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100幅中國藝術家新作

隨著新年鍾聲的敲響,2018年正式宣告結束。回顧過去一年,藝術圈熱鬧非凡,幾乎每天都有展覽開幕,幾乎每場展覽都有新作呈現,這些新作是藝術家群體在2018年的持續發聲,代表著整年度藝術的探索,也丈量著藝術界向前的腳步。以2018年的100幅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中國藝術家新作(排名不分前後),來告別2018,並祝2019藝術能走得更好。

這件作品是白明專門為了薩拉貢美術館展覽而創作的,一件在燒製過程中碎裂的大器,藝術家發現其破碎之後的殘片有著驚人的美麗,值得獨立成篇。

作品由水墨繪畫和影像水墨製作兩種藝術方式組合而成。右面一幅是對女孩觀看藝術家作品現場的再製作。左幅是對右幅場景作品的繪畫性心理反映。

作品由約350本雅昌支持、承印的五種蔡國強個展畫冊組成的特製“階梯書架裝置”,共25級台階象徵著雅昌25年“傳藝術之美”的卓絕歷程。

《升》的創作源於藝術家對現代繁複生活的思考。孔雀不僅氣度不凡,而且喜食毒物,毒性越大食後羽毛越美越亮,這種異於常類的習性讓孔雀不拘泥於世俗,代表了一種“飛升”的氣度。

時長:180分鐘 2018年作 攝影:雷壇壇

這件作品以據點安置的方式豎立在廈門澳頭科考碼頭,面朝大海,面朝廈門、金門之間的海峽而立。這件以模擬中國古趙州橋方式而集成了中西方諸多經典符號的作品,以借景方式,建構了一座跨越海面、跨越海峽景觀之橋。陳文令試圖利用藝術語言跨越地理、民族、宗教、文化邊界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搭建一座人類普渡之橋,彰顯全球一體條件化下人類的共同命運、共同價值。

丁乙的“十示”,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理性的“十”,而是具有千變萬化的超現實的轉化,或者說他是將人生的糾纏交織化作一片片有序的格子,並編碼合成在他的“十示”之中。

中國在70年代以前是地地道道的自行車王國,從沒有自行車到家家戶戶都有2輛以上自行車。隨著私家車發展,中國退出自行車王國,現在共享單車讓中國又回到自行車王國。非常欣慰的看到,當年被譽為"三轉一響"奢侈品之一的自行車,成為今天共享的平台。當然,我也關注到共享單車在普及綠色交通理念,連接起城市“最後一公里”的同時,所引發的城市管理和交通發展的一些問題。《新自行車王國》系列作品,即是我對城市發展中的無序表達的一個觀察者的態度。

——樊楓

相較於范勃其它公共藝術作品,《一次詩歌複製》顯得更為私人與作為社會中單獨個體的能量。作品的文本內容是一位視障少女所喜愛的兩句詩,從詩的字面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她——個體——對自我的激勵或者對未來積極的期許。但在此處,作品將盲文直接“書寫”於草皮上,把這種個體的感受“種”回大地,文字似乎轉為這片土地本身的發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作品中發聲者的彼此轉化,還原了鄉土與個體之間的關係。鄉土無法自我形成,而是需要個體的回應,彼此的意義才可成立。再進一步說,唯有如此,鄉土與個體之間,才可彼此活化。

這件作品是藝術家為“詩意的所在”眉山田野藝術節所創作的,這個巨型的種子是以銅和不鏽鋼以榫卯結構嫁接創作而成,而榫卯是傅中望作品中重要的藝術語言,其體現了藝術家對東西文化的衝撞、融合、異質同構的深層思考,並運用這種中國古代特有工藝對現代社會哲學進行重新詮釋。

【簡詞典·嘉德藝術中心】碑林柒系-a,是一佇立於嘉德藝術中心大樓前的大型石雕裝置,以約30噸著稱的“儒石”、原創的“簡詞書法”和“裹刻”為嘉德藝術中心樹碑立傳。

《流隙》是我對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所引發許多歷史與文化記憶漸行漸遠的感懷。這部9分25秒的影像,記錄一座由陶土砂漿鑄造的塔在水下不斷侵蝕坍塌的過程。雖然影像與畫面有著物理般的界面和詩意的視覺,但其泛浮的水泡與墜落的流砂其實穿梭刺痛在我的身體與所有末梢感知之中。

——管懷賓

雙聯畫《夜以繼日》是郝量對時間與感知地探索。作品靈感來自清代縮刻家王子若的硯碑,王氏擅長縮刻有不同文字、圖畫和歷史文獻的古代石碑。郝量深受石碑和拓本的啟發,在山水畫中運用同一邏輯,展示光線、大小和質感如何改變清晰度和記憶。

作品《玉枝》經過三年的精心打磨,最終以沉浸式建築作品的形式予以呈現。這件半自傳性作品突出了自身的材料性,利用燈光、水和重力打造出一個對時間和空間喚起高度感知的四維空間,並間接地表達了藝術家對城市集居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的思考。何岸還在《玉枝》中首次嘗試採用了一種新材料和製作方法——絲毯。這種製造技術自絲綢之路開通以來就從未改變過,並與住宅建築和社會階級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藝術家選取四川農村原生的打谷設施,作為形式建構的靈感,將四川特有的品茶習俗做為參與方式,以竹為材料,構建一個眺望家園的虛擬“劇場”,以邀請觀眾參與品茶坐望的方式,體悟自然山水作為中國人精神家園的情感和意象。

“同行——李象群藝術展”中,藝術家通過新媒體“幻景”與雕塑作品相融合的形式展出了“彼岸”系列的三件全新作品:《聖·彼岸》、《賢·彼岸》、《仁·彼岸》,這三件單體雕塑分別呈現了智者的三種態,是李象群對當今社會各種人生狀態的藝術性沉思和表達。藝術家從古今中外的經典手勢中濃縮而來的三種手勢形態,更使這一系列作品具有強烈的宗教感、禮儀性、儀式化的精神性力量。

《橋梁》這個下意識的行為其實是藝術家在模仿家鄉那座橋梁坍塌的過程。從2012年開始,每年回去藝術家都會在這座橋上來回翻筋鬥,給之施加“壓力”,直到這座橋完全垮掉、倒塌,可以說這座橋承載了藝術家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大部分記憶和情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逐漸衰老,並有坍塌的跡象。不管是肉身還是建築,一切都在坍塌;一切也都在坍塌的過程中建立。

這件作品是由一座直達天頂的九米高光柱及四件蠶絲纏繞鐵刺砌成的三角棱錐塔組成,其中,三角棱錐塔裡有許多蠶正構建著屬於自己的蠶絲世界,這種“春蠶至死絲方盡”式的偉大帶著一隱悲劇的崇高。芸芸眾生,疲於奔命的我們,何不像這些蠶一般?可以說,《天庭》以巨集偉之姿在文化和信仰層面連接著與永恆、儀式、救贖等相關的命題。

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專門為上海外灘美術館個展“體·統”量身定製的大型裝置,借以“有真為假,作假為真”的公共意識概念,觀眾們被邀請去參觀一個由玻璃器皿構成的“溫室(花園)”,讓人感覺沉浸在一種充斥著自然園藝、科學技術和大膽的藝術想象的壯觀結構之中。這裡的整個地面鋪有柔軟的粉色地毯,不同直徑、高低的粉色花盆內直立著類似植物的玻璃管,玻璃管中噴流著各種透明的綠色液體。

左:劉建華 《黑色形體》 尺寸可變 玻璃、水泥 2018年作

右:劉建華 《呼吸的風景》 201x171x10cm每件 玻璃 2018年作

作品以水泥澆築的巨型球體和帶有城市肌理的拚裝物件分別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其中體積最大的速度最快,最小的最慢。在這個空間中,所有的物體錯亂而重複,像個時間切片。藝術家希望它具有一種生命感,雖然取消了人的參與,但它依舊接近於人的某種周期狀態和一種勞作感。

毛焰以及其細膩而有著微妙意趣的筆墨描繪出一幅幅靜默的日常面孔,引領觀者進入免受時代速度干擾的凝思時刻。就像著名批評家栗憲庭評價的那樣:毛焰刻畫了一個個表情正在消失的時代肖像。

《我夢有風》以一組風車裝置勾勒出鳥頭過往記憶的輪廓。小風扇、擴音器、台燈、風車組成的簡易裝置發出嗡嗡的轟鳴,照在牆上的影像上,兒童玩具、牛仔衣極具時代氣息,風車的影子不停旋轉,提示著時間的流逝所帶走的過往。

邱黯雄 《新山海經》動畫三部曲 動畫 2018年作

《新山海經》動畫三部曲以中國遠古神話經典《山海經》為參照,以亙古洪荒的視覺狀態描述現代文明,把今天的世界政治圖景放進一個遠古視角,在這種距離感下現代人熟視無睹的現象成為神話素材,呈現出奇特荒誕的異世景觀。作品拓展了水墨的當代語言表現力,融合了表現主義風格的動畫手繪方式,把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態度以清晰而異樣的影像敘事呈現出來。

作品利用構件的偏轉造成線-面的扭動,從構成原理到視覺效果都不同於已有的各種作品。它從空間連續性與線的扭轉兩個方面令人耳目一新。這件作品亦可看作對藝術家書寫的一種詮釋。

鋼筋結構、鑄鐵噴泉、漁網、編織物

2018年作“她:妮基·聖法勒和沈遠”展覽委託製作,

作品版權:沈遠&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香港曼谷)

作品由一件放大了的英式女性束身衣的空間和一個掛滿綠植的子宮組成。子宮裡放著垂掛式魚網,旁邊放著女性身份的日常物品——縫紉機,觀眾可進入其中體驗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觀。

作品靈感來自禪宗公案的“乾屎橛”、“點讚的大拇指”和“田野綠草”。以一年365天為數量,每個月為一個樣式創作12個不同形狀、不同色彩和不同大小的陶瓷“豎起大拇指的乾屎橛”。擺放於地,形成由365個大拇指和塑料草墊組成的綠地。

借助3D技術,我才完整展示了“泥”的形象,同時也強調出人的參與—印在泥塑上的我手的紋路。從文化角度去理解,雕塑作為一種媒介,在這裡成為天地萬物的一次具體化身。

——隋建國

《彩虹11.8》既是紀念碑也是“芥子園畫譜”中的一塊嶙峋有骨的山石,它突兀聳立卻又不是在刻意反抗什麽,它們只是佇立在那裡,不讚揚,不諷刺,不卑不亢,獲得觀眾的注目,呈現社會的現實,至於答案和明確的態度譚勳選擇了讓其留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彩虹》傳達出來的觀念留給觀眾進行超越形式的思考和無限的釋義。

該雕塑作品選址在悅來大道內,棲身於山水之間,風景成為最大的亮點。“初次接觸這個案子的時候,我會對自然自身的屬性更為看重,藝術品在裡面最好不要搶奪過多的位置,而是能更好地融於環境,與風景相處。”

《日光明炤》使用99塊透明亞克力板以多米諾骨牌的形式依次排列,每一塊透明亞克力中嵌夾兩頁薄薄的宣紙,一面是以恭謹謙遜之心寫下的《金剛經》,一面是世俗瑣碎的日常記錄,會議、發言、公文、雜談。《金剛經》所代表的人類精神、心靈的歸宿與世俗生活記錄形成一個對照後,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陳列,肅穆之餘讓人產生思考。

香格納上海徐震個展“異形”中,現場被藝術家布置為自2002年開始即飽受爭議的美國某監獄事件的相似環境。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徐震參照事件中傳播最廣的新聞圖片,根據牢籠結構、犯人跪姿和佩戴的頭罩、面罩、眼罩、護耳、手銬等細節,將被迫囚禁在自“911事件”以後美軍以最快速度搭建的臨時露天牢房裡穿著橙色連體囚衣的犯人,換成了中國的漢俑形象。

楊福東 《明日早朝 - 璽 1》 三屏影像空間裝置,一台舊式電視機,兩台 LED 電視機,布面丙烯,材料可變,影像10-15分鐘,《尼采語錄文本繪畫》,布上丙烯,200x130cm 2018年作

這件作品是楊福東經過十年醞釀並最終實現的電影計劃,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實踐,這個展覽是一場空前龐大的長時(36天)行為藝術表演,藝術家將《明日早朝》的背景聚焦於宋朝,並以摘選出的近三百句尼采語錄作為拍攝的唯一腳本,創造了一瞥感受宋代時局知識分子和文人情懷的現實寫意。

尹朝陽 《驚雷》 300x1050cm 布面油畫 2018年作

《驚雷》是尹朝陽繪畫生涯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幅,也是其野心勃勃的產物,同時也是對過去七、八年中風景、人物放在一起的一個綜合認識的碩果。

這件作品是尹秀珍利用向寧夏全體市民征集到的500多雙有故事的舊鞋子製作成的大型裝置。

這件作品是喻紅即將舉辦的個展“娑婆之境”的起始點。藝術家從描繪冰山開始,升起至一片多雲的天空,畫面中的男女形象被定格在各式莫名的動作,好似在搜尋著什麽。喻紅通過現實主義手筆和連接空間概念與日常生活場景的魔法,強調了那些戲劇般地填滿生活的不確定性。

(請橫屏觀看)

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曾梵志 《無題》 100x300cm 布面油畫 2018年作

這件作品中,色彩的漸變蘊生為畫面的韻律,藝術家還將對喬治·莫蘭迪的觀察也融入到了他對塞尚和趙乾的研究,進一步延伸抽象與具象之間的探討。

作品是一件由十個電動卷簾門構成的裝置,其機械設定的運動模式將開放的空間變成一個隨時都會受限的房間,其偶然和隨機的機制使個體被迫體驗面臨被控或失控境地時的不安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