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論「酒」!

1

酒,通常用作筵席上之飲料,而運用到醫藥上,卻由來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十三方中,記載用酒治療疾病的就佔有五個方子,如《素問·湯液醪醴論》的「醪醴」,《素問·繆刺論》的「左角發酒」,《素問·腹中論》的「雞矢醴」、《靈樞·經筋篇》的「馬膏」膏法、《靈樞·壽夭剛柔篇》的「寒痹熨法」等,以上五個方中,都用到酒,其中不僅有內服劑,而且還有外用法,這對後世醫學用酒劑治病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漢張仲景在《內經》的基礎上,他在著《傷寒雜病論》裡,記載用酒的方劑更多了,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方是用清酒及水同煎的,清酒即米酒之陳香者,取酒以宣通百脈,流通氣血,使經絡暢利並引諸葯更好地發揮作用,氣血和,經隧通,則陰陽得平,脈復而心悸自安。多年來,我在臨證時,對用炙甘草東加酒煎與不加酒煎,曾多次作了比較,感到其療效確有差異。

舉一個例子,例如利勝大隊姚金秀,患心動悸,脈結代。我用炙甘草湯方,起先數診未囑加酒,而效不顯,後再診時囑其煎藥時一定要加酒,服後效顯著,這就說明了經方組合之嚴謹,用藥配伍之精當,而如果本方不加酒煎,療效雖然也有,但比較慢。

再有如《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此方加清酒同煎者,以其助諸葯活血而散久寒也。又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以上二方,均以白酒為葯,方中所稱之白酒,據《千金方》《外台秘要》謂:「白酒即米酒之初熟者」,米酒即今之醪糟。現市上所售之白酒,也稱燒酒,但在臨床運用上很不一致,有用高梁酒的,有用紹興酒的。但在用途上,應根據病情、體質、天性等不同情況適當地選擇運用,不可拘泥。

2

余在學醫時,跟隨老師臨證見習時,一日曾遇一老年患者,突患胸悶心痛劇烈,短氣不得臥,頭汗淋漓,手足發冷,病勢急重。按其脈象沉緊,舌苔自膩,老師即問患者平素會飲酒否?曰:「會」。老師隨即處方以瓜蔞六錢、薤白四錢,半夏三錢、淡附片五分、乾薑五分、白酒四兩,囑其家屬加水適量速煎予服,並教導我說:此即《金匱要略》所載之胸痹心痛證也。

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東加味。而其中白酒為必用之葯,因為酒性大熱,能通血脈,並助藥力,血脈通暢,通則不痛矣。翌日,其家屬又邀複診,雲服藥後心痛漸止,昨夜已能安臥,要求再去複診。以此,我益信老師熟究經方,深悟仲景配方用藥之精超也。

又如《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載:「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膠艾湯方用清酒以行葯勢,與全方合用,可以和血止血,亦可以暖宮調經,更可以治腹痛、安胎兒,所以本方為婦科中常用的有效方劑。

再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載:「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藥用紅花一兩,酒一大升,煎減半,未止再服。按本方亦用酒,以酒能行血,紅花能活血止痛,二葯合用,則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我在平時臨證時,凡遇婦人因風寒而致閉經腹痛,或月事愆期,少腹冷痛者,常用此方煎服,或用紅花一兩,高粱酒一斤,浸後早晚各服半兩,(具體劑量靈活掌握)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此方價廉葯美,誠良方也。可惜現在有的臨床醫生已很少用了。

我的家鄉,民間常用紅糖燒酒隔水燉暖內服,以治脘腹受寒冷痛,往往獲效,因紅糖甘溫,酒性大熱,溫通血脈,亦即取甘者緩之,熱以療寒的旨意。

據初步了解,某些地區,(如宜興等地)民間有這樣的傳統習慣,婦人產後,必定要喝點酒。(不會喝的例外)這是什麼道理呢?我認為:酒性溫熱,能活血行瘀,中醫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產後喝些酒,是有利於養血活血,早日恢復健康的作用吧!

3

我院黨支部書記王保川同志,於一九七五年十月份開始患冠心病,(經多次心電圖及心血管醫師確診)經常自覺心胸悶腹脹,左肩背扳緊不舒服,手指麻木,四肢發冷,脈結代,心律不齊,早搏每分鐘有時竟達8-10次,尤以夜間為甚。曾服西藥潘生丁、心得寧、乳酸心可定等藥物,但只能使結代脈(早搏)暫時減少。

自一九七六年開始改服中藥,根據辨證,先後曾用瓜蔞薤白白酒湯、炙甘草湯等加減(方中常加用丹參、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葯),服了一段時期後,再用白人蔘浸高梁酒(比例是酒一斤,人蔘一兩)每天臨睡時及白天各服半兩,服後結代脈不再出現,並用聽診器經常複查,期前收縮確實消除,夜間並能安睡,至今五年余未發,健康情況良好。

筆者從去年二月份開始,晚間也常有結代脈出現,自覺心前區有壓迫感,當時也用白人蔘浸酒,晚上臨睡前10ml,白天常以啤酒少量飲服,早上及晚飯後常作慢跑鍛煉,之後,結代脈等證逐漸消失了。

酒,在醫藥上的用途確實很廣泛的,余在早年行醫時,每遇瘡瘍初起患者,常囑服「仙方活命飲」,用酒水各半煎服,外用醋調陳小粉(澱粉)敷患處,這樣內外結合治療,效果很好。再如解放前我鄉瘧疾流行,我嘗以「截瘧七寶飲」加減,酒水適量煎煮,於瘧受前二小時服之,一劑即止,再劑而愈,效果既迅速又可靠。

本方用酒,一則能使常山等葯的有效成份易於釋出,二則並能製止常山易致催吐的副作用,三則酒最能行血,助藥力,服後能迅速引葯進入血液,有加快抑製和殺滅瘧原蟲的作用,而使瘧疾癥狀及時控制。如果不加酒煎,一則易使患者嘔吐,再則往往不能及時控制瘧疾癥狀,這是前賢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我只是通過實踐後進一步作了驗證而已。

平時常遇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乏力,脈象沉細的患者,余常囑以核桃肉用黃酒隔水蒸後服,一日二次,效果也很好。我國明代著名的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載:核桃有「補氣養血益命門」等功效。《名醫別錄》載:酒主「行葯之精」。以核桃溫熱,酒能通血脈,兩葯合用,則補氣養血,益腎治虛,相得益彰。

對風寒濕痹患者,余常根據其風、寒、濕邪的偏勝,正氣的強弱,氣血的盛衰等不同情況,常用蠲痹東加減,藥用羌活、防風、薑黃、當歸、赤芍、黃芪、生薑等為基礎方。如風偏重者重用防風、海風藤、秦艽、五加皮等以祛風為主,寒偏勝者加乾薑、桂枝等以祛寒為主;濕偏勝者加生苡仁、蒼朮、萆薢等以化濕為主,上半身關節痛者用羌活,下半身痛者用獨活;腰部酸痛者加川斷、狗脊,杜仲、桑寄生;正氣不虛者可去黃芪;病久氣血兩虛者加益氣養血葯。

另外,如烏梢蛇、青木香、威靈仙、千年健、牛膝、防己等均可適當選用,以上藥物,劑量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掌握,並囑用高粱酒浸後常服,夏天浸兩周,冬天浸三周,或者將葯及紹興酒放在砂鍋內密封蓋緊,隔水蒸煮三小時,然後濾去渣滓,即可服用。但酒宜選擇質量好的一種,便於存放,否則易於變質失效。這樣辨證用藥浸酒,服後多能獲效。但對熱痹一證,不宜用酒,葯以水煎為妥。

4

根據藥理學報導,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常需酒、乙醇中提取,如五味子水煎不及乙醇中提取好,丹參煎劑不如酊劑等等,所以目前新葯(包括部分中藥為原料)以酒、乙醇中提取為多。

酒,如果通過加工濃縮,便成為95%的醫用酒精,酒精也叫做乙醇。酒精外用擦浴,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促使散熱降溫,所以常用於高熱病人的輔助治療。

而中醫及民間對推拿,也常用燒酒,取其疏通氣血,舒筋活血,消除病邪的作用。酒精通過稀釋成75%的濃度,常廣泛用於皮膚消毒。高粱酒一般約60度左右,紹興酒約30-40度左右,啤酒約5-6度左右,(標籤上的度數是麥精度數)米酒經過發酵,便成為米醋,米醋又名苦酒,如《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說:「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藥用苦酒之酸,取酸以收之,收斂咽瘡。配半夏之辛,取辛以散之,配雞子甘,取甘以緩之,以發聲音,以緩咽痛也。醋,還可以用於防治某些疾病,例如冬春季節,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較易發生,怎樣進行預防?除了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和服用某些必要的藥物以外,用食醋熏蒸房間,消毒效果很好。實驗證明,食醋熏蒸房間殺滅流感病毒確有明顯作用。

醋,還可以防治痢疾,在夏秋痢疾流行季節,可以常吃些醋,以增加胃內殺滅痢疾桿菌的力量。

根據中醫「蛔蟲得酸則伏」的理論,用醋可解膽道腸道蛔蟲病的絞痛,以蛔蟲得酸則靜也。

酒,經口服後,可由胃、腸直按吸收,進入血液,迅速遍布全身。就拿治療「冠心病」來說:因為酒在體內吸收快,進入血液,通過心臟,促使心跳加快,有促使冠狀動脈擴張暢通,並能使側枝循環的形成。從而使冠狀動脈血流暢通,結代脈(早搏)隨之消失。近代一些心血管專家,對「冠心病」亦主張飲少量糧食酒,例如啤酒等等,是有一定治療作用的。

酒,少量飲之,能使精神振奮,大量過量飲服,可致麻醉中毒,所以用酒治病,一定要根據各人的耐受性不同,而適當掌握其劑量,治病寧可小量開始,而後略予少量漸加。中醫認為:酒,內服,一般都適宜於陰證、寒證、瘀血阻滯等證(藥物炮製例外)。而對高熱病人出血證、陰虛肝陽上亢證、消渴、癲證、狂證、藥物中毒、嬰幼兒、以及不服酒(對灑有過敏反應的人)的患者,應當忌用。所以少飲有益,過飲有害。

5

近代用酒製的藥品,名目繁多,不可勝數,如用於補益強壯的,有十全大補酒,首烏酒,杞子酒,多鞭酒等等,用於通治風濕骨痛的,如虎骨木瓜酒、史國公酒、馮了性藥酒等等,還有臨床上作健胃的人中之龍膽草製成的苦味酊,用於止吐的如薑酊等,用於治痢的如楊梅酒等。我以前嘗以雞矢藤浸酒,用於治療痛證的也有一定療效。傷科方面,傷葯亦常用黃酒送服等等。總之皆取其活血舒筋、行瘀定痛的作用。

酒,根據《中國醫學大辭典》載:酒能散寒滯、開瘀結、消飲食、疏通經絡,調和營衛。《實用藥性辭典》載:酒為通血脈,助藥力要葯。《中藥學》(南京中醫學院,編於1959年)載:酒,性味苦甘辛,大熱,入十二經,功能和血通絡,助藥力,主治筋絡攣痛等證。

酒,還用於中藥方面的加工炮製,可以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或改變其功用,例如:當歸酒炒更能活血,黃連酒炒善治目赤,黃芩酒炒專瀉肺火,大黃酒製能行上部,清上焦積熱,延胡酒炒能止痛行血。丸散酒服,可以加強作用,如薯蕷丸、大黃?蟲丸、赤丸、當歸芍藥散、當歸散、白朮散、土瓜根散……,此外,中藥醋炒,可入肝而收斂,兼有增強止痛的作用。如延胡醋炒,既能止痛又可止血,香附醋炒,腎丸氣專入肝經等等,而目前的中藥,炮製加工,很難道地,實感遺憾!

綜上所述,酒在醫藥上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它可涉及到內、外、婦、兒、傷、針灸推拿、中藥炮製、預防等各科的部分適應病證。由此可見,酒的確是一味良藥。自古至今,沿用已久。而現在有的中藥書上,卻把酒摒之於藥物之外,未免太忽視了吧!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