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三板不忘,科創板之師

作者:格隆匯 那思達

科創版出來的那天,筆者的朋友圈瞬間就被市場的熱情燃爆了,不管有錢沒錢,都躍躍欲試的準備大乾一把,沾一沾政策的紅利。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要爭氣,有人高喊,“中國的納斯達克要來了!”

等一等,我們先把畫面定格在這一禎,“中國的納斯達克”這個詞怎麽感覺如此耳熟,仿佛幾年前就在哪裡見過?不錯,確實見過,只是當時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科創板,而是那個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的叫“新三板”的家夥。

相信在科創板到來的這一天,市場上也會有這麽一些人,他們或迷惘或感歎或悲傷,他們見證了新三板經歷過的短暫輝煌,又眼看著它陷入無交易、無投資的窘境,最後接近死亡。

1

老王的新三板之旅

筆者曾聽說過這樣一個人,老王,某前新三板企業董事長,2015年,老王從北京敲鍾回來,坐在他促狹的辦公室裡,每逢有人來拜訪,便趕快遞上自己的名片,上面印著“XX第一股”,那時他經常會和人說:“掛牌真的是好,我們這個小地方小企業,投資機構聽都沒聽過,這下子都來關照我們了。”“今年是我們掛牌的第一年,一定把這個報表做好。”

而他的辦公室裡,也總是“住著”一位奇人,奇人自稱對新三板很了解,每天對資本市場誇誇其談,至於新三板融資,更是他出謀劃策,獻策獻力的結果。他對新三板的定位上來就是一篇長篇大論:“新三板是中國的納斯達克,意義不亞於股權分置改革。是真正的注冊製,是發行機制的革命性變化。要抓住企業的發展期和政策的紅利期,把企業做大做強!”最後,暴露出自己FA的本色來,“我認識幾個投資公司,介紹你們認識認識……”

然而公司的午飯被他騙了一頓又一頓,可是,事情卻一樣都沒有做成。老王說:“我資料都準備了一個人高,可是項目沒有一個能落地的。飯請了一頓又一頓,機構沒有一個能投資的。”

2016年,逐漸收緊的政策紅利和審查規則讓企業日益艱難。曾經的新三板企業是可以連續定增的,即使一個定增沒做完也可以定增下一個,而且可以沒有募投項目,只要寫補充流動資金即可。但後來政策風向一轉,定增的審查突然變得更加嚴格了。

當時投資方已經將投資款打到了老王企業的账戶上,企業看到有錢了準備開始拿地,擴大投資。可就在此時,投資方由於實際投資的基金和公告披露的基金不符,被要求作廢本次定增。這時股轉系統開了一個口子:把錢打回去,然後重新發公告,補充募投資金,重新定增即可。

可是對老王來說等到一切再重來一遍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在老王開始與各大投資人觥籌交錯,抓住每一個稻草去補足企業的窟窿的時候,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出現了:投資機構對新三板企業的興趣已經越來越小了。

在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新三板掛牌數量呈現出了井噴式的增長,一般企業從進場到掛牌平均只需要三個月,股轉中心的審核人員每天從早到晚忙的昏天黑地,而一些臭魚爛蝦也借此時機入場。當黃金和一堆沙子擺在一起的時候,也只能賣出沙子價。

而更殘酷的事實是,投資機構也開始自身難保了,《理財新規》、《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等文件相繼落地,市場上的錢再也不似從前那般要多少有多少了。

2017年,在對公司財報一頓操作後,公司的利潤上漲了一倍,但除了上繳了更多的稅,老王依然沒有等來他的救世主。

2018年,老王的企業發不出半年報,摘牌了。

2

為什麽說新三板已死?

老王和他的新三板之旅就此結束,市場上還有多少和老王一樣的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近幾年來新三板企業的掛牌、退市數量和市場表現上,我們似乎能看出一些問題。

繼15、16年新三板市場掛牌出現井噴式增長後,2017和2018兩年,市場上掛牌企業增速開始回落,到2018年開始出現負增長,截至2018年12月30日,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還有10691家。

從摘牌企業的數量看,我們更能直觀的感受到新三板市場當前的窘境,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新三板市場在2018年摘牌1446家,比2017年增長一倍多。

從新三板指數來看,結果同樣不堪入目,無論是三板成指還是三板做市,在經歷了2015年的繁榮與2016、2017年的震蕩式整理後,2018年全年成交額持續收縮。三板成指與三板做市分別從年初1270.17點和990.91點下跌至年末954.80點和718.94點,跌幅達到24.83%和27.45%。

更直觀的,新三板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很令人堪憂,從聯訊證券整理的數據看來,新三板企業在18年無論是營收、淨利潤還是盈利企業佔比都出現顯著的下滑。

另外,券商新三板部門的裁員力度之大也在業界非常出名。很多券商投行部的新三板部門承做人員都已轉崗或是跳槽,偌大的投行部只剩下一兩個領導還在繼續戰鬥。

而更有意思的是許多新三板部門跳出來的員工在轉做IPO的過程中也被百般嫌棄,看到一種說法是,“大券商的HR覺得做新三板的人總是在幫企業遮掩問題,而做IPO的人總是想著幫企業解決問題”,不知是否確有其事,但前期三板市場上集中掛牌的一堆臭魚爛蝦,確實攪臭了新三板這口大池子。

3

新三板之死的背後

那麽當時轟轟烈烈的“中國的納斯達克”,為何會到了這般田地,那些想要沾政策春風的人為何最終會落荒而逃。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一下。

首先,從新三板的參與主體企業自身來看,我們一直在提,掛盤新三板的企業質量參差不齊,由於新三板上市的門檻很低,新三板的財務規範程度較低,虧損運營也可掛牌,“泥沙聚下”的情況下,選擇優質投資對象的難度非常大,新三板市場缺少成熟的估值體系,將黃金放到沙堆裡,黃金賣出金價的概率也不是很高。

雖然在2017年12月22日股轉中心發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分層管理辦法》將新三板市場企業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但這一分層也並未能幫助投資者識別出哪些是真正的好公司,且基礎層佔比超過90%,絕大多數企業都處在基礎層之中,難以脫穎而出。

我們知道在新三板市場主要採用兩種交易方式,即做市轉讓和競價轉讓(原協議轉讓),兩種交易方式的活躍度差異很大。從區間換手率來看,2018年新三板市場換手率僅為5.3%,其中做市交易換手率為10.68%,競價轉讓的換手率為5.24%。新三板市場的活躍度低迷,競價轉讓的活躍度更低迷。

但能採用做市轉讓方式的新三板企業佔比卻僅為1成。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新三板共有做市轉讓公司1,086家,佔比為10%,協議轉讓公司9,605家,佔比近90%,絕大多數企業股票的流動性都很差,超六成新三板股票沒有成交量。

新三板企業上市的目的無非三種,融資、把自己賣個好價錢還有就為上市做準備,而其中絕大多數企業掛牌就是為了融資,為此他們請律所、會所和券商,中介費用花了一把,又要養著價格不菲的董秘,最主要的是以前還能藏個小金庫,通過稅收籌劃“合理避稅”,現在也都被一鍋端了,如此這般折騰最後既沒融到錢,也沒能把自己賣個好價錢,不跑還等什麽……於是我們看到近期在新三板市場摘牌蔚然成風。

其次,從市場的另一參與主體投資者來看,新三板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門檻是500萬,也就是說一般的散戶,大媽和韭菜是沒有辦法參與其中的,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好事,但同時也意味著新三板市場的投資規模受限。

近兩年由於優質標的流失和做市資金調整等原因,新三板市場的做市規模持續萎縮。2017年新三板市場有92家做市商,2018年增加了一家,但做市股票數量卻大幅萎縮,18年降幅達26%。

二級市場成交量的低迷進一步引發了投資者對於退出渠道的擔憂,近兩年的一級市場無論是參與定增的機構數量、定增的股票數量還是認購總金額,同樣出現了大幅的縮水。

而此時的新三板市場上仍有1萬多家掛牌企業嗷嗷待哺,因此賣方和買方的力量不對等,也是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

最後,從監管的角度看,從上市之初的“想上就能上”到後期監管閘門逐漸收緊。

對於主辦券商,2016年堪稱史上“最嚴監管年”,不少主辦券商因違規行為而頻頻遭到股轉公司“點名”,被采取自律監管措施,不少券商設定了自己的掛牌標準,標準高於目前全國股轉系統指定的標準,特別是財務方面的指標,不但營收和淨利潤的要求提高了,對掛牌企業所在的行業也有一定要求。

2017年股轉中心發布的《股票掛牌條件適用基本標準指引》中,也將掛牌企業的營收從先前的“沒有要求”提高為“最近兩個完整會計年度應收不低於一千萬”,這也將很多企業擋在門外。

近兩年,IPO政策不斷鎖緊,18年更是遭遇最嚴審核年,過會率急劇下降。2018年共有81家企業公告啟動IPO輔導,與2017年全年214家啟動IPO輔導的盛景相比急劇降溫,在IPO審核趨嚴的大環境下,掛牌企業IPO熱情明顯消減,原本打算上市的新三板企業逃學生無門。

才外,在“去杠杆”進程中,金融行業監管收緊,《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相繼落地,通道業務被堵,表外業務也紛紛回表,市場上各路機構投資者自身難保。這時的市場上,無論是哪一方,都顯得“力不從心”。

4

新三板不忘,科創板之師

科創版正式文件頒布至今已近半月,雖然具體的配套細則還在進一步醞釀之中,但是大的方向已定,從已發文件來看,科創版正在努力的避開新三板的那些“坑”。

首先,從參與的企業主體來看,雖然都是注冊製,但是新三板上市之初對掛牌企業的行業並沒有明確限制,而科創版則明確了保薦機構優先推薦的三類企業,可以說更符合科技創新企業的定義,更符合我國經濟轉型的發展方向。

近日,有消息披露,上交所擬頒布保薦機構跟投細則,即讓保薦券商的相關子公司參與配售,且監管傾向於券商自由資金跟投,而不是股權投資基金,以綁定其承銷保薦的科創版項目的收益和風險。跟投比例極大可能在2%,鎖定期兩年。

如果這一設計落地,就可以更好的保障科創板上板企業的質量,畢竟券商自己也花了真金白銀,總要向市場輸送些真實的好企業。

而且,科創板實施了“最嚴”退市原則,退市力度相比主機板更大,及時淘汰僵屍企業,使真正的好企業獲得資金支持。

因此相比新三板,科創板顯然走的更穩一些,起碼在上市之初,企業不會出現“泥沙俱下”的情況,跟有利於“黃金”脫穎而出。

其次,從另一個參與主體投資者來看,投資科創板的門檻是50萬資產+2年交易經驗,相比於新三板“滅絕師太”一般的500萬門檻可以說是低了很多,從數據測算看,現在市場上符合條件的個人投資者約300萬,加上機構投資者,交易佔比超過70%。科創板的參與主體範圍更大,更能保障市場參與主體的活力。

最主要的二者的交易方式不同。科創板設立在上交所,是一個場內交易的股票板塊,相當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創業板”。而新三板採用的是做市轉讓和協議轉讓,相當於場外交易市場,因此二者的流動性不可同日而語,科創板無疑會更好的解決中小型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融資問題。

5

結語

納斯達克之所以成為今天的納斯達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最開始的一文不名到如今全球三大股市之一,納斯達克走了幾十年。這些年來,它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除了相對成熟的運作機制、更為嚴格的監管,我想更重要的是它一貫的包容性、敢於創新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