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事裡的人生》

   致編輯的一封信

  編輯同志:

   您好!本人以解讀故事方式,十年間先後撰寫了500篇討論人生文章,並擇其262篇匯編成《故事裡的人生》一書,該書2018年9月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分上下兩冊,820頁,88萬字,本人想將所刊與未刊作品以每天一篇或兩篇方式,陸續貼在貴網上,供更多讀者閱讀,望予以支持為盼。

   本人鄭重承諾:第一,作品均自撰原創,絕無剽竊抄襲;第二,永遠不過時,因討論的都是人生常事、常情、常理;第三,誰讀都有用,它面向普羅大眾,與生存生活息息相關;第四,均是正能量,它旨在導人求善、求真、求美。

   此致

  祝安!

   隋信才謹啟

   二0一九年三月於吉林白山

   《故事裡的人生》簡介

   《故事裡的人生》,人文類作品集,2018年9月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88萬字,上下兩冊。全書262篇文章均以解讀故事方式討論人生萬象,每文先說一兩個故事,然後通過感言,多角度解讀故事給人的啟示或警示,旨在導人求真、向善、趨美,全書充滿正能量。解讀中既提出問題,又給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具有鮮明指導性。全書故事形象生動,解讀深入淺出,語言明白曉暢,具有啟迪心智和型塑人格、豐富知識和增長才乾、調適心理和暢達情懷等積極作用。

   《故事裡的人生》序言

   人生之旅是一段路程,一段經歷,亦是一段故事,是無數碎片化小故事的連綴。故事展示了人生的豐富與精彩,也道出了人生的苦澀與酸辛。解讀故事,就是解讀人生。

   人生在世,很少有人去追問人是什麽、人為什麽活和怎麽活的終極問題,它需要深邃的哲思和不懈的探索,常人難以回答,常人也沒必要自討苦吃,勞神去求解這麽深遠宏大的道理,樂樂呵呵活著就是。但人活在世上,要生活、要工作、要交往,而這一切所生成的一個個小故事,無不與終極問題有關。看來,繞是繞不過去的,只好面對。所以,我便在生活的海灘上撿拾些如貝殼的細小故事,並和大家一起從這些細小故事中品味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和苦辣酸甜。

   以品評故事解讀人生,本人先後寫了500篇文章,斷斷續續用了十年功夫,本書的262篇,是其中的一部分。十年,是一個思索過程,也是一個感悟過程。在信息化波濤洶湧、社會發展瞬息萬變和舉世頂禮膜拜“孔方兄”的今天,仍在述說一些老掉牙的故事,的確有點不合時宜。但本人魯鈍,認定在如何做人、做事的倫常方面,“太陽底下無新事”,堅信歷史不管怎麽進步,社會不管怎麽發展,“正正直直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和和諧諧處人、順順暢暢生活”這條道理,亙古不變,永遠是人間正道。而一個個負載正道的小故事,是一面面鏡子,具有永恆的普世價值,故一意孤行,其中甘苦自知。

   魏文帝曹丕視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詩聖杜甫認定“文章千古事”。如此重要的事情,做起來豈敢率性放言,故遵繩墨而循常理,書中文章,釋放的均是正能量,旨在導人求真、向善、趨美。故意媚俗嘩眾,或奇談怪論以誤導世人,或戲說惡搞以吸人眼球,或半遮半掩以引發好奇,或譏諷、調侃、吐槽以煽動情緒等,均為本人所不恥。

   本書凡識得常用漢字者均能讀懂。其內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人生活中能遇到的大小事情,多有所論及,意在為讀者奉上一桌品類齊全、看上去賞心愉目、吃起來香甜可口、咽下去營養豐富的人生大餐;其行文既力避學理之深澀枯燥,亦謹防俚語之粗鄙膚淺,求其明白曉暢,意在使不同層次的讀者品出不同滋味。大學者能將深邃複雜的大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簡潔明了,能將直觀具體的小現象剖析得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本人才疏學淺,力所不能,但心嚮往之。

   全書262文均獨立成篇,雖都是討論人生,但篇與篇之間並無邏輯關聯,其篇幅長短依據內容多少而定,短者幾百字,長者四五千言。本書體例簡單,每篇文章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先說一個或兩個故事,二是感言,即對故事進行解讀。感言是文章主體,力求“成嶺成峰”地多角度闡釋故事對人生的啟示,意在使解讀成為一盤色、香、味具佳的菜肴,避免其淪為一匙寡淡的“雞湯”。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人絕無看輕“雞湯”的意思,一篇文字,無論長短,如果能成為“雞湯”,哪怕是寡淡的,也比那些摻有雜質甚至含有毒素的東西強百倍。

  本書努力融意義引領的思想性、豐厚學養的知識性和怡情悅性的藝術性於一爐,具有啟迪心智和型塑人格、豐富知識和增長才乾、調適心理和暢達情懷等積極作用。全書每篇文章,力求道理說得入情入理,聽了就懂;知識講得真實可信,看了有用;文章寫得流暢生動,讀了有趣。當然,願望是好的,也盡力為之,但實效如何,只有讀者定奪,只有時間定奪,只有歷史定奪。

   本書262篇文章所記述的種種世間現象和所討論的思想觀念及精神品質等,難免有題材相似、相近之處,但由於每個故事各自背景、事件、人物和情節不同,更由於解讀的側重點不同,相似、相近題材之間,不僅不存在趨同、重複,反而還具有豐富內容和深化思想的互補效應。比如,書中關於人格修為,關於人生態度、價值、意義,關於建功立業,關於信念、信仰、理想目標,關於讀書、寫作,關於父慈母愛、兒女孝道,關於助人、救人,關於戰勝苦難、殘疾,關於同事、朋友、鄰裡相處,關於子女和學生教育,關於傳統文化,關於戀愛婚姻,關於神道、術數,關於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關於情緒情感調適等各類題材,各有多篇,但文本各異,內容各異,解讀各異,相互參閱,會使相似、相近題材更全面、更豐滿,會使解讀更系統、更深化,本書也因此增強了內容的豐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有趣的可讀性。

   本書揀選的數百則故事,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可查、可證的真實事件、人物,也有寓言、童話、神話和筆者根據需要隨時編寫的,但不管何種形式、何種內容,其故事都是社會生活某一點或某一側面的概括,都具有典型性,不論什麽人在什麽時候讀之,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啟示、啟發抑或受到警示、警醒。就故事本身而言,其價值是恆久的、普世的,至於感言部分,只是本人對故事的理解、體會,萬不敢與故事本身並論。但在解讀過程中,本人力避讀後即扔即忘的膚淺性和消遣性,而是致力於常讀常新,力求重讀時亦會產生新鮮感和獲得感,力求無論何種情境、何種年齡段、抑或何種年代的人讀之,都會有所啟迪、有所感悟、有所獲得。當然,這是筆者追求的目標,未必如願,但盡力矣。

   生命呱呱墜地,由幼小到長大,由長大到衰老;故事從生命開始,由簡單到複雜,由複雜到深刻。生命有自身邏輯,並不循著學界的倫理分類前行。本書的三百篇文章,意在多角度解讀人生,很難清晰歸類,故匯編成書時,比附生命邏輯,以每篇文題第一個字的筆畫多少為序,從少到多,依次排列。

   本書是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思政工作的一個科研項目,是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材。學院致力於大學生人格培養,以“二課”為平台,注重案例教育,突出實踐育人,囑我為“二課”活動,諸如學生自製《德育小報》、學生自編《成長手冊》、演講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德育活動課等,提供一些案例和素材。在陸續提供案例和素材過程中,思路不斷拓寬,內容不斷豐富,寫著寫著,便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學院黨委十分重視本書的編寫工作,黨委書記、院長孫維忠同志為結集成書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並強調要保證質量。在此,本人對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以及對所有提供幫助的同事、朋友,表示誠摯感謝!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一把寶劍,磨礪了十年,霜刃是否鋒利,試了才能知道。一本小書,花了十年心血,品評了數百個個故事,能否給世人一點啟示,讀了才能知道。本書問世後,倘若能為讀者解除點滴疑惑,有助於生命之樹成長,其願足矣。

   隋信才

   2018年3月於吉林白山

   《故事裡的人生》1——3篇

   一 塊 石 頭

  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有一次問院長:“象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呢?”院長摸摸他的頭,笑了笑,沒有回答。過了幾天,院長交給那男孩一塊石頭,對他說:“明天早晨,你拿這塊石頭到集市上,找一個顯眼的地方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掉它。”

   男孩接過那塊石頭,原來是一塊小小的鵝卵石,不過,樣子有點奇特,外表光潤,裡邊還星星點點透出晶瑩的光。

   第二天,男孩來到市場,在顧客頻繁走動的地方擺上了那塊石頭,不少人前來問價,也有不少人要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高就有越多的人要買。回到孤兒院,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了賣石的經過,院長拍拍他的肩頭,表揚他今天做得很好,並告訴他:“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奇貨市場上去賣。”

  第三天在奇貨市場上,竟有人出了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第四天,院長給了男孩一塊金黃的絲綢,讓他包好這塊石頭,到珠寶市場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又比第三天高了十倍,更由於男孩只是展示而不賣,石頭竟被傳揚為“稀世珠寶”。男孩興衝衝地捧著這塊石頭回到了孤兒院,將這一切告訴了院長。

   院長拍拍男孩的肩頭,意味深長地說:“孩子,生命的價值就象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有不同的意義。其實,這塊石頭是我從門前小河的河灘上撿來的,它的外表雖然比較奇特,裡邊似乎也透出一絲晶瑩,但它確實是一塊很普通的石頭,根本不是什麽寶石。可是,就這麽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是珍寶。你不就象這塊石頭一樣嗎,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增強自信,並努力爭取和適應更好的環境,你的生命就會有價值、有意義。你說,人活著是不是很有意思?”

   男孩若有所悟,從此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故不再消沉,勤奮進取,長大後成了名醫。

   作者感言:院長是一位很高明的老師和長者,面對男孩“象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還有什麽意思”的沉重詢問,沒有給予正面的直接回答,而是讓這個男孩去賣一塊普通的石頭,通過給多少錢都不賣的自我看重,讓男孩看到了自我重視、自我珍惜、自我相信的價值和不同環境對事物存在的意義。院長那幾句意味深長的話,是水到渠成時鏟出的最後一鍬土,使男孩頓然醒悟,找回了失落的自信。

  我們講這則小故事,是想借此說三點想法:

   想法一:一個人,樹立自信心很重要。

  男孩最初“活著還有什麽意思”的想法,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他認定自己活著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所以他自卑,他消沉;當他通過賣石受到啟示並經院長點撥後,找回了失落的自信,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於是振作,終有所成就。小故事告訴我們,是自信心鼓足了男孩的生命風帆,推促他書寫了靚麗人生。

  那麽,什麽是自信心呢?所謂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或成為什麽樣人的一種心態或心向,它是個體在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基礎上對自身素質能力和存在價值的自覺認同和充分肯定,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勢。有自信心的人確信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夠完成某項工作並能取出成績。

   自信心是人追求事業成功的重要助力。2010年10月,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等人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堅信自己擁有強大的心理潛能,並勇於挖掘,會激發頑強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裡更有“韌勁”,從而可以更冷靜地面對偏見、傷害挫折,最終一步步贏得成功。事實正是如此,當我們確信我們能做成某件事時,就會產生樂觀積極心態,情緒飽滿,精神振奮,甚至迫不及待。一旦行動起來,自信心又會促使我們增強勇氣、凝聚精力、開發智慧,主動去尋找克難攻堅的方法,從而走向成功。毛遂之所以敢於自薦與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國,是因為他深信自己有能力說服楚王出兵救趙;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時,就曾豪邁吟出“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終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備受迫害的鄧小平,72 歲復出主政中共中央,是因為他堅信自己的治國理政主張能把中國引向富強。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自信地說:“即使拿走我現有的一切,但只要留給我信念,十年之後,我又將成為美國石油大王。”蕭伯納有一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毛遂、毛澤東、鄧小平、洛克菲勒就是“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的優秀典範。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相繼要求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更充分證明,自信心不僅對個體生命的成長髮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對一個團隊、一個政黨、一個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記得尼采曾經說過:“我就是太陽,我可以給整個世界光明。”說的近乎瘋話,而後來他真的瘋了。但現在想來,尼采的成功,大概也是靠了這分自信。

  怎樣培養自信心?其方法多多,在此略舉一二:關注自己的優點和成績,別滅了自己的威風;多與有自信而成功的人士接觸和來往,你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堅持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不斷告訴自己“我能行”“我真棒”“我能做得很優秀”; 樹立自信的外部形象,儀表整潔、舉止灑脫,行為端方;保持一定的自豪感,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要抓住機會展現自己的優勢、特長,同時注意彌補自己的不足,因為優點的充分彰顯可以增強自信;要磨練自己的意志品格,學會堅忍不拔和不屈不撓,因為意志軟弱的人無法做到自信;要多讀名人傳記,從中汲取營養,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會幫助你增強自信;事先做好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因為失敗容易導致氣餒自卑;給自己確定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此等等。

   自信的反面是自卑,自卑是過低評估自己。故事裡的男孩最初認為自己“活著沒有什麽意思”,就是一種自卑。自卑的人自輕自賤,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輕自賤,自己瞧不起自己,是自己先敗下陣來,其失敗的命運注定,自卑者都是被自己打敗的。所以,有人提醒說:“人都是被自己打敗的,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而有自信心的人能戰勝自己,能戰勝自己,就不會被自己打敗,就有希望成功。

   假如你缺乏自信,那位成了著名醫生的男孩就是你的榜樣。增強自信,你可以高掛雲帆濟滄海。

   想法二:一件物品,在什麽地方存放或出賣很重要。

   一塊普通的鵝卵石,靜靜地臥在河灘上,沒人注意它,也沒有一點價值,因為它只不過是成千上萬鵝卵石中的一塊而已。但把它挑選出來,拿到普通市場上去賣,它就產生了觀賞價值。——存放地點的轉換,讓它由無價值變成有價值。

   把它拿到奇貨市場上去賣,價格比普通市場高十倍;再把它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價格又比奇貨市場高十倍,並被稱為寶石——出賣地點的轉換,讓它的身價劇增。

   為什麽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不同級別的市場,出賣貨物的品級是不一樣的,其市場級別越高,其貨物品級就越高,這是市場構建過程中形成的機制,並已經在世人心中形成定勢。人們普遍認為,能在奇貨市場或珠寶市場出賣的東西,一定是奇貨或珠寶,否則,它就不會在那裡出現。

   這個小故事只是一個勸人不要自輕自賤而要增強自信的童話,那塊石頭不會真正出賣,因為一旦從事實質性交易,拿去讓行家鑒定,就會真相大白。不過,在現實市場的實質性交易中,小故事說的現象卻普遍存在。同一廠家製做的同一款式、同一規格、同等質地的一套裝裝,在大集市流動商販的攤位上,只賣幾十元錢,最多百十元錢;把它擺在有點層次的商店裡,標價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如果掛在高檔的商城中出賣,價格則飆升到幾千元。同樣的一聽啤酒,在小超市中三五元錢,在大商城中六七元錢,在一般的餐館中十幾元錢,在高級賓館的餐桌上幾十元錢,在高檔夜總會上竟能賣到近百元。其貨一也,其價格迥異,地點、環境不同之故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身價效應、品牌效應和炫耀性消費日熾的當今社會,其商品價格越高,人們就越趨之若鶩。普通商品在特定環境裡賣到天價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現象早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托斯丹•邦德•凡勃倫注意到,經濟學界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如果你是商人,運用好“凡勃倫效應”,想法把你的商品擠進高檔市場,你就會發大財;如果你是消費者,而且身處需要計算過日子的普通人家,還是務實為好,購買需要的東西,最好先去普通集市、商店轉轉,免得花了冤枉錢。

   想法三:經歷教育、實踐育人很重要。

  院長成功開導男孩的做法啟示我們,在對子女或學生施教過程中,讓孩子親力親為的經歷教育,往往比簡單的說教更有效。這是因為,親力親為是感同身受,是對感覺的直接喚醒和對心靈的直接開啟,它真實、具象、生動、親切,遠比抽象的概念和判斷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賣石頭的過程以及石頭的價格變化,實實在在,真真切切,自我看重、自我珍惜的價值不言自明。

   一 枚 硬 幣

   一位年輕的中國女醫生被派往非洲的布基納法索,她的任務是幫助那個國家建設一個健康診所,時間是一年。在啟程之前,去過布基納法索的一位朋友告訴她,那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到處都是向你伸出髒兮兮的手,用法語喊著“禮物、禮物”的乞丐。當飛機抵達布基納,正好是夜晚,她拖著行李走出機場的時候,有一輛載有兩人的摩托悄悄地駛到她身旁,沒有一點先兆,其中一個人飛快地搶下了她的手提包,隻幾秒鐘,摩托就消失在黑暗中。

   那個手提包裡有她的護照、現金、旅行支票、照相機、機票以及其它隨身用品。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又重新給她補辦了護照,並給了她相應的補償,在經濟上她並沒有什麽損失,但她的精神糟透了。在最初的幾周裡,她憤怒、懊惱、煩躁,她討厭這裡的人和工作,對這個國家沒有一點好感,這裡的貧窮、這裡的小偷、這裡的效率低下、這裡無所事事的官員,以及這裡的酷熱和這裡的灰塵,都讓她無法忍受,她恨不得馬上離開這個該死的地方,返回祖國。她情緒低落,工作消極,度日如年。

   一天,她走在布基納的大街上,一個瘦長的老婦人向她伸出了手,用法語說:“禮物、禮物。”看著老婦人可憐兮兮的樣子,她不但沒有一點憐憫,反而咬牙切齒地用法語說:“我沒有禮物,我沒有錢,幾個星期前搶匪搶走了我所有的錢,我現在甚至無法離開你們的國家,我什麽也給不了你!”那位乞丐認真地聽著她的話,然後咧開嘴微笑著,露出所剩無幾的牙齒,同時手在自己髒兮兮的口袋裡摸索。

   “那麽,我給你一件禮物吧。”老婦人和藹地說著,把一枚黑褐色的舊硬幣放到女醫生的手心裡,轉身慢慢地走了。女醫生驚呆了,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錢,但對那位老婦人來說,這意味著一餐飯。她為自己的自私和狹隘感到羞愧,她也因老婦人的善良仁慈感到溫暖。她沒有去追趕老婦人,她緊緊地握著這枚硬幣,深情地看著老婦人消失在人群中。她覺得,那位老婦人儘管身無分文,但卻給了她無價的禮物,這也是她一生中收到的最厚重的禮物。她看到了布基納法索人民美好的一面,她被窮人那平凡中的高尚所感動

   第二天清晨,她感到布基納的朝陽是那麽燦爛,她變得開朗、熱情、勤奮,起早貪黑地工作,熱心地救治著每一個前來就診的病人。當她出色完成任務,就要返回祖國的時候,機場門口擁擠著上千名送行的布基納法索人。

   她向送行的人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手中緊緊地握著老婦人給她的硬幣,帶著布基納法索人民的善良和美好,帶著為祖國爭得的榮譽和自豪,踏上了飛機的旋梯。

   作者感言:一枚小小的硬幣,顛覆了女醫生對布基納法索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改寫了她的生活和工作。這個小故事給我們三點啟示:

   啟示一:哪裡都有醜惡,但絕不是社會主流。搶匪的驟然出現,說明這個社會是不完美的,哪裡都有醜陋和邪惡。但與貧窮而善良的老婦人和那上千名有情有義去機場送行的人相比,搶匪類的壞人只是極少數,他們只是茫茫草原上幾點汙穢的泥淖,永遠代替不了一望無際的綠茵茵草地和草地上盛開的鮮花;他們只是社會這棵大果樹上結出的幾枚乾癟醜陋的苦果,永遠不代表社會的主流。社會主流永遠是大多數人所秉持的人性化觀念和道德行為,不管是什麽民族國家,不管是什麽膚色,也不管說著什麽語言和使用什麽文字,更不論強國弱國富國窮國,概莫能外。因此,我們不能被一兩個汙點或一兩枚苦果遮住雙眼,看不到無邊的綠野和滿樹又大又圓又紅的甜果,不能以社會的醜惡現象為依據,否定某一民族國家人民或某一正常社會組織成員常態化的、健康的倫理生活,更不能以此為據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坐標。

   啟示二:老乞丐的一枚舊硬幣震撼了女醫生,說明道德是有力量的。高尚的道德行為,能喚醒死寂的靈魂,能溫暖冰冷的心,能讓即將熄滅的人生之火熊熊燃燒。

   啟示三:女醫生的改變和千人為之送行的場面,說明人性是相通的,同情心、憐憫心、關愛心感恩心等善良仁慈,是全人類所共同遵循的人道準則,它是人類全球化過程中構建普世倫理,建設和諧世界的基礎。

  

   一 顆 珍 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養一顆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他來到海邊的沙灘上挑選沙粒。他選中了一粒沙子,便問:“你願意讓我把你放蚌殼內,沉入海底,使你慢慢變成珍珠嗎?”

   “那要多久?”沙粒問。

   “需要很多年,而且只有你一個呆在蚌殼內,沒有陽光,一片黑暗,十分陰冷。不過,我也不敢保證你一定會變成高品質的珍珠。”養蚌人以實相告。

  “你還是去尋找別的沙粒吧。”沙粒果斷拒絕,並從養蚌人的手掌中滾落到沙灘上。

   養蚌人一顆顆地挑選,一次次地詢問,從清晨問到黃昏,沒有一顆沙粒表示願意。夜幕降臨,就在養蚌人要絕望的時候,有一顆他選中的沙粒答應了他。

   旁邊的沙粒都嘲笑那顆沙粒,說它太傻了,淹沒在深深的水裡,孤獨地住在蚌殼中,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只能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太不值得了。況且,辛辛苦苦好多年,還不一定變成有品質的珍珠,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可那顆沙粒不在乎同伴們的嘲笑,還是無怨無悔地隨養蚌人去了。

   鬥轉星移,許多年過去了,那顆沙粒已長成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很快被一個美麗高貴女人買去,戴在她香軟的玉頸上。而曾經嘲笑它傻的那些夥伴們,不僅依然只是一顆顆沙粒,而在多年的風吹日曬和潮汐衝刷中,身體變得越來越小,有的已風化成塵土,被風吹散了。

   作者感言:許多年住在蚌殼裡,飽受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的折磨,是一粒沙子要變成一顆珍珠必須經歷的生命之旅。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事業的成功和前途的輝煌,都需要付出代價,都要克服諸多困難和挫折,甚至還有可能直面徹底失敗的生死考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兩千多年前就列舉了上述一個個真實案例,說明了這個道理,揭示了苦難的價值。唐玄奘獨步五萬裡取得真經,哥倫布遠涉重洋發現新大陸,從小就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海倫•凱勒終成世界著名女作家,全身癱瘓、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史蒂芬•威廉•霍金提出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宇宙模型,哪個不是歷經磨難才創造了豐功偉業,成了世界巨人。

   你想成為珍珠嗎?你想有一天能垂掛在貴婦人香軟的玉頸上一展風采嗎?那就學學那粒沙子,答應那位養蚌人的請求,冒著變不成珍珠的風險,讓他把你放在蚌殼裡,無怨無悔地承受多年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的折磨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