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花長春:當地產的支撐漸行漸遠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花長春、董琦

  導讀

  本輪復甦缺少地產投資的強支撐已是共識,我們認為這將帶來本輪復甦的三個特點:一是“地產-金融”閉環打破,製造業和服務業成為復甦主要驅動力;二是地產投資壓力漸增,會伴隨著地產資產抱團效應愈演愈烈,下半年壓力集中期或帶來政策邊際變化;三是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將從投資端逐漸轉向消費端,重點關注地產後周期和租賃相關領域的投資機會。

  摘要

  近幾個月一面是部分城市地產銷售火爆,一面是地產調控的深化。我們認為當前政策意圖依然明確,即抑製地產投資屬性,引導地產回歸居住定位。多項政策發布以來地產行業已經產生了一些影響:

  1)融資端:地產商貸款融資增速基本觸頂。

  2)供給端:一是債務擴張受限,拿地增速明顯回落,二是為加快竣工確認收益降杠杆,開工、竣工仍在加速。

  3)需求端:政策調控對地產銷售總量影響不明顯,更為明顯的特徵是大小城市之間的分化。

  地產商面臨去杠杆的壓力,資金來源勢必更加依賴銷售回款,少拿地、強施工、高竣工將成為今年地產的主旋律。

  1)銷售端來看,今年地產銷售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壓力,其一是信用環境的相對收緊,其二是商業銀行融資端的約束。結構上仍將向大城市集中,房地產資產的“抱團效應”在地產投資下行階段將愈發明顯。

  2)前端來看,在地產商負債擴張受限情況下,雖然政府供地意願較強,但地產商拿地更加謹慎,土地購置費對地產的支撐將延續到21年上半年。

  3)中後端來看,在前兩年杠杆率不受約束階段,為了在規模排位賽上獲得先機,開發商普遍向前端拿地和開工傾斜,也導致竣工不及預期,在去杠杆的壓力下,竣工潮有望開啟。

  4)整體來看,地產投資維持韌性,小幅回落,節奏上前高後低。

  缺少地產強支撐,本輪復甦的三大特徵:

  1)“地產-金融”閉環打破,製造業和服務業成為下一階段復甦主要驅動力。

  2)下半年地產壓力漸增,壓力集中期或帶來政策邊際變化。

  3)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在消費端將逐步擴大。

  除了看好對地產後周期的傳統家具、家電和建築裝潢消費等,我們也看好大城市住房保障帶來的機會。隨著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推進,供地上向租賃住房傾斜,增加保障房供應,同時盤活存量住房也可能成為後續工作重點,我們認為涉及優質自持型長租公寓的房企也將進一步受益。

  目錄

  正文

  1

  抑製投資屬性,地產雙重身份即將被打

  如何達到“房住不炒”?抑製地產投資屬性,引導房地產回歸居住和消費品的定位。2020年8月,監管部門頒布房企融資新規,設置“三道紅線”將房地產企業分成四檔,並根據分檔限制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長。12月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同時,提出通過租房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2021年1月,央行發布“房貸集中度管理”新規,對商業銀行地產融資進行限制。“三道紅線”和“房貸集中度管理”兩項政策分別對融資需求端和供給端進行約束,政策組合的意圖十分明確,就是要抑製地產的投資屬性,引導房地產市場回歸居住和消費品的定位。

  1.1

  為何要抑製地產的投資屬性?

  首先,疫後經濟對地產依賴度依然較高。在2020年經濟修複的過程中,房地產行業仍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產投資恢復明顯快於其他需求領域(圖1),並且地產投資對其他行業的復甦也起到了很強的帶動作用。從各省數據來看,2020年前11月房地產投資恢復越快的省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往往也更高(圖2),這意味著地產修複的確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復甦。

  其次,房地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從住房不足變為房價過高。勞動年齡人口是主要購房群體,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早已過轉捩點,需求增量有限,更多是大都市化帶來的此消彼長和需求分化。因此,再走依賴地產投資提振經濟的老路,中小城市地產可能再度面臨供給過剩的壓力。從數據上看,雖然從待售面積角度,房地產庫存壓力似乎不大,但待售面積僅包括已竣工部分,並不包含開工未竣工的部分,而從我們測算的廣義庫存來看,20年4月份以來廣義庫存就開始緩慢回升(圖3、4)。

  最後,打破“地產-金融”閉環,為實體經濟發展讓路。20年仍有大量流向房地產及相關領域的貸款,居民消費減少,但個人住房貸款規模不降反增。金融資源過於集中在房地產行業不僅會加大金融風險,也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因此,打破“地產—金融”的舊有閉環,有利於建立“實體經濟(製造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為國內產業鏈現代化打下基礎。

  1.2

  政策調控有何影響?

  融資端:2020年9月份以來地產商貸款融資增速基本觸頂。2020年2月份以來,房地產企業的貸款增速持續回升,6月份轉正,但隨著8月“三道紅線”新規的發布,貸款增速基本觸頂。從歷史經驗來看,房地產企業貸款增速與貨幣條件密切相關,而永煤事件之後貨幣條件持續寬鬆的環境下,貸款增速並未進一步回升(圖5),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對房企的融資約束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供給端:房企去杠杆,拿地明顯回落,新開工持續修複。“三道紅線”後,房企開始去杠杆,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拿地增速明顯回落,9月各線城市拿地增速均有所下降,地產商拿地積極性不足,導致土地溢價率回落,土地流拍數量也明顯上升(圖6、7)。其二是拿地雖然減少,但開工、竣工仍在加速。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說,拿地快開工可以加速資金流轉,而降杠杆則需要加快竣工結算,結轉業績以確認收入。因此我們看到9月份以來,新開工、竣工面積增速仍在回升,與拿地增速出現持續背離(圖8)。

  需求端:地產銷售總量影響不明顯,大城市地產持續走強。調控政策對地產銷售總量的影響還不明顯,20年12月建案銷售面積當月增速仍維持11.5%的較高增速。大小城市之間的分化則愈發明顯,一線城市20年12月銷量累計同比進一步提高到14%,二三線城市則基本持平,銷量的分化同樣帶來了價格的分化,一線城市20年12月二手房價格同比為8.6%,遠高於二三線城市房價漲幅(圖9、10)。未來地產投資屬性雖被抑製,但人口從小城市流往大城市的趨勢並未改變,大城市地產銷售和價格仍有比較強的支撐,而小城市則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2

  房地產去杠杆小周期的三個特徵

  “三道紅線”疊加“房貸集中度管理”,地產商面臨去杠杆的壓力,資金來源勢必更加依賴銷售回款,其結果是房企拿地更加謹慎,同時為了增加回款,開工推盤相應也會加快。由於在建工程確認收益可以加快降杠杆,因此施工和竣工也會加快。整體來看,少拿地、強施工、高竣工將成為今年地產的主旋律。

  銷售端整體來看,今年地產銷售主要面臨來自兩方面的壓力,銷售面積增速或回落至-2%以下,結構上來看,地產銷售仍會往高能級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集中。

  壓力之一:貨幣環境的相對收緊。地產銷售當前並不差,一個重要原因是寬鬆的貨幣環境和利率水準下降的刺激作用。從歷史數據來看,地產銷售與利率存在比較明顯的負相關關係,19年底時貸款利率為5.62%,此後持續下降,20年三季度時僅為5.36%(圖13),利率下降對地產銷售產生刺激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利率下降對買房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對租房的影響要小得多,因此我們也看到,20年以來,雖然大城市房價持續上漲,但租金增速卻持續下降(圖14)。隨著貨幣政策的逐步正常化,貨幣環境對銷售的刺激作用將有所減弱。

  壓力之二:商業銀行融資端的約束。從“貸款集中度管理”的壓降規模來看,以主要上市銀行達標情況看,目前開發貸要壓降6228億元,抵押要壓降8444億元。我們如果以靜態視角來觀察,2-4年的過渡期,平均來看開發貸資金年均壓降大概在1500-3000億左右,抵押資金年均壓降大約在2000-4000億左右,由於個人抵押和國內信貸佔地產開發資金來源比例相似,基本在15%左右波動,對於地產開發資金整體影響大約在1.8%-3.6%左右。對於地產銷售而言,若以抵押比例50%來算,拖累建案銷售金額大約在4000-8000億元左右,整體拖累銷售2.5%-5%(表1),實際影響會因為居民在銀行間騰挪而有所弱化。

  從結構上來看,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並沒有改變,地產銷售仍會往高能級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集中。我國大城市人口佔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並且人口流動仍在持續。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超過100萬人口城市佔比較18年提高0.7個百分點達到28.5%,但相比主要發達經濟體仍有較大差距,比如19年日本達到64.7%,美國達到46.5%,人口從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趨勢仍會持續,因此地產銷售將進一步向高能級城市集中,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將因此受益(圖15、16)。在調控壓力加劇、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同時,地產資產的抱團效應也將愈發明顯。

  前端來看,土地成交趨於下降,土地購置費對投資的貢獻延續至上半年。成交熱度其實在20年9月以後就明顯回落,在地產商負債擴張受限的情況下,雖然政府供地意願較強,但地產商拿地更加謹慎,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9月以來土地溢價率持續回落以及土地流拍數量的明顯上升。因此21年土地成交將延續回落。但土地成交回落對地產投資的負面影響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因為實際土地支付成交存在一定滯後性。從數據上看,土地購置費滯後土地成交價款10個月左右,由於20年前8個月土地成交仍然較強,這意味著土地購置費對地產的支撐將延續到21年上半年。

  中後端來看,在去杠杆的壓力下,開發商加快竣工結算,竣工潮有望開啟。對於開發商來說,前端拿地和開工是能夠幫助開發商快速擴張,竣工則更多是完成合約“義務”,帶給開放商的“好處”是確認收益,對於降低杠杆率有幫助,但是對規模擴張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因此在前兩年杠杆率不受約束的時候,為了在規模排位賽上獲得先機,開發商普遍向前端拿地和開工傾斜,也導致竣工不及預期。而20年8月三道紅線收緊地產以來,開發商面臨去杠杆的壓力,開發商不得不加強施工,通過竣工結算的方式降低杠杆,21年竣工增速有望回升至8%以上。

  整體來看,地產投資維持韌性小幅回落,節奏上前高後低。從地產投資分項來看,建築安裝和土地購置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隨著開發商債務擴張和融資受限,房地產進入去杠杆的小周期,拿地和開工會有所回落,但施工和竣工結算的動力較強,建築安裝工程對地產形成支撐,地產投資將保持一定韌性,全年增速或在6.9%左右,而節奏上由於上半年土地購置費的貢獻,上半年投資將好於下半年。

  3

  地產強支撐漸行漸遠,本輪復甦有何不同?

  本輪經濟進一步修複過程中,由於地產調控政策收緊,地產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邊際走弱,在缺少地產強支撐的情況下,經濟復甦與以往相比有何特殊之處呢?我們有以下三點主要的判斷:

  首先,地產支撐作用減弱,製造業和服務業有望接力。經濟復甦的邏輯在經歷了複產復工拉動、政策支撐的投資發力後,當前已經步入第三階段。本階段中,地產投資增速因調控收緊而有所放緩,對經濟支撐作用邊際走弱,製造業投資、服務業等內生性需求修複將成為主力。在整體穩杠杆的背景下,地產行業去杠杆,勢必使得信貸資源從地產流向其他領域,“實體經濟(製造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有望取代“地產—金融”的舊有閉環。

  那麽地產行業去杠杆,製造業受益幾何呢?從我們測算的製造業貸款餘額來看,製造業貸款餘額增速與製造業投資增速密切相關。20年製造業貸款餘額增速高漲一方面是製造業投資後程發力,融資需求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可能與貸款利率明顯下降、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等因素有關,可以看到貸款需求指數和銀行盈利指數在20年出現明顯背離。今年雖然貨幣環境整體有所收緊,但受益於“地產-金融”舊有閉環的打破,製造業貸款增速或維持高增。根據此前測算,房地產貸款每年壓降在5500-11000億,除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外,20年製造業投資佔非地產非基建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達到95%,簡單假設房地產壓降貸款90%流向製造業,那麽製造業貸款將增加5000-10000億,將直接拉動全年製造業投資2.3-4.7個點,若考慮貸款對投資的撬動作用,拉動作用可能還會更大。

  其次,下半年地產壓力漸增,壓力集中期或成為政策轉捩點。近年來土地成交價款小周期明顯縮短,地產前端融資調控的小周期在一年左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在於經濟增速出現持續回落後,地方穩增長壓力在逐步增大,但地方隱性債務擴張受限,導致地方財政更加依賴土地。一旦土地市場壓力較大,政府存在動力對地產前端融資調控進行適當放鬆。那麽2021年年下半年隨著地產投資的回落,一方面是穩增長壓力或有所增大,另一方面是土地市場疲軟對地方財政支撐力度不足,因此下半年壓力集中期可能會看到政策的邊際變化。

  最後,地產角色發生調整,對經濟的貢獻將從投資端轉向消費端。地產對經濟的貢獻主要包括房地產投資以及房地產消費,目前來看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還是在投資端或生產端。利用2017年投入產出表測算,地產和建築增加值佔總增加值比例達到13.8%,若把對其他產業拉動考慮在內則達到22%。房地產消費對經濟的貢獻近年來雖有所提高,但貢獻仍然較低。若僅考慮狹義地產消費,包括房租、水電、物業等住房消費性支出,19年全國住房消費佔支出法GDP的比例僅為9.1%,當然進一步加入家電、家具等廣義地產消費,地產消費貢獻會有所提高。

  未來隨著地產投資增速放緩,投資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減弱,而地產商去杠杆、加快竣工節奏,地產竣工端對經濟的貢獻將有所增強,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逐步從投資端轉向消費端。

  4

  地產角色轉換,擁抱兩條投資主線

  在地產角色發生轉變的背景下,兩大鏈條值得重點關注:

  其一是,地產對經濟貢獻從投資端轉向消費端,家具、家電、建築裝潢材料等地產後周期消費將進一步受益。地產商去杠杆,加快竣工節奏,地產施工端對經濟的拉動減弱,但竣工端對經濟的拉動將增強,國內需求對地產後周期鏈條提供支撐,傳統的家具、家電、建築裝潢材料領域消費將確定性受益。

  其二是,今年大城市住房保障將是重頭戲。2020年12月經濟工作會議中,房地產部分著重強調要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就是房價過高,從房價收入比情況來看,19 年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達接近24倍,20年進一步提高,且遠高於二三線城市。而解決的辦法不僅要抑製大城市房價上漲,還需要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一定的住房保障,因此住房保障可能是2021年地產政策的重頭戲之一。

  隨著住房保障相關政策的推進,優質的自持型長租公寓房企將更加受益。從政策具體實施上來看,租賃市場體系建設上,租購同權等長租房政策完善有利於提高居民租房積極性,因此短期來看,房企自持型長租公寓將受益。保障房供應上,除了供地向租賃住房傾斜之外,盤活存量住房也可能成為後續工作重點,我國住房和商業辦公樓都存在大量空置的問題,根據CHFS調查數據,我國城鎮住房空置率近年來持續上升,2017年超過21%,這意味著全國城鎮地區有6500萬套空置住房,而隨著保障房供應的增加,這也會對上述地產後周期鏈條形成支撐。

  (本文作者介紹:國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全球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