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共同教育大綱:小學精讀課怎麽教?

前言:江蘇省特級語文教師曹勇軍撰文描述自己

在美國看到的語文課

景象時,曾提到過“精讀”:

他們重視文本精讀(close reading),常用做注釋填表格等方法梳理情節,把握細節,深耕文本。做注釋(annotation)類似於我們的批注評點法,就是把對原文關鍵處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寫在便利貼紙上,粘在原文旁邊。

我見過有學生對小說《崩潰》做的注釋本,內容很豐富,有的是對情節的梳理,有的是對細節的分析,還有的是對人物對話的品味,非常的個性化。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思維與語言表達的雙重訓練。

精讀是區別於泛讀而言的概念,在英文裡叫 Close Reading。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讀懂、讀透,明白它說了什麽,怎麽說的,內在含義是什麽?

在最新的美國共同教育大綱(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又譯“共同核心標準”)要求下,基礎教育階段,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每個孩子都要學習如何精讀。

大致來講,就是要求孩子閱讀的時候,要學會問問題,要研究文字和語言,要搞明白故事結構和邏輯,要能分析人物,等等。

為什麽對精讀這麽有要求呢?主要還是希望孩子讀書不要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而是有方法、有目的地從閱讀中獲取知識,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精讀和泛讀到底有什麽區別呢?簡單來說,孩子精讀一本書的時候,會多次閱讀,故事情節以外還會注重文字、語言和表達,能帶著問題去讀,而且能發現文字後的深層含義。

相比之下,泛讀一本書的時候,常常是讀一遍就完,閱讀時思想不夠集中,只看文字的表面意思,理解深度不夠。

那麽,平時孩子閱讀時,我們該怎樣引導他們對一些重點的書進行精讀呢?國外資深的小學閱讀課老師總結了四個主要方面:

01

Read and Re-read

首先,好書讀三遍

第一遍,也叫 cold read,先把內容基本讀下來;

第二遍,也叫 warm read,讀得仔細一些,加深理解;

最後,第三遍,也叫 hot read,透徹地理解內容,有總結,有分析,有提煉。

小學閱讀課老師說,第一遍 cold read,學生要做的是大致讀下來,讀的時候要學會勤快地用筆和小貼紙做標注;那些不認識的詞、拗口的句子,可以圈一下,跳過去,第二遍再來仔細看。

然後開始第二遍 warm read,這遍學生已經對文章大致內容有所了解,這時候加強對文章的分析和思考,並重點解決上一遍閱讀“遺留”下來的難點、問題。

到了第三遍,hot read,對學生的要求是要能對文章進行全面的綜合和分析;這個階段,學生對內容的把握能做到全面、準確、深刻,而且能把這些總結和分析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比如 Reading Response。

02

Ask Text-based Questions

學會思考和問問題

精讀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讓孩子能根據文章內容提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text-dependent questions)。

比如,精讀讀三遍,可以引導孩子問出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的問題:

第一遍:主要根據故事情節問問題,比如有關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這些基於事實的問題。

第二遍:根據對文章facts的梳理,提出一些帶有分析性質的問題,比如文章觀點、文章結構、語言特色、文本類型等等。

第三遍:開始往上走,根據文章的深層含義,提出一些引申性的問題,比如推斷、主題和自己過往經歷和生活的關係等等。

這種提問或思考方式從低幼小朋友就可以開始“操練”,比如,讀到下面這個 non-fiction 小短篇——青蛙和蟾蜍有什麽區別?就可以引導小朋友邊讀邊考慮最基本的“精讀”問題:這篇文章說了什麽?作者為什麽寫這篇文章?他是怎麽說的?

03

Sort Text Structures

理清邏輯結構

理清文章的敘述、論證結構也是精讀的一大“任務”。國外老師在閱讀課上,經常會引導孩子去發現文章或書中最常見的這四種邏輯結構:

Cause and effect 因果關係

Problem and solution 問題和解決

Compare and contrast 比較和對比

Chronological order 時間順序

看看這張小學三年級小孩在老師指導下做的分析文章 text structures 的要點圖(anchor chart),很清晰,也很有趣。

老師還會提醒學生特別注意文章中的一些“信號”詞(signal words),幫助發現內容之間的邏輯。

實際精讀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用一些簡單的圖來分析和理解這些邏輯關係。比如,因果關係,可以這麽表現:

問題和怎麽解決問題,可以這樣表現:

Compare 指的是尋找相同點,而 Contrast 指的是尋找不同點;這種表現方式,就很理想。

體現故事的時間線“邏輯”,這麽畫就行。

04

Annotation & Think Marks

做注釋、做筆記

要精讀的書最好還是自己買回來,因為在上面塗塗畫畫是不可避免的。什麽時候讓孩子做注釋、做筆記?那要看孩子,不過可以引導他去對一些難點、重點、疑問多加注意。

這是一個中學生讀《傲慢與偏見》時做的注釋,各種 highlight、sticker滿處飛,讀得好認真!

在書上做注釋之外,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 worksheet。比如,這類練習紙,可以用來總結 main ideas and key details。

當然,可以玩得更 high 一些。這張圖下面是讀了一篇關於蜜蜂的文章總結,上面用冰淇淋圖又把 main idea 和 key detail 做了提煉。

比如,精讀裡經常要求做人物分析,可以這麽玩兒啊!

這些簡單的圖表,能幫孩子把精讀這件事兒具體地“落實”下來,過程還會挺有趣。

總結一下,精讀這件事兒,本身並不難。要多讀幾遍,要帶著問題去讀,要能理解文章的結構邏輯,要能感受文章獨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而且,要勤於動手,多做注釋、筆記、總結。

但是,對於很多孩子,甚至大人來說,精讀也不容易,尤其在碎片化粗淺閱讀流行的今天。我們大家都有這種傾向,就是更容易接受簡單易懂、又符合自己已有觀點的內容;而遇到長篇幅的,深奧難懂的,挑戰現有觀點的內容,我們經常敬而遠之。

而孩子們的精讀,本質上,恰恰就是要跨過這個“坎兒”,要突破人性的“舒適區”,去讀懂自己覺得困難、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這就是精讀的意義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