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威失意,科創狂歡

一個月前的投資者大會上,百威英博的CEO薄睿拓還在意氣風發的說,自己是中國市場上盈利能力最強的啤酒公司。

那時他大概不會預料到,中國的資本市場竟會在最後一刻將自己拒之門外。

就在各大香港券商為這筆“今年最大IPO”打造了一場融資打新的狂歡節之後,百威亞太卻選擇了“臨陣脫逃”——

台灣時間7月13日凌晨,在美國上市的百威英博母公司發布公告稱,決定不再推進亞太子公司(百威亞太)在香港的IPO計劃。

百威被迫“敬了一次真我”。

這本是一場融資額達到700多億港幣的IPO。若成功,這家啤酒巨頭的亞太分部將坐擁接近5000億港幣的市值,比華潤、青島、燕京等一乾國內啤酒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還要大。

至於IPO的目的,百威在招股說明書裡也寫得很直白,就是為了融資還債。

既然關乎公司債務和現金流問題,那為何又會“臨陣脫逃”?

倘若整理這幾天的媒體線索,讓百威功虧一簣的原因大致也想得到——既然面向散戶的部分被超額認購了數十倍,那一定是有資金量巨大的機構投資者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認購協議。

無獨不偶。就在一個月之前,亞太區最大的物流地產平台ESR Cayman——這一上半年的新股“集資王”,最終也選擇了將已經收到的款項退還給認購的投資者,然後宣布推遲在港上市的計劃。

至於九月份想來香港做二次上市的阿里巴巴,則默默的將原本200億美元的集資額直接對半砍了一刀,以求得一個順利掛牌。

市況不好之時,管你是現金流充沛的消費品公司,還是前景無限的互聯網巨頭,要麽黯然離開,要麽跪著入場。

香港的資本市場,就是這麽“殘酷”。

然而在內地的新股市場,這周卻是一幅火熱的光景。

媒體和券商集體為“史上最強打新周”造勢,21支科創板新股頒布“迎客”,平均認購倍數超過1000倍。

若以這批新股募集總額370億元大致估算,這意味著有上兆的資金拚了命也要求得一張科創板的入場券。

再考慮到320萬的科創板账戶中,有309萬參與了這周的打新,說這是一場“有門檻的全民狂歡”,並不為過。

兩地資本市場這一周的冰火兩重天,怎麽講,用句不恰當的比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1

那麽這兩個市場的投資者,究竟是誰失去了理性?

答案是,都沒有。

港股投資者對新股謹慎自然是對的,因為過去兩年的上市狂潮換來的只是一地雞毛。

在赴港上市的巨無霸中,表現比較好的美團點評尚且在破發的邊緣掙扎,而像小米這種本被寄予厚望的小巨頭,上市一周年卻遇股價腰斬,連PR都不敢出來做任何宣傳。

原本高呼new china無限好的外資券商研究員朋友只能執手相看淚眼,說終於明白了什麽叫朦朧才是美,上市後才看透了新經濟的世態炎涼。

在這樣的市況下,零星的小型公司IPO也就罷了,像百威亞太或是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塊頭,資金自然是吃一塹長一智,萬分謹慎的。

然而,內地投資者對科創板打新的狂熱就錯了嗎?

其實也沒有,因為無論是看歷史還是看現在,政策紅利,始終是內地資本市場最肥美的“肉”。

整整十年前,創業板開板。首批上市企業第一天平均漲幅101%,打新成功者賺的盆滿缽滿。就算一直持有這批股票至今,收益也能大幅超越滬深300和中證500。

而這一次的科創板,監管層的重視比起創業板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雖說是注冊製,雖說發行價格已經很高,但按中國人的常識,既然第一批上市企業無論如何要對得住這塊金字招牌,那麽就一定是監管層從100多個受理企業裡精挑細選而來。

此時的無腦打新,反而成為資金最理性的選擇。

2

然而理性不意味著正確。

資金如此看好科創板,以至於不管是發行市盈率高達170倍的中微半導體,還是比港股貴出50%的中國通號,統統無差別的瘋搶,認購倍數均以百倍計。

這就意味著,這些公司無論是初始定價還是上市走勢,決定性因素並非企業的基本面,而是政策的套利程度。

換句話說,進來的大多都是想撈一把就走的快錢。

當一個市場裡充斥著快錢時會有什麽結果?前車之鑒其實就在眼前。

新三板,曾被寄希望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卻最終成為了無數資金的折戟之地。

開板數年,不但指數腰斬,交易量蕭條,而且企業的撤退速度在不斷加快,掛牌數已經從高峰時的11000多家減少到9000多家。

新三板失敗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吸納了太多只想賺快錢的資金和企業一定是重要的一條。

大躍進式的掛牌企業數量和只允許私募和大戶參與的投資者生態,讓參與新三板的資金主要就是賭更多的政策紅利。而遲遲未放開的政策和平庸的企業基本面,讓這裡最終成了資金的修羅場。

3

那麽監管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避免科創板成為失敗的新三板,甚至是平庸的創業板呢?

答案說來也簡單,就是什麽都不要做。

港股的投資者早已習慣了春夏秋冬。市況好的時候牛鬼蛇神都能來IPO,但只要市場稍冷,投資者就立刻挑三揀四起來。

久而久之,企業自然會調節發行的價格甚至是上市的節奏,而投資者也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夠識別出誰只是來圈錢的,誰又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所以阿里只需要減少集資額即可,而百威亞太卻只能铩羽而歸。

所以在去年同一批上市的生物醫藥新股中,既有跌跌不休的歌禮製藥,也有翻倍不止的信達生物。

讓市場在循環往複的周期中自己完成投資者教育,或許殘酷,但才真正有效。

因為資金從短期看或許是狡猾的,是逐利的,是善於鑽政策漏洞的。但從長期看,只要給一套規矩,它卻是最懂分寸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你給資金一個方形的市場,它就會長成方形的模樣,你給他一個圓形的市場,它也會適應圓形的生態。

但怕就怕規矩一會方一會圓,朝令夕改,毫不連貫,那資金在無所適從之下,就只能左衝右撞,野蠻生長,甚至選擇長期和政策對賭,以求生存。

曾幾何時,中國股市的新股也有過首日破發,甚至上市失敗。但原本已經在慢慢形成的良性生態,卻被想要“呵護”市場的監管層一朝打回解放前。

而這一次的科創板,對待政策套利者最有效的辦法不是將他們趕出市場,更不是讓注冊製和市場化定價的試點半途而廢,而是真正打破“剛兌”,讓投資者意識到,根本不存在這麽一條政策,說科創板打新就會穩賺不賠。

如果有一天,科創板企業也出現破發,出現認購不足,出現目前火熱市況下完全意料不到的情況,希望監管曾仍能守住實施注冊製的初心,守住讓市場定價的規則,而將精力投入到懲罰像獐子島、康得新這樣的“老鼠屎”上,那才是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4

2011年端午節後,A股市場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支由於認購不足而發行失敗的IPO——八菱科技。

董事長淚撒會場,說自己對不起投資者。可市場卻異常冷靜,甚至不少媒體給出的標題是——“八菱科技的發行失敗是市場的勝利”。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年後重新上市的八菱科技,迄今仍在虧損-跨界並購-再虧損的怪圈中無法自拔。

那時的A股市場有發行失敗的,有上市即破發的,但也有首日被市場追捧的,有未來成長了數十倍的。

那是一個差點就成功的新股生態。

希望A股不要再錯過這一次機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