研究人員早已發現,

? 腸道菌群能夠調節腸道運動和分泌

? 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複合多糖

? 參與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 維持腸上皮屏障的完整性

? 促進並維護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和活動

? 除此之外,腸道菌群還調控著人類的腦和行為

是的,你沒看錯!腸道菌群失調則可能引發腸-腦異常甚至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不僅會有明顯的炎性和功能性腸道癥狀,還伴隨有情緒和行為的異常,比如焦慮、抑鬱和認知功能減退等。

新生兒腸道是個開放的系統,誰先進來,誰先立足。

如果有益菌先進來,並成為優勢菌,就可以為健康的腸道菌群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幸好,寶寶來到人世間,有媽媽的保駕護航!

1.自然分娩

給寶寶建立腸道有益菌群的第一步

順產寶寶在通過產道時,攝取母體結腸和陰道微生物群,這是初始定植在新生兒腸道的微生物群。

而剖腹產寶寶由於缺少分娩時通過產道這一步,只是單純的暴露於特定的醫院無菌環境中, 因此無法獲得初始菌群定植。

隨之而來的,是寶寶腸道微生態構建的延遲,與極易可能出現的腸道菌群失調狀況。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順產寶寶和剖腹產寶寶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批腸道菌群的種類也有很大差別:

順產寶寶能從媽媽的陰道、肛門附近得到一些有益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這些會成為寶寶腸道內的主要菌群,而中性菌和有害菌的出現時間則會延遲;

剖腹產寶寶則完全不同,他們只能從空氣中和媽媽皮膚表面得到出生後的第一批細菌——這一批細菌主要是中性菌,於是中性菌成為寶寶腸道內的主要菌群,而有益菌的出現時間則會延遲。

這可能就是寶寶日後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2.親膚接觸

讓寶寶獲得腸道有益菌群的第二步

產道、乳汁中的一些細菌會掉落在媽媽的皮膚上。

因此,和媽媽的親密接觸也是寶寶獲得有益腸道細菌的一個重要途徑。

除此以外,親膚接觸對嬰兒的心理和母親的母乳餵養都大有好處。


3.母乳餵養

源源不斷地給提供寶寶免疫力

早在上世紀初,就有科學家發現,不同的餵養方式帶給嬰兒的影響是不同的。

在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的孤兒院 ——

當他們給嬰兒餵食當時他們所擁有的任何類型的配方奶粉時,都有相當比例的死亡率。這個現象顯示如果沒有母乳,嬰兒似乎更容易生病或死亡。

大約在同一時間,科學家們發現了母乳餵養和奶瓶餵養嬰兒糞便細菌的差異。

人乳中含有某些物質對嬰兒是有保護作用的。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質,可以迅速佔領嬰兒腸道,給新生兒最初的保護。

母乳中大約每100毫升含有7克碳水化合物,其中80~90%是乳糖,10~20%為母乳低聚糖。

母乳低聚糖為雙歧桿菌菌群生長因子,促進雙歧桿菌等有益菌增值,抑製有害菌生長,有利於嬰幼兒腸道有益菌群建立。

而人工餵養嬰兒的腸道菌群中,雙歧桿菌比例少,大腸桿菌、類桿菌屬的比例高。不利於嬰兒腸道有益菌群的建立。

母乳親喂的過程也促進健康腸道菌群的建立。

母親乳頭及其周圍皮膚上的需氧菌和乳管內的厭氧菌,會隨乳汁一起被嬰幼兒吞食。

母乳餵養過程中嬰幼兒會吞入一些空氣,空氣中所含氧氣在嬰幼兒消化系統內,會逐漸被吞入的需氧菌消耗,從而獲得結腸內無氧的環境。

無氧的結腸環境,既可限制需氧細菌的數量,又可促進從乳管內吸入的厭氧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生長、繁殖和定植。


總結

腸道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嬰兒從母親體內一個溫暖的幾乎無菌的子宮環境進入一個充滿病毒,細菌和真菌的世界,他的腸道功能更需要母親的呵護。

  • 母親產道內含有大量有益菌群,這是寶寶獲得有益菌的第一大途徑。

  • 親膚接觸,不僅能夠安撫寶寶,幫助建立母乳餵養,母親溫暖的懷抱,更能帶給寶寶彌足珍貴的有益菌群。

  • 母乳汁和母乳餵養,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寶寶持續保護力。

這已經不是一道選擇題!

大自然是神奇的,在賜予寶寶生命的同時,也賜予了媽媽魔力——媽媽們不是「葯神」,而是寶寶們的「守護神」!!!

撰文|盛佳 王靖

來源: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