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首晟離世,我們仍要和抑鬱症戰鬥

?

《財經》記者 辛穎 王麗娜/文 王小/編輯

又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最終敗給了抑鬱症。

12月1日,美國華裔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去世,終年55歲。6日,張首晟家人發表聲明,其是在與抑鬱症的戰鬥之後意外去世。

張首晟不僅發現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更是包攬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和富蘭克林獎章。

近年來,因抑鬱症而辭世的公眾人物屢見報端,世衛組織(WHO)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間,全球受抑鬱症影響的人數增加了18%。往往最令人唏噓不已的就是,“我之前見到他看起來還很健康”。

“不少抑鬱症患者聰明,有奉獻和自我犧牲為他人服務的精神,因此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壓力。”作為大量抑鬱症患者的觀察者,曾任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的王祖承如此感受,作為一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在診治抑鬱症患者時,必須要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疾病,不僅症狀比較隱蔽,而且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階段。和酒精成癮的這類輕度“精神障礙”不同,由於影響影響社會生活,甚至導致自殺行為,已經成為疾病負擔最為嚴重的一類精神障礙。

他們有類似的疾病症狀,但痛苦又各自不同,人人都覺得自己最孤單痛苦,但也有不少人在艱難地同抑鬱症抗爭。問題是,他們該如何才能走出抑鬱?

“失去”希望

“我吃了藥竟然沒死,真是失敗。”楚涼一覺醒來,平靜地給朋友發了一條微信。她對12片安眠藥的效果沒有概念,只是按掌心的大黃牛了一把,有沒有危險她不在乎,“自殺不是事,是解脫,你不懂”。

27歲是楚涼經歷過的最灰暗的岔路口,事業、愛情、親情所有的撕裂都同時向她湧來。她開始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地隨時大哭,厭食、失眠、人都快“瘦空了”,深陷的法令紋讓她少有的笑容都毫無生氣。

楚涼苦於整夜整夜地失眠,去醫院診治,填了一份問卷,以自我敘述病情為主,診斷為“中度抑鬱症,必須按時吃藥”。

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包括心境或情緒低落、興趣缺乏以及樂趣喪失;心理症狀群可分為心理學伴隨症狀和精神運動性症狀;軀體症狀群包括睡眠紊亂,食欲紊亂,性功能減退,精力喪失,非特異性軀體症狀如疼痛、周身不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雙相障礙和抑鬱症屬情感障礙的兩種類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下稱安定醫院)副院長王剛,在和《財經》記者解釋抑鬱症時,隨手在紙上畫了兩個曲線圖。

“簡單說,抑鬱症每次發病都是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呈倒鍾形曲線。”王剛說。而雙相障礙,曲線有低有高,常見情緒高漲即躁狂或輕躁狂、抑鬱及混合四種發作模式,“抑鬱症也稱單相障礙,臨床上沒有單相躁狂,出現躁狂必然有抑鬱發作”。

在與這些情緒的糾鬥中,患者可能就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甚至付諸於行動,專業醫生面對抑鬱症患者的提問都非常謹慎。

“自殺是不能繞開的話題,但有技巧,不能上來就直接問。”王剛告訴《財經》記者,從敏感度低的外圍問題入手,慢慢建立信任後,開始試探,“如果感覺他比較坦率,可以直接一點‘有沒有輕生的念頭啊’。如果戒備心比較強,就委婉一點‘生活有沒有希望’啊?”

很多時候,陪同前來的家屬對患者輕生的念頭都非常震驚,不過最終會實施的患者只是少數。王剛分析,國外的跟蹤隨訪顯示,抑鬱障礙的自殺率是4%-10.6%,“這是成功實施的。自殺有幾個層次,自殺觀念、自殺企圖、自殺計劃、自殺行為,從結果看又分成功和未遂。不少患者有自殺觀念,但逐漸形成計劃,並最終真正實施的人不多”。

碰到有自殺計劃的病人,他會建議對方住院治療,並聯繫病人的親友告知其嚴重情形。對抑鬱症的治療,王剛強調綜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幾種治療手段。

擺脫病恥感

“媽,醫生說我是抑鬱症。”楚涼不是不知道母親的性格,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試試。

“什麽抑鬱症,你日子過的這麽好有什麽抑鬱症。你要是抑鬱症,我看滿大街都是抑鬱症。這是醫生開的藥?看我都給你扔了。”楚涼的母親是一名醫生,她懂很多,卻不懂抑鬱症。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告訴《財經》記者,由她負責的“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的研究”項目在31個省的調研結果,並不理想。根據其在2017年公布的數據,抑鬱症患者中,因為自己的症狀而尋求谘詢的比例不足1/5,實際接受治療的比例才僅10%左右。調查樣本中抑鬱症患病率為2.1%。

當人們感到無法正常生活時,第一選擇往往不是精神科,甚至不是醫生。

“不僅是普通人對抑鬱症的理解存在誤區,就連其他科室的醫生也不理解。”黃悅勤介紹,患者由於精神障礙導致一些症狀時,在非精神科和心理科的機構接受治療的比例高於四分之三,而其他科室的醫生即使並沒檢查出病因,也很少考慮到可能是抑鬱症引起的。

抑鬱症的診斷,是綜合判斷的過程,醫生診斷時需要根據患者的表現、講述、疾病表征及以往臨床經驗做出綜合考慮。

外界的重重誤解,會讓抑鬱症患者產生一種“病恥感”。抑鬱症從社會獲得的支持不夠,有的會被家人和同事指責為意志薄弱、沒事想太多等,導致病人不敢不願對外傾訴,並加重患者的悲觀絕望。

對患者來說,能夠談論抑鬱症是擺脫“病恥感”重要的環境需要。不論是與家人、朋友還是與醫學專業人員談論,或者在學校、工作場所和新聞媒體上公開談論,都可幫助消除這種汙名,最終使更多的人能夠尋求並得到幫助。越來越多的患者互助組織、公益團體正致力於此。

積極治療、預防複發

服用抗抑鬱藥的第一天,楚涼感覺差點沒暈倒,而在第一周的時間由於感到惡心幾乎沒吃飯,這段適應期並沒有立刻讓一切變好,“那段時間沒有悲傷,也沒什麽快樂,就是穩定的沒有任何情緒”。

抗抑鬱症藥品的部分副作用,是不少患者逃避治療的理由,但事實上,大多數抗抑鬱藥物的副作用可控,醫生會根據患者個人情況為其選擇最合適的藥物,聽醫囑最重要。

在沒有給工作、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時,心理治療甚至休息、調節生活規律、減輕壓力即可。黃悅勤指出,“如果自我調節困難的一定要及早就診、治療。比如運動可以緩解情緒,但是抑鬱症患者對運動已經提不起興趣,這個時候就不應該盲目的嘗試,反而耽誤了治療的時間。”

初次治愈的抑鬱症患者,約四分之三有終生複發的風險。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陸林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介紹,抑鬱症停藥有一個標準,如果第一次發作,一般吃藥6—9個月,症狀改善後鞏固治療4—9個月可以停藥。但第二次發作,就要維持治療2—3年。如果第三次複發,那就建議終身服藥了。有的抑鬱症發作一次就痊愈了,有的則是慢性的,像高血壓一樣,不能停藥。大部分抗抑鬱藥物的副作用很低,可以長期使用。

另一方面,如果治療痊愈後,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堅持適當鍛煉、睡眠充足,抑鬱症複發的可能性很小。病人可以坦誠地告訴醫生自己不想吃藥,那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狀態來決定是否減量或停藥。

楚涼在第一次停藥後,依然沒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但她開始嘗試著去和身邊的人溝通,和生活本身溝通。

(文中楚涼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