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教師的3個讀書建議,送給新學期急需充電的你

老師們,新學期來了,您的閱讀計劃做好了嗎?新學期,包括語文在內的三科統編教材開始在部分省份普通高中起始年級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將陸續全面推開。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閱讀?

暑假期間,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在“為中國未來而讀”2019閱讀行動研討會上作了一次精彩報告,本文是據報告整理後的文章,送給開啟新學期的老師們。

我們為什麽要閱讀?

課程改革“倒逼”老師讀書

語文老師當“讀書種子”,這是一種理想、一種責任,同時也是我們面臨的很實際、很緊迫的職業要求,是當下課程改革的形勢所迫。“四件大事”在催促課改,強調讀書。一是未來兩三年,各省市全部進入“新高考”;二是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頒布,義務教育語文課標也啟動修訂;三是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將在全國投入使用;四是中央與國務院發文,指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小學初中的課程改革。

國家緊鑼密鼓地頒布政策性文件,為“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助陣,這必然給教師提出更高的業務要求。這種形勢下,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就成了一個硬指標。從小學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閱讀量會成倍增加。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作為老師,自己的閱讀量能否跟上這個“節奏”。新教材的讀書量大增,我們羅列一下就知道了,初中三年要求學生讀36種書,其中12種是必讀的。這36種書中老師們讀過的有多少種?恐怕不會特別樂觀。我做過小範圍的調查,有些老師連1/3都沒有讀過。

再說閱讀的範圍。以高二“選擇性必修”下冊為例,中外文化論著單元中的4篇課文,節選自4部科學專著,包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卡爾·薩根的《宇宙的邊疆》,劉大椿的《科學哲學》,關增建的《天文學十五講》。很多老師說:“這是自然科學的,我們怎麽講啊?沒法講。”高二實施“專題研習”教學,一個專題,三五篇課文,圍繞某個專題研習,要順藤摸瓜,讀更多的書,找很多資料,涉及許多相關知識。要指導這樣的課,老師必須具備比學生寬廣得多的知識面。雖然我們是語文老師,但對自然科學也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有一定的閱讀量,還要有閱讀的廣度,這樣才能站在一個高位上,設計出更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隨時與學生互動。

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投入使用後,估計很多老師都會發現自己讀書太少,跟不上,適應不了。新教材要求學生讀的書,老師必須自己先讀,這是倒逼我們去讀書。靠以前那點兒“庫存”,看來是不行了。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標題有點兒嚇人,說2019年高考語文,考的都是沒有讀過的,讀過的全都沒有考。這也可以說是部分事實,體現了一種改革和變動。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的確在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也大大拓展,不只考文學,還涉及哲學、歷史、考古、經濟、科學等方方面面。表面看,高考語文考的是學生的閱讀面、閱讀量、閱讀速度,實際上考的是學生讀書習慣與閱讀質量。高考當然是在考學生,同時也是考老師——如果我們當老師的還是不讀書或者少讀書,就很難應對未來的高考!

閱讀建議1:備課先做“浸沉式”閱讀

現在老師備課都有“教師用書”,很多教案都是現成的,明天要上課,今天準備就來得及,不讀書也可以應付。但是,老師不讀書,課怎麽可能有溫度?我聽過很多這樣的課,乏味、沒有感覺。為什麽?老師備課太容易了,網上都有,甚至連PPT都是現成的,這樣上課怎麽有溫度?例如,葉聖陶的兒歌《小小的船》,一共才4句,誰都背得下來。那就不用備課了?直接講就完了?我以為每個老師講這一課之前,都應該把自己當作兒童去想象,進入一種狀態。老師備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浸沉式”閱讀,即使是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讀,進入其氛圍境界,獲取鮮活的感受。還要把自己也當作孩子,設想他們閱讀這篇作品可能生發的想象與感覺。這是教學的“底子”,教學設計要立足於這個“底子”。老師自己先被課文感動了,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動。

所以讀書太重要了。從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校長的角度說,應該給老師留有讀書的空間。明智的領導不會什麽都管,不會乾預太多,不會搞無休止的評比檢查,學校若無自由的空氣,也就談不上書香校園。再說教師培訓,方式與內容也應更新,重視激發老師的讀書興趣、指導讀書思考,要有措施鼓勵和支持建立讀書研修小組,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培訓進修重要的是在整體素質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志向和事業心方面下功夫,在讀書方面下功夫,要培養專業興趣與專業敏感,拓寬視野,不斷更新知識。不要全都“直奔主題”,免得老師自己也卷入“應試教育”。

30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狀況至今仍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還是那句話,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閱讀建議2:少看微信多讀書

每個人都說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忙”似乎是所有人的普遍狀態。但教書是要有心境的,尤其是教語文,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格外重要,而讀書就是提升學養的主要途徑。再忙,也得擠出時間來讀書。

時間總還是有的,只不過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就是了。雖然大家很忙,但許多時間還是浪費了,自媒體捆綁了我們,這方面花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那麽,作為語文老師,很重要的,是必須具備一些媒體素養。現在高中語文也都開始讓學生學習媒體素養了。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是,我們應當怎麽看待信息時代的閱讀呢?

首先,對信息時代帶來的傳播渠道、閱讀方式的變化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被它裹挾。具體說就是盡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過濾分析的能力。其次,時間是擠出來的,不要等待有空當才去讀書。人生有限,時間寶貴,努力做到不被卷入流俗文化,盡可能有所超越,讓我們的生活多一點兒書香氣,這和語文老師的身份也比較契合。

在浮躁的“大氣候”中,盡量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辦法就是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定力和眼光。在浮躁的信息時代培養起良好的閱讀品位和習慣,對於建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最需要的是安靜一點兒,讓大家靜下心來讀書。

閱讀建議3:制定一份“私人書單”

讀書要擠時間,還要有目標、計劃和毅力,有適合自己的書單。我發現許多老師雖然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自由的、個性化的閱讀相對較少。關於讀什麽,如何讀,我在此給諸位提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讀書計劃可以設計為三個圈,也就是三個部分。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凡是上過大學的人,都應當讀過的基本的書。很可能是那種耳熟能詳卻未曾讀過的書,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量不一定很多,比如在二三年內能通讀十來種就可以。對一些人來說,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閱讀的書可能並不多,大都是為了考試的應對式的閱讀。現在當老師了,應當把大學期間該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書重讀一遍——這是自我“回爐”,比很多培訓管用。第二個“圈”,是與所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學文科的,也要讀點兒其他專業的書,包括自然科學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老師更寬。第二個“圈”的閱讀是為了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發現的那些專業的書。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要有培養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讀書計劃要有些系統,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時段內讀完一些基本的書。書目不要定得太多太滿,一定要保證能讀完大部分。順藤摸瓜,以概論帶讀基本的書。進入狀態後,可以讀一些深一點兒、不是很容易懂的書。有了讀書計劃並開始行動,就好比耕種一畦自己的園地,哪怕只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有追求的老師都不會滿足於當一個“教書匠”,而讀書無疑是成為研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特別是青年教師,經過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的讀書充電,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專業愛好,持之以恆,必將“成正果”。在這種狀態中,老師自己也會體會到成就感,同時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抵製職業倦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