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相障礙的抑鬱發作與單相抑鬱的鑒別診斷

抑鬱發作通常是雙相情感障礙的初始表現,那麼雙相障礙患者前期的抑鬱發作與單相抑鬱癥狀有沒有區別?雙相障礙和單相抑鬱的治療存在關鍵差異,早期識別這兩個病症的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發表在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上的一項研究,使用大型、具有代表性的社區樣本,評估了發展為躁狂或輕躁狂的精神病性特徵,並對轉躁前的抑鬱和單相抑鬱進行了比較。


方法


基線時(T0)選取3021例14-24歲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在10年的時間內進行了四次評估。研究階段包括隨訪調查(T1,T2,T3)和家庭研究(T1,T3)。第一次隨訪調查(T1)僅針對14-17歲的基線個體,而第二次和第三次隨訪針對所有個體。T1階段反應率為88%(自基線以來的中位數間隔:1.6年;間隔範圍1.2-2.1年),T2為84%(自基線以來的中位數間隔:3.5年;間期2.8-4.1年),T3為73%(自基線以來的中值時間間隔:8.2年;間隔範圍7.3-10.6年)。在最初3021人的總樣本中,隻參加了一次評估的佔7%,兩次的佔16%,三次和四次的分別為48%和29%;93%的參與者至少進行了一次後續評估。


結果


抑鬱、躁狂和輕躁狂發作頻率

976例受試者經歷至少一次嚴重或輕微的抑鬱發作,之前無躁狂或輕躁狂癥狀。在這些人群中,有35名患者(3.6%)隨後發展了輕躁狂(HE,n=16)或躁狂(ME,n=19);在941例單相抑鬱的患者中,再次抑鬱發作的有659名。因此,本研究對發展了躁狂發作(n=35)和保持單相抑鬱(n=659)的受試者進行了比較。轉躁的受試者報告有較低的教育水準,但性別和年齡沒有顯著差異(表1)。在第一次抑鬱發作之前,各組間焦慮症、物質濫用或ADHD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表2)。



雙相障礙初期的抑鬱癥狀

如果僅根據DSM定義的9個廣泛癥狀診斷標準,單相和雙相障礙的抑鬱癥狀總體類似(表3),只有兩種癥狀在雙相障礙的早期抑鬱發作中更頻繁:無價值感、過度內疚自責(80% vs. 56%, OR=2.52);反覆的死亡、自殺意念或企圖(74%vs. 50%, OR=2.31)。


如果對特定嚴重性指標進行更詳細的評估,就會發現進一步的差異:憂鬱特徵在早期雙相抑鬱中更常見,差異最明顯的是「完全喪失快感」(OR=2.53)和「早晨心情更糟糕」(OR=4.30)。


結論


潛在轉換躁狂患者的初始抑鬱發作,特點是顯著增加的自殺(odds ratio, OR=2.31)、更高的無價值感和過度內疚感(OR=2.52)、完全喪失的樂趣(OR=2.53)和晝夜變化(早晨的情緒更糟糕,OR=4.30)。未發現食慾過剩、嗜睡和精神運動癥狀方面的顯著差異。

初始抑鬱發作的癥狀特徵可用於鑒定隨後轉變為雙相障礙的風險,臨床醫生可以綜合這些癥狀特徵以及其他已知的風險因素(如家族史),及時準確鑒別診斷雙相障礙風險個體。


鑒別診斷


鑒於雙相障礙的病程中抑鬱發作的頻率高於躁狂,哪些線索提示患者罹患的可能是雙相而非單相抑鬱?以下三組提示或有助於兩者的鑒別。

一、提示雙相而非單相抑鬱的因素

  • 癥狀於青春期前出現;

  • 抑鬱發作時程短;

  • 抑鬱發作頻率高;

  • 呈現季節模式;

  • 癥狀於產後出現;

  • 多種抗抑鬱葯治療失敗;

  • 對抗抑鬱治療無應答;

  • 對抗抑鬱治療應答過於迅速*;

  • 對抗抑鬱治療應答不穩定*;

  • 抗抑鬱葯治療後煩躁不安、激越、失眠;

  • 雙相障礙家族史;

  • 人際關係不穩定史;

  • 頻繁遭遇職業問題;

  • 頻繁遭遇法律問題;

  • 使用酒精及藥物。

(*:轉躁)


二、其它提示

  • 伴有典型躁狂發作的雙相障礙 I 型的診斷通常早於雙相 II 型;

  • 患者主要的心境狀態可能為易激惹,而非情感高漲,認識到這一點或有助於診斷;

  • 更多地關注患者的活動增加而非心境改變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

  • 雙相障礙與自殺風險的顯著升高相關;

  • 雙相障礙患者常採用高度致死性的自殺手段。


三、可能與雙相障礙相關的因素

  • 早發;

  • 抑鬱發作的次數較多;

  • 既往抗抑鬱葯轉躁史;

  • 敵意及衝動的人格特質。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