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業教師與業餘教師的4個差別,你都認同嗎?

專業教師與業餘教師的差別有很多。

曾經與一些老師討論教師的愛心。我根據弗洛姆的觀點說,教師要兼具無差別、無條件、給予學生安全感的“母性之愛”和有差別、有條件、給予學生方向感的“父性之愛”,對靈魂無限關愛,對錯誤零度容忍。有的老師說“老師真偉大”,我說:“這只是職業的要求,是一個專業教師的起碼素養而已。”

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你選擇了空乘職業,成了一名空姐,那麽在工作中就不能任性,不能隨便耍脾氣,即使客人態度蠻橫,你也需要保持理性,和顏悅色,禮貌應對。這不是說空姐偉大,只是遵循了既定的職業規範而已。

在體育界,有專業球員與業餘球員之分;我認為,在教育界也有專業教師與業餘教師之分。是否能成為合格的專業教師,與入職年數無關,甚至與應試成績高低也無關。專業教師的應試成績一般不會差,且往往能超越應試;但應試成績好的老師不一定是合格的專業教師。

專業教師與業餘教師的差別有很多。比如專業教師能大面積培養出優秀學生,而業餘教師僅能把基礎好的學生培養好,卻很難轉化後進生。專業教師情緒穩定,不容易把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帶到工作中來;業餘教師則情緒不穩定,在家裡遇到不高興之事,就有可能向學生發 火。遇到難題,專業教師習慣主動承擔責任,冷靜分析,自我反思;業餘教師則習慣吐槽抱怨、推卸責任。專業教師重視分數更重視育人,業餘教師隻關注分數不關注育人;專業教師對所有學生公平公正,一視同仁,而業餘教師則容易根據學生差異差別對待,比如對優生偏愛,對後進生忽視,對家庭富貴的學生厚待,對家庭貧寒的孩子冷淡,等等。

在我看來,除了以上差別,專業教師與業餘教師的差別還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首先,專業教師喜歡教書,他們把教師職業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和平台,致力於在教書育人中獲得幸福感與自由感;業餘教師不喜歡教書,他們隻把工作當做賺取薪水養家糊口的工具,很難在工作中體會到幸福感和自由感。

專業教師把教書當作事業或者志業,業餘教師把教書僅僅當作職業。真正喜歡教書的專業教師,他們在工作中的意義感主要不是源於公開課、職稱、應試成績,而是經由教學、經由學生的成長獲得。雖然他們也不是萬事如意,但他們沒有憤世嫉俗,沒有消極抱怨,而是勇於承擔身為教師的責任,努力在學校裡、在教室裡探尋樸素真實的教育理想。他們的生命裡始終燃燒著一種激情,他們談起教育就高興,說起教學就話多,提起學生就來勁,在他們的人生詞典裡沒有“職業倦怠”這個詞。他們能把許多教師看來枯燥乏味的教育生活,活出詩意。

業餘教師往往不喜歡或者不太喜歡教書,只因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加之現在教師職業收入不算低,穩定且有保障,所以留守在這個崗位上。他們的工作主要圍繞應試、職稱、待遇和榮譽,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學校的安排。他們在工作之餘很少主動鑽研探究,發展專業,提升自我。遇到難題,喜歡歸罪於體制、環境、學生、家長等,缺乏自我反思的品質。

2

由於專業教師真正喜歡教書育人,所以就有了與業餘教師的第二個差別:專業教師不斷學習,將專業修煉視為終身之事,在動態中進步;業餘教師不喜歡學習,不願花時間鑽研探索,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

在我所了解的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中,有一大批這樣的專業的中小學教師,他們不滿足於生命碌碌無為的狀態,不願意“熬時間”“混日子”,而是帶著破解教育教學難題的目的,開啟“三專模式”:“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朱永新語)。他們在緊張的工作和繁忙的生活之餘,批注文章,提交作業,參與研討,勇於自我否定。他們求知若渴,親近那些能夠幫助自己理解教育、理解人性、解決問題的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方面的偉大書籍,探尋生命規律,探求教育真理。

專業教師擁有敏銳的教育洞察力與感知力,能緊緊追蹤國內外最新的教育教學發展信息,學以致用。你和他們交流,總能聽到新的名詞概念,新的領會見解。他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學習,是因為他們不僅把學習當作提升專業能力的手段,更視之為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最重要的路徑。

業餘教師則不願學習,不喜歡閱讀,更不喜歡書寫。因為不喜歡,也就“沒時間”“沒精力”“沒效果”。即使學,也隻願意學一些“短平快”的應試絕招、一些能立竿見影解決問題的管理妙招。要閱讀,也僅僅是閱讀一些教育雜誌、教學刊物。在他們看來,應試就是終極目標、全部目標,教好書考出好的成績就行了,學那麽多“無用”的理論做什麽?許多老師原來是大學畢業,但多年後,教高中的老師逐漸地成了高中水準,教初中的老師逐漸成了初中水準,教小學的老師逐漸成了小學水準,究其原因,就在於缺乏學習。

3

由於專業教師喜歡學習、善於學習,也就有了與業餘教師的第三個差別:專業教師擁有成體系的認知結構,而業餘教師的知識結構零散、不成系統。

一個專業的老師能深刻理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相關學科專業的根本性書籍,有比較合理的知識結構,並能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知性閱讀能力,養成研習經典的良好習慣。分析問題時,專業教師會自動調動知識背景,運用多種理論多角度靈活解釋現象,發現真問題;而業餘教師則固守僵化、片面的觀點,僅憑經驗下論斷,造成“誤判”。

以我自己為例,在剛教書的前幾年,主要精力都放在吃透教材和管理學生上,對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並沒有清晰認識,只是粗淺地認為要把教材教好,而教好的標誌就是學生能考出好的分數。教了若乾年後,卻逐漸產生了許多困惑:文言文教得有滋有味,但對散文就不知道該教什麽,如何教;詩歌講得味同嚼蠟,基本就是圍繞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概念轉圈子,一首詩歌為什麽好,好在哪裡,總是不能從根源上說清楚。後來,跟著乾國祥、魏智淵等專家學習,才真正明白以上問題的根源在於缺乏強大的知識背景和系統的知識結構。

一個專業的語文老師的知識結構中,語文本體性知識(如漢語知識、文本解讀、學科實踐及理論、文學作品等)應該佔50%,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佔30%,人類基本常識佔20%。不會教散文,文本解讀不深刻,說不出一首詩好在哪裡,根源是語文本體性知識欠缺。於是我系統閱讀了哲學、文學鑒賞等理論,閱讀了《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唐宋詞十七講》《人間詞話》等書,才逐漸明白應當如何鑒賞和評價一篇散文、一首詩。

專業的老師,大腦中都有一個相對合理、系統的認知結構;業餘的老師,大腦中的知識是零散的,認知結構是不系統的。這幾年,我組織了教師讀書會,與一幫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研讀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理論等,就是為了搭建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解兒童的認知結構。許多老師在學習後,逐漸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教育教學中的現象,對原先存在的所謂“問題”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尋找到了新的破解之道。而業餘教師因為缺乏系統的認知結構,在分析問題時就容易陷入片面、褊狹、僵化的泥淖,思維存在許多問題,還要再憑借它來解決問題,何以為能?

4

由於專業教師有系統的認知結構、深厚的理論根基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就有了與業餘教師的第四點差別:專業教師解決問題遵守科學的流程和規範,而業餘老師解決問題則僅僅依賴經驗,缺乏章法。

魏智淵老師曾巧妙地以種莊稼來作比喻:老農民也能種出好的莊稼,袁隆平種的莊稼收成也不一定都好;但老農民是業餘的,袁隆平是專業的。為什麽?袁隆平種莊稼有科學的流程和規範,是經由實驗去發現;而老農民種莊稼依賴的是經驗,是經由經驗而領會。老農民也講“理論”,但他的“理論”只是既往經驗的總結,一旦自然環境和客觀條件發生變化,老農民的經驗就會失去效應;而袁隆平則可以分析變化背後的原理,通過實驗、對照、分析等提出應對方案。

專業教師在備課時遵循一套科學的流程和規範,這套流程和規範不一定都能有效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能保證將失誤減少到最低程度。舉個例子,為什麽許多語文課堂教學比賽參賽老師兩個小時備課時間,而且 除了《教學參考書》不能閱讀其他參考資料?就是因為業餘的語文老師備課缺乏科學的流程和規範,無法快速高效地處理問題,離了現成的資料就備不出高水準的課。

這與打球一樣,雖然業餘選手也能打出一些好球,但因為缺乏章法,容易受內外因素的影響,發揮不穩定。而專業選手有扎實的功底和科學的規範,所以不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失誤很少。專業老師能遊刃有余地處理各種文本,業餘教師面對與自己的知識背景、生命氣質相吻合的文體,也能上出好課,但一旦換一個他不擅長的文體,且規定時間備課,就無法招架了。

依然說備課。專業的老師則能快速啟動內在的備課流程。1.文本解讀:明白文本“寫了什麽”“ 如何寫的”“ 為何這樣寫”;2.教材解讀:確定“教什麽”“ 如何教”“為何這樣教”;3.從學生角度,確定“學什麽”“如何學”;4.構建課堂板塊:確定每個板塊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學習方式。業餘教師則手足無措,除了照搬《教學參考書》,乏善可陳。

作為曾經多年在中小學一線打拚的教師,我深知許多老師生活工作的不易和深處“小環境”中的無奈。而且,我也明白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與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培養方式有直接關係。上述分析,與其說是分析差別,不如說是指出方向。雖然現實有種種限制和不足,但人不是機械被動地被環境塑造的,人依然有選擇的自由。努力成為一名專業教師,這不僅關涉到教育教學的業績,更關涉此生的幸福與自由。

來源 | 教師博覽

編輯 |白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