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冠心病心絞痛,漢代就有方葯可治了

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病等,在古代都歸於胸痹范籌。

痹症,指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

胸痹這個名稱,早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輕者感覺胸悶,呼吸欠暢,重者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喘息不得臥。

瓜蔞薤白白酒湯

來自《金匱要略》,是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的基本方,味美鮮香,為理氣劑。

用量:瓜蔞實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適量)

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成兩次,溫熱服用。

讓我們來看看,此方為什麼要用這些藥材。

薤白,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乾燥鱗莖。《本草求真》分析了薤白的藥用特長:

「薤,性味:辛、苦、溫、滑,無毒。可除下痢,散瘀血,止喘急,愈胸痹刺痛等,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瓜蔞實潤肺,化痰,散結,滑腸。《別錄》稱其主胸痹。

關於本方中的白酒,在古代,有「酒為百藥之長」「酒為水谷之精「的說法,「味甘辛,其性熱,其氣悍,無所不至」。

但漢朝所造酒,因發酵能力有限,只有3度而已。如果用現代的酒到這個方子裡,是肯定行不通的,所以最好用黃酒或醪糟代替。

《王旭高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分析此方:

「薤白滑利通陽,瓜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脈緊沉遲為陽虛之驗,故主以通陽。」

意為患了胸痹之症,陽氣虛弱,津液凝滯為痰,導致胸背痛,喘息短氣,舌苔白膩,脈弦緊,需要以通陽為主的方劑來治療。

而薤白滑利通陽,瓜蔞潤下通陰,兩者由白酒的熟谷之氣相輔,可助藥性上行到胸部,通經活絡,而疼痛自止。

本方適用於現代冠心病心絞痛、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慢性支氣管炎等屬胸陽不振,痰阻氣滯較輕者。

瓜蔞薤白半夏湯

也出自《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的基礎上,加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半夏,祛痰散結之力較大。

有行氣解鬱,通陽散結,祛痰寬胸的功效。

用量:

瓜蔞實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現代之白酒,實為黃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金匱要略心典》分析此方:

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有痰阻塞啊。故於胸痹葯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以上文字說明,心肺同居胸中,心痛徹背,胸中濁陰瀰漫,陽氣不通,比單純的胸背痛,喘息短氣更為嚴重,所以連睡覺都成了問題。

這種情況,痰結於胸很嚴重。需在治療胸痛的基礎上,增加祛痰散結之力較大的半夏來消濁陰,逐痰飲,通胸陽。

也即張仲景用此方的目的:辛潤滑利以化痰降濁。

現代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室性心動過速、肋間神經痛、乳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病、創傷性氣胸、老年咳喘、慢性膽囊炎等痰濁較盛,症見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不能安臥者。

特別提醒:各人病情不同,用藥請顧問醫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