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不是一邊熱愛生活,一邊不想活了?

2018年最新改版的「讀一手」欄目,固定每周一頭條推送。不湊數,隻追新。

為了保證每本書的新鮮度和可期待指數,未讀君集結了數十家優質出版品牌,推薦最新圖書的同時,也推薦圖書品牌。未讀君認為:讀書不認品牌,不如不讀書。

周一的晚上,尤其笑不出來。

在都市生活中,人人都有點“病”,也許是工作帶來的持久焦慮,也許是情感關係中的莫名困擾,也許你其他都還好,只是社恐犯起來連自己都怕……今天的讀一手就像一本都市病歷,看新書,解心病。

現在的年輕人,多少有點社交恐懼症,有的害怕接電話,有的去哪都戴著耳機和口罩。而在我們8000公里之外的“腐國”人民,也和我們一樣,日複一日掙扎在相安無事與情緒失控的臨界線上,這本書就用地道的英式毒舌對各種社交困境進行了一番自黑。

它犀利地戳穿社交生活中那些秘而不宣的潛規則,更是一份教你如何正確應對“社恐星人”的雷區說明書,如果你深受社交煩惱,請記住:你並不是一個人在進行這場避開他人的持久戰。

這些英國人的糾結,你大概也經歷過:在公司飲水機接水向來隻接半杯,因為受不了後面排隊的人盯著你後背的壓力;發現老闆也來坐電梯,於是儘管身處38層也毅然選擇走樓梯;想警告對方你真的要生氣了,又不敢直接撕逼,最後把郵件落款“致以誠摯的問候”改成“致以問候”;在座位上吃薯片時,無法不擔心自己嘴裡發出的聲音堪比建築工地……

▲《大英煩事多》內文插圖

看了這本書,你也許會發現自己也深受這些“英國病”的折磨,不妨也來一段自黑,笑對生活吧。

剛才講了英國人的社恐,這本講了芬蘭人的社恐。芬蘭有個笑話是這樣講的:“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

所以,“芬蘭人的噩夢”就是:攔錯了巴士,卻又不好意思不上車;電梯裡只有你自己和一個陌生人;你想嘗嘗免費樣品,可又不想和銷售員說話;求職時不得不為自己說些好話;同事找你閑聊,不得不假裝自己很忙……

▲《芬蘭人的噩夢》內文插圖

“芬蘭人的白日夢”則是:安靜……那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不需要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是我本人沒錯了!

這是一個可愛的繪本,講述了一個社恐患者的各種內心戲,你和我也正在經歷的日常生活的紛紛擾擾。

最後,送上一個芬蘭式微笑

▲《芬蘭人的噩夢》內文插圖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是當代天才女作家珍妮特 · 溫特森的自傳,看了這本書,就會發現她的成名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裡,那些不動聲色的幽默,其實是作家真實傷痛的保護色。溫特森開放且坦誠地剖析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受傷的童年往事、壓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後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陰影,同時也意味著磨礪和成就自我的可能。正如《泰晤士報》對她的評論所說:“也許她曾經有機會可以既快樂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 · 溫特森了。”

生命不只是一支從子宮飛往墳墓的時間之箭,照自己的意願活得頭破血流,也好過聽從別人的安排,虛張聲勢地過淺薄生活。

你最關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裡。最親近的人,會把你拖進最持久的戰役——

“你要是敢跟我離婚,就別想見孩子了!”

“你個不孝子,是不是想讓我死給你看?”

“我好難受,看看你讓我變成什麽樣了!”

“你不是想要這個嗎?那就乖乖聽我的。”

這四種情感勒索可能就發生在你和你的伴侶、父母、朋友、同事之間……我們有時是受害者,有時是勒索者,傷害正在發生,我們卻渾然不知。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學經典書籍最近出了新版,作者蘇珊 · 福沃德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作家,她對勒索者和受害者的類型做了歸納,並且指出:一段關係之所以能墜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雙方的弱點共同造成的。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讓步、勒索者滿足告終,實際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讓勒索者的心態更加扭曲,關係中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對情感勒索這一現象的辨別、診斷、應對與自救,你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

去年作家弋舟推出《丙申故事集》,一上市即進入豆瓣熱門圖書榜單,入選2017年度豆瓣十大小說,《丁酉故事集》是弋舟繼《丙申故事集》後的短篇小說集,包括《巴別爾沒有離開天通苑》《緩刑》《勢不可擋》《會游泳的溺水者》《如在水底,如在空中》五個風格迥異的故事。

機場獨自遊蕩的小女孩,為一隻貓逃離城市的男人,還有為赴十八年前隨口一說的約定奔赴遠方的中年男子……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在弋舟筆下都帶著一種堂吉訶德般的精神氣質。在弋舟的筆下,我們看到一些這個時代人們共有的病症,雖然有時,這種病治不了,我們能獲得的有限的解脫,在更深層的憂慮面前仍然是徒勞的,但我們可以在文學中思考、確認、重新發現自我。就像一位讀者對這本書的評價所說的:“這本書是一束光,我看見了陰影中的自己”。

《小小的事》全書沒有一個字,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的插圖,幾百張插圖表現的,是一個小男孩的抑鬱,男孩眼神中的憂傷、恐慌、驚詫......種種微小的情緒變化都在作者的畫筆下呈現出來。

那個小男孩,成績不太好,並且發現自己越來越難找到朋友,也沒有辦法融入集體。他內心的焦慮和恐慌變成一團團黑色暗影。這些影子不斷在他周圍浮現,貼近他的身體,奪走屬於他的一部分。

無聲的畫面中,男孩的身體開始變得殘缺……當心靈的傷痛以具象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那種感覺是震撼的。

▲《小小的事》內文插圖

這本書的敘事也沒有完全偏向主人公,作者在表現小男孩憂愁的同時,也表現出他的情緒對周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作品無意責怪任何一個人,只是傳達出每個人都在經歷的苦痛——因為黑色的暗影也在小男孩同學的身旁浮現。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梅爾·特裡貢寧在2014年因抑鬱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與現實生活的結局不同,這本書的最後,小男孩得到了幫助,他看到了周圍人的脆弱,而當人們交流和分享這些感受時,治愈的力量就會產生。儘管微不足道的小事匯集起來,足以擊碎一個人,但有了同類,我們便能得到救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